党对科技创新领导的战略化发展趋势研究

2022-02-23 01:16吴淑君
活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强国战略科技

吴淑君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355)

一、战略化发展趋势核心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分析我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后,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战略口号,将科技创新凝聚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之中。

要想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确保科技创新服务于我国国防建设;要想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确保科技创新服务于我国重工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风起云涌地进行着,党中央开始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特别是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后,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面对武器装备精良的敌人,中国再也不能走“小米加步枪”的老路,再也不能陷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在国内的发展背景下,在新中国经济和科技极端落后的大环境下,毛泽东同志深入分析我国科技工作的缺失情况,发现我国面临科研机构残缺、科研人员不足、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我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毛泽东同志坚定了“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的决心,将科技列入中国现代化的范畴,强调我国现代化要以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关键,明确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在这一阶段,党对科技的领导实现了我国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2)邓小平同志是新时期科技创新之路的开创者。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当代科技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概括总结,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观点,回答了当前国家进行科技创新的重点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提出科学技术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要想实现国家富强,科技创新就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强调:“要以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以高水平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不仅要加强技术创新,更要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优于技术实现。要在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发展高技术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面向加强基础性研究3个层次上,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部署,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与经济的脱节问题。要改革也要实现开放,要实现开放就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搞技术合作和改造。

要想实现人民幸福,科技创新就必须为国民教育服务。人民幸福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文明中,提出实现科技与教育有机结合的战略决策符合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是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

(3)江泽民同志是新时期科技创新之路的拓展者。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分析,深刻意识到“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国际竞争的主要焦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要注意到经济安全问题,以高科技技术的发展来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无疑是当下环境中的最优解,科学技术也因此成为经济建设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环境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的主战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江泽民同志强调科技工作要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做出贡献,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科教兴国”被认为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思想。科技要与教育并行,并且要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和战略资源,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

(4)胡锦涛同志是新时期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者。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科技的发展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为人民服务,提出了“科技为民”的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和生态治理技术,加强对民生安全的保障,形成以民生科技为主导的新的科技价值观。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理念,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作为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制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将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突出强调了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一期磨浮工段现有3台清水泵为现场提供清水用水,由于水库水源杂质较多,清水泵工作时间较长,这必然会引起清水泵的堵塞导致清水泵不能正常工作,为此在清水泵进水处安装1台清水过滤装置以过滤掉杂质,但是外购过来的过滤装置过滤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并且还十分昂贵,考虑过滤效果和管控成本,针对这一难题,在清水泵进水水源处设计安装一套自清洗水源过滤装置[3]很有必要。

(5)习近平总书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在经济、政治、军事、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重大作用,对科技创新在新时代进行了新的定位,提出坚持四个面向是新时代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要求。面向世界前沿科技,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将绿色科技作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面;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来源,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

与此同时,科技创新在军事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相比,我国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仍存在不足,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军事科技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和“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的重大论断。科技创新也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有力支撑。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为什么要科技创新”这一时代课题的回答也实现了由“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再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转变。

二、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领导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颁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了科技创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随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创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完成是实现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经之路。以科技创新支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有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的建成,有利于推动世界科技强国的建成,有利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党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领导具体体现在国家发展规划中

党对科技创新领导的战略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党的科技创新战略层层推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不体现着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层面的领导力。在战术层面,党中央制订了一系列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服务。从“十二五”规划开始,强调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调科技工作要面向国家需求。到“十三五”规划,特别强调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并对原始创新、基础研究、集成创新作出要求,强调了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建设,开始重视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和组建国家实验室。再到“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将国家实验室作为我国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出科技创新要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与此同时,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共建和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组建,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创性重大攻关和科学技术的对外合作。

在我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从“十四五”规划中的建设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到建设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更加突出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建设,强调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由“十二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再到“十四五”规划,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党对科技创新工作领导的内容不断增加,视野不断开阔,重点更加突出。

四、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战略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想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导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现人才不断、事业永新。

(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首要任务。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压舱石”。国家实验室建设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为标准。国家科研机构要聚焦世界一流目标,打造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平台、综合科学中心和集中国家勘验优势力量协同攻关的综合集成科研平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要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科技工作的主线,打破学科边界,深化学科交叉,聚焦“从0到1”的原创研究和颠覆性前沿技术探索。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打造科技领军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针对科技领军企业,不仅要注重平台建设的优化,更要注重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计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加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加大科技人才“能进能出”力度,促进科研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坚持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必须明确人才在战略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卓越的战略科学家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要素。要在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的同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人才自主培养的基地,要充分发挥引育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的作用,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制定实施基础人才专项,建设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增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对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推进“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要领导科技就要“有内行”,党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党对科技的领导比较科学时,科技才能迸发巨大的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否则只会为科技减能。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表现出的战略化趋势,彰显了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科技力量。

猜你喜欢
强国战略科技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战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