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布局对小组合作的影响及内在关系把握

2022-02-24 00:05张凯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桌面布局座位

摘 要 课堂座位布局对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互动体验具有显著的影响。为尽量消除影响小组合作的干扰因素,激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获得最佳体验,设计小组座位布局时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座位数与材料的适配关系、座位与材料的距离关系、座位围绕桌面的分布关系以及座位与座位间的交互关系。教师应准确把握座位布局的基本要素关系,设计出合理的小组座位布局,以取得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座位布局 小组合作 科学教学

引用格式 张凯.座位布局对小组合作的影响及内在关系把握[J].教学与管理,2022(05):22-24.

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一直是课堂布局的常规形式。“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与班级授课制的讲课形式相契合,在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有效教化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交流互动基础上的学习过程,课堂座位布局对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互动体验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观点已获得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通过座位编排,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座位布局对小组合作的影响

1.座位布局的影响表现

某六人小组(座位布局如图1)围绕一份材料(图中缺角矩形处)开展小组活动,开始A生、B生摆在自己面前观察、操作,后来C生加入进来,也可以动手操作,这时材料就偏向了A生、C生一边,现在能充分观察、操作的学生是A、B、C生,D、E、F生还是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过了一段时间,D生、F生离开座位,分别绕到A、B、C生身后第二排的位置站着观察,却始终没有动手机会。此时E生偶尔看一下材料这边,已处于发呆走神的状态。

2.座位布局的影响分析

因为一份材料偏离了中心位置,六名学生观察操作的机会就变得不均等。越远离材料的学生,其旁观特性越明显,参与思考交流的程度越弱。根据參与程度由深到浅可将本组学生分为活跃、半参与和未参与三类。在小组合作中,因为一些偶发事件,材料距离A、B、C生最近,于是他们有了充分接触材料的机会,所以这些学生的参与行为最活跃。D生、F生有迫切的参与意愿,原本在各自座位上看着,之所以绕到A、B、C生的身后,是为了获得与材料更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实际上当时围着材料的三名学生距离很近,D生、F生只能成为能看不能做的半参与者。至于E生则既无参与意愿,本身座位又离材料偏远,这个座位已经孤立于小组实际活动范围之外,造成E生成为了未参与的个体。从活动范围来看,这个小组的至少一半桌面是空置的,还成为了学生距离材料远的主因。待在座位上的后两类学生起初发觉距离影响了自己的观察效果和上手机会,为抵消这种因远离材料带来的不便,后来分化为有的聚拢到材料附近寻求改善观察效果(已经失去了动手操作机会),有的待在原地转移注意力空熬时间。本来小组合作的状态应该都如上述活跃参与者那样,但现状是小组中只有一半人得到了接触材料的机会,导致小组合作的效率不高。

不同形式的学生座位布局会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活动的实施效果。上述案例中将四张单桌拼在一起,拉大了学生与材料之间的距离。如果不改变桌面走向,单单只撤掉一排两张单桌,而由六人围坐其间(如图2),虽然让E、F座位拉近了与材料的距离,但明显可以看出,桌面偏狭长导致C、D两座位距离材料相比其他座位偏远,而其他座位又不如C、D两座位前的桌面空间大,因此这种座位布局虽然有进步,但还是不符合公平性前提。

3.座位布局的调整策略

因为材料距离各座位的远近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投入程度,所以应合理规划座位布局。如果调整为如图3所示的座位布局,既要减少桌子数量,也要调整桌面的走向。这样不论哪个座位,和材料的距离以及各自面前的桌面空间都做到了近似相同,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公平性前提就得到了保证。

图3所示座位布局,比较适合于小组中少数人操作、多数人观察记录的探究活动。如果小组活动强调人人参与体验,就需要减少人数,可以调整为图4那样的四人小组座位布局,在低年级学段甚至需要调整为同桌两人小组,避免因人多手杂导致观察视角受阻或轮流体验造成学生探究时间不足的问题。由此可见,小组中座位摆放的数量和学生所处的学段以及活动的实际操作人数有密切关联。在确定了座位的数量之后,还需要调整桌面布局,以确保材料和每个座位的距离尽可能相同。

二、座位布局内在关系的把握

1.座位数与材料的适配关系

小组人数与分组材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适配关系,其中某一方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小组合作效率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实验材料过少而操作人数过多,则容易因争抢材料而干扰到正常操作观察;如果人数少而材料充裕,那就可能出现各自摆弄材料而小组合作缺失的情况。假使上述二者出现正相关的关系,两相权衡,小组内因考虑到人多而增加多套材料,倒不如减少人数共用一套材料,这样更能使学生朝着协力合作的方向去共同努力。理想的小组座位布局会让组内成员做到不争抢不游离,都能凝神聚力,在围绕一套材料有序操作交流中产生新的认知。座位数的多少还和探究活动要求的操作人数多少成反比,例如“滴碘酒检验各种食物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仅要求小组内部分成员操作,其他人观察,操作活动简单,观察效果明显,可适当增加座位数;而像“用纸造一座桥”这样的活动,人人设计,然后人人分工操作,最后完成纸桥作品,如果不参与体验就不足以激活思维,建构认知。这时则应控制好小组座位数,从而保证小组分工明确、建造有序。

2.座位与材料的距离关系

为了从客观上确保小组成员机会均等,小组内各个座位到材料的距离也应该近乎一致,这是小组成员开展活动的前提条件。通过前面的小组座位布局图示可以看出,若想达到周围座位到材料距离均等的效果,将两桌长边相对拼在一起,要比短边相对一字排开更合理,也就是说小组整张桌面的长和宽的比值应该尽量趋近于1。在图4座位布局中,四人小组有两种学生对坐的选择,将座位放置在单桌的短边或长边两侧。除考虑距离因素之外,采用哪种布局还要兼顾学生方便观察操作和记录的需求,两者都是小组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偏废。既要保证每名学生能够亲近材料,获得过程体验,面前又要有适当的桌面空间以便于记录现象和结论。

3.座位围绕桌面的分布关系

座位围绕桌面的分布依人数多少而有不同的形式:如果小组成员为两人,就是课堂中常见的同桌模式;如果成员为三人,可如图5-1、5-2那样布局,将两个单桌长边相对,三人座位呈品字形分布。四人小组应首先考虑如图4那样的座位布局,两个单桌的长边相对,座位两两相对。小组成员为五到六人时可以如图3那样呈半包围分布。不论采用哪种座位分布方式,都应避免摆放背对讲台的座位,这样在小组活动中,一是方便教师观察各组学生的表现及完成情况,二是减小了学生小组活动后转身的幅度。

4.座位与座位间的交互关系

如果将小组座位分布方式看作是外显的存在,那么透过它观照座位与座位间的交互关系则是一种对内隐状况的探查。小组座位布局之所以要打破“秧田型”的座位编排方式,是因为其不方便两个以上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只有经历过小组探究活动中的观察体验、讨论交流,才能达成班级共识,最终使学生自主建构起科学概念。前文图示中座位之所以这样或那样摆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座位上的学生更便于与他人交流。因为对坐或围坐的关系,不论是与相邻座位还是与间隔的座位,学生都能轻松实现任意两个座位间从眼神到言语再到肢体语言的无障碍交流互动。这种交互上的便利性能使学生专注投入,进而也促进了小组活动的深入开展。由此看来,要保持座位与座位间良好的交互关系,应该做到彼此行为可见、言语可及,每边最多两人。

不同的教学内容、材料种类数量、活动参与人数等决定了小组合作活动中不同的座位布局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统筹考虑以上多种因素,准确把握座位布局的基本要素关系,设计出合理的小组座位布局,以取得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江秀明,王凌超.微观权力视角下“秧田型”座位排列解读[J].教学与管理,2020(27):74-76.

[2] 陈文平.略谈学生的座位编排[J].常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2(01):80-8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桌面布局座位
巴士上的座位
桌面装忙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换座位
液体对容器底及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用好Windows 10虚拟桌面
下棋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