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悠悠处,锦上多新声
——云南彝绣故事《锦上》

2022-02-24 16:00吴兴葵
金沙江文艺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古歌楚雄刺绣

◎吴兴葵

说到刺绣,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这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的四大名绣,代表着中国刺绣工艺的最高境界和水平。

刺绣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刺绣共有30个大项,62个子项,其中,少数民族的刺绣项目有18个大项,33个子项,占比达50%以上。

少数民族的刺绣,是在千百年劳动过程中和与其他民族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携带着民族生存繁衍的密码,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特质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与祈愿,体现了一个民族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与欣赏,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守望与追求。同时,这些民族刺绣,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汇入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源流之一和见证。

刺绣因其具有生活功用兼艺术美感,深受人们喜爱和珍藏,曾是各民族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中国刺绣的存在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其状态起起落落,到了今天,已经走出了个人和家庭所需的历史格局,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为致富乡村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商品之一。

云南是一个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省份,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异等,必然会显现在各民族的刺绣品中,无论是彝族刺绣、白族刺绣、苗族刺绣,还是其他民族的刺绣,都各具特点,各显其美。

在云南众多的刺绣能手中,少数民族绣娘,在秉着与生俱来的情怀去传承本民族的刺绣文化外,也本着时代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用手中的针和彩线演绎着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展现出本民族的生活追求和文化自信,以绣成咏,赞美着新时代的阳光和山川万物。

新近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锦上》,便是云南籍青年作家甫跃辉的近作,首度为我们讲述云南彝绣故事,把一位彝族绣娘的奋斗史和一个山里乡村的变迁史,用精彩的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

甫跃辉,1984年生,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现居上海。著有诗集《去大地的路上》、长篇小说《刻舟记》、小说集《万重山》等十余部作品。《锦上》作者于2021年5月定稿,2021年12月付梓出版。一位30多岁的年轻作家,有这么多的笔墨耕耘,实属精神可嘉,难能可贵。

彝绣题材的作品,肯定不止《锦上》一个,但以如此篇幅和情怀来讲述在楚雄这片美丽土地上的彝绣故事,当属首见。

故事里有文化的传承,有生活的挣扎,有脱贫的故事。楚雄是上海嘉定区多年来的帮扶对象,作者虽是保山市施甸县的,但他的故乡与楚雄有着相似的山河,有着同样的热爱之情,所以,虽身居上海,但心怀乡土,这也是他能将楚雄彝绣故事讲得如此扣人心弦,震撼胸怀的缘故吧!

不可否认,在国家东西部协作帮扶的良好政策下,楚雄彝绣的发展,是有着上海不小的一份功劳的。同时,这份功劳的阐述过程,又是一个古老民族走入现代生活,进入世界视野的艰难历程。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作者离开了繁华的现代商业都市大上海,回到云南,来到楚雄,走访当地与彝绣相关的此之间,又参考了大量有关彝族的文献,力图进入彝族这个古老民族县、古镇、绣馆、刺绣传承人。梳理出潜在的肌理,以窥见并整理出这个民族历史中与刺绣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灵魂。当然,也包括那些动人心弦的传奇与美好。

做足做好动笔前的功课,是当下许多青年作家不愿再选择的,信息和素材收集与积累的方式,但甫跃辉却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去做好这一功课。他似炎夏的泳者一般,一头扎入《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彝族长篇史诗中,等到释卷出水,心脉之中,已尽是古老歌曲的轻流与暖热。这轻流与暖热,一经作者疏通后的文思管道涌出,这书中的故事,这故事中的人物,这人物的生活与生命,便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便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坚韧且向阳生长的种子。

《锦上》共十章,每章都以彝族长篇史诗中的经典与精彩部分作引,或间于故事中烘托人物内心,或插入情节之中渲染氛围,或置于章尾引人联想和遐思,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作用。

这些古老的史诗,都是可以融情吟唱的古歌,都是彝族文化主要传承人——“毕摩”口中的奇音、史迹和劝世良言。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古歌的人们,第一次得见,谁都难免震撼和激动。就算是已经熟识之人,翻阅之间,也会流露出喜爱之情,也会有亲切感、奇妙感、神圣感。作者以自身的散文与诗歌之擅长,驾轻就熟地将这些古歌与当代的绣娘故事相融合,成功地展示出了文字的驾驭功底,优美地展现出了故事中的人物和山水,让整个故事凝重而不晦涩,灿烂而不浮华,醇厚而不唯古。释卷之际,总觉得似刚饮佳酿一壶,既得古法陈香,又解今日功艺,呷呡之间、妙处心得。

这些古歌的大量运用,不但没有影响作品的表达能力,反而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情节的表现力,让古歌中灵魂般存在的东西、与当代作品人物的生活拼搏和人生命运有了某种焊接,有了不露痕迹的契合,使得今人与古人相通且相同的精神所在,灵性所持,完美地凸现出来,成为抓住读者内心的有力部分。

诚然,古今如是,在不同的时空,有着相同的人。尽管生活沧桑,但人们初心如虹。这些最动听的古歌,不是来自车水马龙,而是来自远山清川,来自纯朴与善良。这歌中最古老的情,不是来自春风春雨,而是来自四季冷暖,年复一年。

这些古歌悠悠,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在当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后,彝绣,其实所有的民族刺绣都大底如此,在传承与发扬,执着与创新中,色彩绚丽,构思妙美的绣锦之上,又有了醉人且回环复踏的新声。

诚然,作者把古歌与现代故事穿插交融的叙述,无疑是动人心弦的,是成功的。就文字整体而言,从结构到细节,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散文情怀,有的句段,如开篇处,很有现代诗歌的味况。亦诗亦文,诗文相表,使得作品的文学韵味骤浓,艺术感得以良好突现。

作者在几番比对之后,在几个备用书名中选定“锦上”为正式书名,其考量的主要缘由,大抵也是在此吧!

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情节,这是众多优秀小说所具有的皮肉和骨架,这样的运作,一点都不影响作品灵魂和精神的存在与行止,反而在作者深思熟虑的虚构中,所选择的人物才能展现出这种灵魂和精神的所在,以及所酝酿的情节,才能更好地诠释这种灵魂和精神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依此而论,《锦上》的虚构无疑是成功的。源于现实生活而虚构的人物,毫无陌生感与违和感,似乎就是作者或读者身边的某个人。虚构的情节,放于芸芸众生相,置于茫茫人海中,了无不实感和玄幻感,仿佛就是自己曾听闻或目睹过的某些过往。这些过往,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甚至是眼下仍然存在的现象。

书中,有阿各得到伊嫫妮绣相引,在长满高大山茶花和滇朴的林中大宅院里,于火塘边幸得众位彝家女人和不知名的老人“阿奶”关于彝绣技艺的点拨,这部分的故事情节,恍若《聊斋》所长的情节,又似上古传说,但仔细思来,阿各这次奇遇,虽如梦如幻一般,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可能却是存在的。在执着的心态下,在某种未曾相约和预料的情景下,自己会突兀却偶然地进入自己想入而久久未得的场合,见到自己想见而久未曾见的人,居然无意中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真实而若梦一般。但一旦时过境迁,条件变化之后,又再也无缘重入此景,再难相叙此情,这样的人生感受,凡经历过坎坷沧桑,经过风雨岁月的人,谁又不曾有过呢?

其实,包括书中喜爱刺绣的阿呷的母亲,莫名遭遇了火灾,毕生所收藏的刺绣珍品被付之一炬,这也是一场如梦般的真实存在,书中的虚构,往往现实中都曾真发生过。

小说的主人公阿各,是《锦上》故事中最牵动读者神经的人物。阿各的出生和父母的所在,都是一个让人揪心的谜团,欲解无踪。但由爱情的苦痛导致的生活及人生苦痛,从阿各的奶奶秀给独,到阿各的妈妈,到阿各的同学阿呷,再到阿各的命中贵人,上海来的青兰,包括长大后坠入爱河的阿各,从来都没有放过谁。于是,这苦涩到痛的爱情与艰难的生活,锻造出了一个个坚毅的人。这样的人,又从这苦涩与艰难中一点点挣脱出来,一步步坚强地站立起来前行。直到后来,当生活与生命的充实和快乐,也如春风春雨春光般给予每一个活着的勤劳者、善良者时,过去的苦痛和困顿才犹如冬天的冰雪开始融化,开始汇入岁月的长河并远去,人们再不会复受其寒凉,也不必再用心来冷藏这些人生的苦果和苦味。

爱情之心,人人相同,但爱情的过程与结果,却有太多不同。书中的阿奶、阿妈、阿各、阿呷、阿兰,都各有各的爱情故事。作者对每个故事倾注的笔墨不同,或多或少,或繁或简,或深入或浅出,娓娓而道,节奏清楚而沉稳,这些爱情故事,有的曲折与酸楚,有的缠绵与伤痛,有的眷恋与甜美,凡此种种,读来都让人心生震颤和反思,情感的冷与暖,物质的是与非,时势造人也好,造化弄人也罢,有情有义如阿各,坚毅求索如樊绣,守住一颗心,守好一家人,做好认为对的事,人生便可圈可点,回首无憾,展望梦好。

从懂事开始,阿各心中,就有着属于自己的梦。随着人生的经历和发展,她发现自己的梦,其实也是一家人的梦。越到事业艰难的时候,视野扩大的时候,越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梦,其实也是同学、朋友、亲人的梦,也是村邻的梦。在楚雄的土地上,在云南的土地上,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大地上,人们都在做这个梦。包括自己深爱的对象樊绣,也做着相同的梦。

这个梦,就是不再贫穷,不再闭塞,不再愚昧,有自信、有主见、有进取的阳光梦。这个梦,书里书外的每一个人,都做过,并日复一日地在做着。这样的梦,用简洁的时代语言来描述,这就是致富梦、小康梦、中国梦。

作品的结尾,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这样的安排,不是为了唱什么高调,而是预示着,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撸起袖子,勤劳勇敢地去拼搏,不停地向前走,虽然前路坎坷,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最后,用作者自己的话语来说,就是:“我尽力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一个个柔弱之人的坚韧之心,人和天地的交流,人在 ‘美’ 之前的惊颤和赞叹,这些内容,多多少少在里面了。”

猜你喜欢
古歌楚雄刺绣
我的家乡美如画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八 羌族妮莎古歌
名家与楚雄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清新唯美的刺绣
苗族古歌《仰阿莎》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