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数字出版:新兴科技应用于出版融合的新空间与新进展

2022-02-24 16:40秦林瑜吴赟
出版广角 2022年23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区块数字

秦林瑜?吴赟

【摘要】 科技与数字出版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下人工智能、区块链、人机交互等新兴科技正深入应用于数字出版的内容、形式、流程、权利等多个层面。文章对新兴科技在数字出版产业应用的新空间和新进展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明晰当下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更好地推进数字出版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关  键  词】数字出版;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

【作者单位】秦林瑜,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吴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TQ076)成果之一;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260324013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23.0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对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创新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数字出版业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命题。自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创新驱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出版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在上述理念、政策体系的引领下,唯有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才能更好地以科技赋能出版业,实现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前景广阔,《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达到11781.67亿元,较2019年增加19.23%[1]。就受众基础而言,2021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人数规模首次突破5亿[2]。近年来,数字出版与新兴技术不断磨合,催生更多应用场景。本文对新兴科技在数字出版产业应用的新空间和新进展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明晰当下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更好地推进数字出版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一、人工智能正对出版业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与改变

目前,人工智能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包含多个场景,主要依赖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生物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内容生产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内容生产模式出现了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OGC(职业生产内容)等类型的分野。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不断成熟,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这一智能化内容创作形式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2014年,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机器人Quakebot写出了一篇地震报道,腾讯财经网也于2015年使用机器人Dreamwriter撰写财经新闻[3]。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创作了实验小说1 The Road,并于2018年由Jean Bo?te ?ditions出版社出版[4]。

2019年,Springer Nature出版了其第一本依托机器学习技术生成的书籍《锂离子电池:机器生成的前沿研究摘要》。在智能学术论文生产方面,来自伦斯勒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学生设计的PaperRobot可以快速阅读现有论文,并构建知识图谱,提出研究方向建议,最终可协助撰写论文。2022年11月,由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使用Transformer神经网络架构。基于这个架构的聊天对话被应用于多个场景,除日常聊天外,用户可通过问答的形式使用ChatGPT生成论文、修正代码、协助考试等,也因此引发各界对学术不端、教育模式等相关问题的热议。

除文本内容生产外,AIGC已应用到图片、音乐、视频、游戏等形式的内容创作上。国内目前有昆仑天工旗下的系列AIGC模型,包括天工巧绘SkyPaint、天工乐府SkyMusic、天工妙笔SkyText和天工智码SkyCode,以及百度AI文心大模型等算法与模型,能在多个领域内进行智能创作。如天工乐府SkyMusic可进行AI作曲,其和弦准确率可达92.5%,且支持多语种、多曲风的音乐创作,StarX MusicX Lab音乐实验室已发布十余首完全由AI创作的歌曲,彰显了人工智能的巨大内容生产潜力。

在智能语音技术方面,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促进了有声阅读产业的成熟。如播客(Podcast)、喜马拉雅等移动有声读物收听平台已为大众所熟知,后者2021年平均月活跃用户达2.28亿[5]。此外,图书馆有声读物馆藏建设也在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已有32.7%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6]。有声读物的出现延展了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使得读者可以因地制宜地调整阅读方式,将休闲阅读和其他活动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实现流畅的阅读[7]。在这一方面,声音对文学体验至关重要,尽管现在语音合成技术迅速发展,有多种合成音色可供听众选择,但听众在体验有声阅读时,仍然更倾向于选择人声讲述。人声能够使听众更加投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心理形象,并使他们产生更积极的情绪反应[8]。

在學术期刊数字化出版领域,人工智能在出版全流程均有应用。对期刊投稿人来说,Clarivate与Scopus拥有能协助投稿人追踪研究热点、分析研究成果并提供智能推荐适宜投稿期刊等服务的相关工具。Springer Nature Experiments还提供智能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实验数据、规划实验,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避免语言障碍等问题。Elsevier于2013年收购了学术社交网络平台Mendeley,支持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为用户生成相关的内容推荐,预测项目偏好,并提供与谁合作论文的建议[9]。对学术出版机构来说,人工智能技术主要起到提供高质量信息数据,支持内部工作流程,协助编辑决策、初步审查、同行评议、智能编校,以及提高内容可见性、提供内容分发服务等多种作用[10]。如ScholarOne的投稿系统可实现稿件与审稿人的智能匹配[11]。

二、区块链为构建数字版权新生态提供智能化支撑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其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同维护[12]。目前,区块链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场景有限,集中体现在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管理、版权保护、版权交易及数字藏书等方面,但它将对数字版权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6年,美国Blockai公司启用区块链版权服务,大幅减少创作者版权登记成本,并为作品版权归属提供证据[13]。2021年,中国版权协会正式发布以长安链为基础的区块链版权服务平台——中国版权链,其核心场景为版权存证、版权维权与版权交易,可为权利人提供数字作品的版权存证、侵权监测、在线取证、侵权下架、纠纷调解、诉讼维权等全流程版权保护方案[14]。2022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与蚂蚁集团拟共建数字版权链(DCI体系3.0),DCI标准用于“标识和描述数字网络环境下权利人与作品之间一一对应的版权权属关系”,为相关用户提供版权权属确认服务[15]。

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版权生态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版权保护、版权交易体系而言,更能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创作生产的版权需求,尤其是能够更好地保护小体量视频、文学、图片等形式的原创内容版权及其交易,推进自出版发展。Scriptarnica平台依据自有算法对作品进行定价,完成版权登记,并签订智能合约,平台系统可依据合约自动向相关方分配收入。出版过程中的所有交易均可被追踪,保护原创作者版权交易的安全性及收益最大化,作者收入最高可达图书收入的94%。

此外,区块链在数字出版生态中还被用于建立创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机制,在Scriptarnica平台上,每本书拥有一个Book Club交流社群,读者可在社群里对创作内容发表意见,与作者交流[16]。学术性区块链出版平台Orvium提供作者拥有的科研成果可即时发表、作者可自主选择研究数据共享、平台用户可投票选出选题、支持全球范围内的自由组稿等服务,不仅简化了学术出版流程,还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期刊运营维护[17]。Publica、Flixxo、Steemi等基于区块链的平台还为创作者提供图书众筹服务,以数字货币或出版物股权的形式取代传统货币进行筹资[18]。

数字藏书项目在近几年受到出版界的青睐。2022年,新华文轩旗下的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推出全国首个数字藏书项目,即将实体图书与数字资产相结合,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附加区块链资产数字凭证,使之拥有唯一、不可篡改的原作者亲笔签名的“数字身份证”。数字藏书交易权益包括图书数字内容周边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及图书资产的所有权[19]。区块链还可为元宇宙场景提供服务,如2022年11月发布的可信数字资产区块链服务设施“新华链”,以数字文化为基础,具备完善的版权审核、内容审核、网络出版、资产评估和版权交易等资质和能力[20],这对元宇宙场景构建而言不可或缺。

三、虚拟现实与数字出版多业态的融合丰富了元宇宙的技术可能

数字出版产业除电子图书、移动出版等常规业态外,还包括在线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等新兴多元业态。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与出版业中各个业态的融合早已有许多尝试,如纽约时报的VR报道,或AR技术通过“纸质图书+移动设备+APP”的模式,应用于传统图书出版[21]。此前,VR硬件设备佩戴不适感、图像传输延迟等技术层面的问题,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硬件设备的更新,已逐步得到改善。虚拟现实等将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连接的交互技术也是使元宇宙可能实现的技术基础之一。

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明确指出,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500亿元,要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等,这将进一步加速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及其与各行业的融合。此类技术应用目前集中在教育和游戏两个方面。在教育方面,AR与图书的结合大多为儿童科普类或教育类书籍,这类书籍对于趣味性阅读、扩展阅读、扩展教学的需求较为强烈。例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年年在一起(AR互动·儿童立体书)》,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向儿童科普中国传统文化。《AR全景看·国之重器》丛书将深奥的科学原理转换为生动的小游戏,让少年儿童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制造。在教学上,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的AR·3D《地理》数字资源教学系统,适用于初中及高中地理教学,能够立体、具象地展示地理知识,内容形式包括地球仪、短视频、小游戏、手绘插图等。

相对而言,VR能提供更深入的沉浸式体验,在教育出版领域,教育和培训的巨大需求是国内VR消费级内容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355%的主要原因[22]。教育类传统图书配合简易VR眼镜的模式是该技术行业应用的初步尝试。飞象星球在2022年发布了5款智能教育科技产品,其中就有VR虚拟课堂,可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VR素质教育课程,以及立体沉浸式的虚拟体验。此前,飞象星球还推出冰雪主题的VR虚拟课堂,借助体感技术,帮助上海小学生体验滑雪专业动作等,为他们呈现了现实世界中的教学体验[23]。VR技术在医学教育领域也有较多应用,如医学理论可视化、临床思维训练、虚拟实验室等。“眼视光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一类的病例可视化系统可幫助解决教学过程中真实案例缺乏、实践环境受限等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急救培训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活动,则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训练场景,提升他们的救治体验[24]。

在线教育也被作为一种不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活动,讨论严肃游戏的可行性。VR技术的引入能够使用户更加投入,增加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再现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复刻或无法多次进入的场景。例如,SpaceEngine是一款VR太空游戏,以现代科学认可的方式描绘宇宙,包括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附近数千颗新发现的恒星和系外行星,以及目前已知的数千个星系,玩家可以通过改变时间和空间来探索星球外观、天体现象等。严肃游戏也被用于提升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如哥伦比亚大学尝试开发以经历气候灾难后的世界为背景的VR游戏,玩家在游戏中需使用不同的新兴技术来保护所在城市,避免气候灾难带来的影响[25]。

在娱乐游戏方面,截至2022年11月,Steam平台中支持VR内容的应用有7065款,占平台应用总量的5.16%,完全为VR模式的游戏有4640款,主要支持Oculus、Valve Index、HTC Vive、Windows MR四类虚拟现实硬件设备[26]。《赛博朋克2077》在2022年上新了VR补丁,使游戏玩家沉浸式体验接近真实世界的“夜之城”场景,玩家在近乎真实的空间中行动,可获得高粒度的互动体验。2022年Steam年度最佳游戏《艾尔登法环》也发布了VR模式,尽管其硬件设备已更新迭代,但使用VR设备过程中的眩晕感仍然是不少玩家反馈的主要问题之一。

游戏范式是元宇宙的运作方式和交互机制[27]。元宇宙的关键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区块链、数字孪生技术等。依托于虚拟现实等交互技术,除游戏外,元宇宙的相关探索多为虚拟空间建造,如元宇宙书店、虚拟画廊等。虚拟画廊目前有IIIust Space、Veve、Spatial、Monaverse等平台,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也参与设计并推出虚拟画廊NFTism,Realm除支持在AR画廊中沉浸式观看艺术展览、与3D宠物互动等,还可帮助用户在开源游戏引擎上建造自己的元宇宙[28]。尽管都依赖于虚拟现实等技术,但与元宇宙相反的是,腾讯提出“全真互联网”概念,主张使用虚拟技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VR也应用于新闻报道、影视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2012年,首个VR新闻纪录片《洛杉矶的饥饿》推出后,不同类别的“VR+新闻”内容层出不穷,如财新传媒推出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等。2015年,《纽约时报》打造VR新闻客户端“NYT VR”,并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报道新闻,推出了《流离失所》《行走纽约》等VR新闻报道[29]。2019年,央视新闻上线VR频道,并发布首部VR纪录片《昆曲涅槃》,中国Pinta Studios共推出《拾梦老人》《烈山氏·幻觉》《Ello》三部VR影视作品,VR动画短片《拾梦老人》和《烈山氏:幻觉》分别入围第74届、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竞赛单元,后者灵感来源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四、数字出版领域技术应用的展望

除上述新兴技术外,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出版行业内的变革。Hooked应用提供了一种对话式交互创作与阅读的新形态,TikTok、YouTube、Instagram也衍生出新的图书营销模式,这些社交媒体中诞生了非正式在线学习实践社区,用户可以在BookTok、BookTube、Booktagram社区中就书籍和阅读进行互动。在网络社区中的读书博主通过图片或视频形式,附加各式各样的标签,向兴趣群体推荐书籍。BookTok的营销效果显而易见:由BookScan统计的2022年(截至12月5日)排名前十的美国畅销书中,有6本出自BookTok最受欢迎的作者之手。此外,TikTok助力全球顶级书商西蒙与舒斯特公司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增长超34%[30]。

数字出版行业的技术应用仍处于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各样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就数据隐私和安全而言,无论是何种技术都需要处理大量敏感的用户个人信息,乃至行为记录等,如何保障用户隐私安全是一直存在的重要问题。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使现行法律法规、道德伦理面临挑战。在人机交互方面,应考虑如何提供更高效、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缓解VR体验过程中带来的不适感。对VR游戏来说,相较于其他游戏其可提供更多的沉浸感和互动体验,长时间处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可能使人模糊自身与真实世界的边界,并造成逃避现实、社交接触等游戏成瘾症状。

总的来说,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出版领域各生产业态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号召,中国出版业需要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人机交互等前沿科技的创新应用,优化数字出版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产业发展布局,以更好地把握新兴科技力量赋予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章红雨,孙海悦. 逆势上扬,产业年收入达11781. 67亿元:《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N]. 中國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10-29.

[2]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EB/OL].  (2022-08-02)[2022-12-

08]. http://www.cac.gov.cn/2022-08/02/c_1661066515

613920.htm.

[3]喻国明,兰美娜,李玮. 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运作范式[J]. 新闻与写作,2017(3):41-45.

[4] 1 The Road by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EB/OL].  [2022-12-08]. https://www.jbe-books.com/products/1-the-road-by-an-artificial-neural.

[5]刘娟,付晓静. 减法思维:有声读物平台Audible的营利策略及其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22(10):61-67.

[6]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 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 出版发行研究,2021(4):19-24.

[7]SPJELDNAES K. , KARLSEN F.  How Digital Devices Transform Literary Reading: The Impact of E-Books, Audiobooks and Online Life on Reading Habits[J/OL]. New Media & Society,October2022:1-17[2022-

12-08].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21126168.

[8]RODERO E. , LUCAS I.  Synthetic Versus Human Voices in Audiobooks: The Human Emotional Intimacy Effect[J/OL]. New Media & Society,June 2021:1-19[2022-12-08]. https://doi.org/10.1177/14614448211024142.

[9]Frontier Economics Ltd. People Plus Machines: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ublishing(A Report for the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f UK)[R]. 2020.

[10]渠竞帆. AI技术在学术出版的三大应用[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08-23.

[11]李静,亢小玉. 科技期刊智慧出版模式的构建路径及实施对策[J]. 编辑学报,2022(5):505-509.

[12]邵奇峰,金澈清,张召,等. 区块链技术:架构及进展[J]. 计算机学报,2018(5):969-988.

[13]贾引狮.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版权交易问题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18(7):90-98.

[14]赖名芳.  “中国版权链”上线[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6-03.

[15]邸远.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携手蚂蚁集团共建数字版权链[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2-08-12.

[16]徐丽芳,田峥峥. 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出版平台研究:以Scriptarnica为例[J]. 出版参考,2021(4):18-23.

[17]孙琳,邓天奇. 区块链赋能数字出版:逻辑耦合、技术应用及风险审视[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22(12):54-60.

[18]张栋豪,左惠.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欧美自出版发展:融合与挑战[J]. 出版发行研究,2021(5):91-97.

[19]韩阳.  “区块链+图书”项目“数字藏书”上线[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5-05.

[20]左志红. 可信数字资产区块链服务设施“新华链”发布[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11-21.

[21]吴赟,秦林瑜. AR技术与出版业融合之范畴、价值与局限[J]. 中国出版,2019(12):32-37.

[22]中国虚拟现实(VR)行业研究报告:市场数据篇[EB/OL].  (2017-06-27)[2022-12-08]. http://

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706/3016.shtml.

[23]教育数字化升级探索 VR虚拟课堂让教学“身临其境”[EB/OL].  (2022-06-21)[2022-12-08]. https://m.gmw.cn/baijia/2022-06/21/35826864.html.

[24]杨晋,张绵. VR在医学数字出版领域的创新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尝试与探索[J]. 传媒,2021(24):15-18.

[25]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正在使用VR技术改变人类行为,以遏制气候恶化[EB/OL].  (2021-08-31)[2022-12-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594088293492102&wfr=spider&for=pc.

[26]11月VR大數据:SteamVR新增PICO 4串流数据统计[EB/OL].  (2022-12-05)[2022-12-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367331275548301&wfr=spider&for=pc.

[27]喻国明,耿晓梦. 元宇宙:媒介化社会的未来生态图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0-118.

[28]虚拟画廊:交界在梦境和现实处[EB/OL].  (2022-03-29)[2022-12-08]. https://www.qklw.com/top/20220329/238310.html.

[29]万安伦,吕英培. 沉浸、互动与构想:“VR+出版”的现状、困境与纾困[J]. 出版参考,2022(7):10-14.

[30]HARRIS E. A. , ALTER A. A Big Publishing Merger Was Blocked, but Brought the Industry Little Clarity[EB/OL]. (2022-11-01)[2022-12-08].https://www.nytimes.com/2022/11/01/books/penguin-random-house-simon-schuster-deal.html.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区块数字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浅谈虚拟现实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