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时的效果

2022-02-25 05:17俞志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急性期磁共振检出率

俞志伟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本病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超急性期脑梗死指的是脑梗死发病后的2 h内,该时期必须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或者更加复杂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技术才能发现高信号影[2]。近年来脑梗死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病对患者正常生活乃至其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和经济负担,因此脑梗死疾病发作率越低对人们越好。据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谷文萍的考证,脑梗死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发病率可达到70%甚至更高,而急性脑梗死在脑梗死疾病中所占比例甚至可以达到80%,最终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意识障碍、交流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疾病,需要家庭投入较多人力、财力才能挽回患者生命。但是患者抢救成功后仍需要人员照顾日常生活,可见急性脑梗死和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会导致整个家庭生活水平倒退。如果医院能够采用更加先进的诊断手段从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发现哪些患者存在脑梗死疾病,则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或者提高患者治疗成功率,通过早期治疗和早期干预等手段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康复效果,降低急性脑梗死和超急性脑梗死疾病对患者本人乃至家庭的影响。选取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放射科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共70例,采用常规核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观察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放射科2020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70例患者中男性共30例(42.86%),女性共40例(57.14%);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3.72±6.49)岁;脑梗死临床症状持续1~4 h,平均持续时间为(2.84±0.49)h,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言语障碍、面部神经麻痹、口歪眼邪、头晕呕吐等症状,其中言语障碍患者共16例(22.86%),面部神经麻痹患者共20例(28.57%),口歪眼邪患者共14例(20.00%),头晕呕吐患者共20例(28.57%)。

纳入标准:①患者存在言语障碍、面部神经麻痹、口歪眼邪、头晕呕吐等临床症状且发病时间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或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时间间隔不超过12 h;②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参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疾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影像资料不清晰者;②颅内位置存在肿瘤疾病、脑部存在外伤者;③有精神类疾病、认知障碍、感染类疾病、脏器功能障碍疾病、脑出血或者拒绝采用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或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较为简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需要在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基础上进行DWI获得对应的弥散平均图像。两种诊断需要的设备仪器相同,具体包括1.5 T型磁共振扫描仪(飞利浦磁共振Intera Achieva)、8通道相控阵头颈联合线圈等。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区别在于检查方法不同,相对来说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较为简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较为复杂[3]。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前患者需要保持仰卧体位不变,然后使用磁共振扫描仪从颅底部位扫描至颅顶部位行常规核磁共振扫描,最后设置好对应参数后即可得到对应的核磁共振图像[4]。扫描参数设定如下:横断位T1WI序列T1为760 ms,层厚为5.0 mm,激励 次 数 为2,TR为1 220 ms,TE为28 ms,FOV为24 cm×18 cm,回波链长宽分别为8和31.25,层间距为1.0 mm,视野设置为360 mm×360 mm;横断位T2WI序列层厚为5.0 mm,TR为5 500 ms,TE为122 ms,FOV为24 cm×24 cm,回波链长为28,层间距为1.0 mm,视野设置为360 mm×360 mm;T2FLAIR序列T1为2 000 ms,层厚为5.0 mm,激励次数为1.5,TR为8 000 ms,TE为136 ms,FOV为24 cm×24 cm,回波链长为36,层间距为1.0 mm,视野设置为360 mm×360 mm。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分为核磁共振成像和DWI弥散平均图像处理两部分,其中核磁共振成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参数设置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完全一致,而DWI弥散平均图像处理即在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之后使用磁共振扫描仪自带的程序生成DWI弥散平均图像即可[5]。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放射科DWI弥散平均图像处理过程中设备参数设置如下:T1为2 500 ms,层厚为5.0 m,TR为6 000 ms,TE为100 ms,FOV为23 cm×23 cm,层间距为1.0 mm,视野设置为360 mm×360 mm。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束之后可以直接由影像科医生对图像信息进行解读,进而判断患者是否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然后统计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各自的诊断结果,最后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即可明确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的临床诊断结果、检出率及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临床诊断结果为衡量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的金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诊断结果

临床诊断结果表明:70例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50例(71.43%)患者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20例(28.57%)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部位患者共37例(52.86%),单发脑梗死部位患者共33例(47.14%)。

2.2 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对比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为65.71%(46/70),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52.86%(37/7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诊断方法检出率对比[n(%)]

2.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真阳性患者共46例,误诊0例,漏诊4例,见表2。

表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 单位:例

2.4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真阳性患者共35例,误诊2例,漏诊15例,见表3。

表3 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 单位:例

2.5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对比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2.00%和94.29%,均显著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70.00%和75.71%(P<0.05);诊断特异度100.00%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90.00%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效能对比[%(n/m)]

3 讨论

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患者关键部位突然出现梗死或者梗死面积逐渐增大超过正常脑梗死范围,最终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直接表现为失语、偏瘫、偏盲等情况出现,患者失去正常交流的能力和意识。如果医院及时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并使用相关诊断设备确诊超急性期脑梗死,则可以为患者争取一定的抢救时间。若医院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 h内进行抢救,通过溶栓治疗可以取得理想治疗效果,最终患者出现失语、偏瘫、偏盲等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将大大减少,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质量。溶栓治疗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该治疗方法的成功率与抢救时间直接挂钩,若可以在超早期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则患者生存率将大大提高。之所以医院需要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是因为该诊断方法可以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发6 h内诊断出患者病灶,而CT诊断、常规磁共振诊断方法的诊断时间均超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CT诊断方法只能诊断少数影像学特征明显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且诊断时间基本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发6 h后;常规磁共振诊断方法只能在12 h后诊断出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情况,其诊断时间远远超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因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临床诊断结果表明,70例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50例(71.43%)患者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20例(28.57%)患者确诊为急性期脑梗死;多发脑梗死部位患者共37例(52.86%),单发脑梗死部位患者共33例(47.14%)。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为65.71%,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52.86%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在检出率方面相比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方法具有优势,如果医院经济条件允许可以采购检出率更高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设备替代原有的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设备,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哪些患者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临床诊断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的金标准。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的检出率更高。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中:误诊0例,漏诊4例,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中:误诊2例,漏诊15例;因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的误诊和漏诊情况更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的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2.00%和94.29%,均显著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70.00%和75.71%(P<0.05);诊断特异度100.00%高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90.00%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更加精准[7-8]。

综上所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更加准确,可以进行大规模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急性期磁共振检出率
中医疗效评价中常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基于同伦l0范数最小化重建的三维动态磁共振成像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