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应用

2022-02-25 05:1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结肠原发性检查

王 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放射影像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局部腹痛、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体温正常,该疾病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肥胖者更易患此疾病[1]。对于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患者来说,病变比较轻,一般来说使用抗炎药物治疗,同时患者平时积极注意饮食调整,多注意休息就可以自行缓解。但是如果患者肠脂垂炎的症状比较严重,引发剧烈腹痛、肌紧张等腹膜炎等症状,应该及时就诊,在肠镜下进行手术切除肠脂垂来治疗,才能有效根治该病[2]。原发性肠脂垂炎常需要运用影像学检查,才可以确诊。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肠脂垂炎患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周边情况进行分析,观察CT诊断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1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52.97±12.38)岁,病程2~13 d;女性患者43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3.48±12.64)岁,病程2~12 d。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腹痛,均无发热、恶心、呕吐与腹泻症状,经检查患者腹部平坦,未发现肿块,48例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39例白细胞数轻度升高。经身体检查初步结果显示正常,腹部平坦,触诊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肠脂垂炎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知情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病史资料存在漏缺现象及不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CT扫描,扫描前患者将腹部体表的金属异物去掉,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在吸气后屏住呼吸确保一次性完成扫描检查,扫描仪器使用美国GE公司的16层全身多排螺旋扫描仪,扫描参数管电压为120~140 kV,管电流100~200 mA,层厚2.5 mm,扫描范围从患者膈肌到耻骨联合,使用高压注射进行增强扫描,先进行平扫,然后在患者的肘静脉处注射90~100 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速率应控制在2.0~3.0 mL/s,注射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动脉扫描与实质期扫描,扫描完成后常规进行0.5 mm数据库重建及5 mm多平面重建。图像分析以及相关诊断分期由专业影像医师对患者的扫描图像进行诊断与分析,主要包括病变部位形态、大小、位置、边界以及增强扫描后的表现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征,根据疾病病例特征,将病程分为3期,疾病早期(2~24 h)主要为充血性水肿;进展期(1~5 d)为炎症坏死期;恢复期在6 d以上,为纤维化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

经过临床诊断,在94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中,包括急性阑尾炎17例(18.09%)、胆囊炎20例(21.28%)、憩室炎21例(22.34%)、腹痛待查36例(38.30%)。见表1。

表1 疾病类型与疾病部位分析[n(%)]

2.2 CT影像表现

对94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通过CT扫描检查,发现位于回盲部区23例(24.47%)、结肠杆曲11例(11.70%)、乙状结肠区38例(40.43%)、升结肠区10例(10.64%),降结肠区12例(12.77%),见表1。肿块位置大部分位于结肠旁,其形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21 cm×1.23 cm~2.76 cm×3.34 cm,平均大小为2.36 cm×2.67 cm。患者疾病分期情况:早期26例,进展期48例,恢复期20例。患者处于进展期存在附近肠壁轻度增厚、周围系膜条索状增厚、周围淋巴结肿大及小肠伴受压的分别为23例、38例、19例及18例,处于早期与恢复期的患者周围组织器官没有显著的异常情况。

2.3 治疗及随访结果

94例患者均给予相对应的抗炎治疗,腹痛症状在1 周时间内消除。然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其中12 例分别在1个月和3个月后再次行CT检查,并与初次检查的图像进行对比。1个月内复查者无明显变化,而3个月后复查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灶缩小、消失。

3 讨论

原发性肠脂垂炎属于急腹症的一种,患者多表现为肠道位置脂肪多而重、其末端游动度大,血管通过肠脂垂狭窄带蒂,带蒂和移动度大增加扭转和梗死的可能性[3]。肠脂垂炎多发于男性,以40~50岁为高发年龄,好发于左/右下腹部位置,正是由于此处乙状结肠及盲肠处肠脂垂数量较多,活动度较大,因此易发生扭转和绞扭。原发性肠脂垂炎属于自发性疾病的一种,肠脂垂扭转或引流静脉自发性血栓,造成局部缺血引起炎症和周围水肿,多见肥胖患者,异常的长、大主要是由于局部血栓形成或血液循环扭转,造成局部缺血[4]。肠脂肪营养不良形成或由围绕肠道两侧包裹脂肪的浆膜组成。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发生血管扭转或血栓形成,将会引起疼痛和其他相关症状。该疾病症状较轻者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如果症状严重,可能就需要手术。肠脂垂炎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5]。主要原因是肠脂扭曲,导致肠脂坏死,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其次,这是因为附近的组织首先会有一些炎症反应。如憩室炎,然后侵入肠脂肪凹陷,导致患者炎症、腹痛和恶心,因为这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是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6]。及时正确的诊断对于肠脂垂炎的治疗意义较大,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在以往的临床诊断中,主要是依靠术后诊断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受饮食结构及大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肥胖人群占比也是直线上升。临床医学研究表明[7],在肠脂垂炎患者中,肥胖者占据大多数,发病突然,通常相对固定的腹部剧烈疼痛,患者能够明确指出疼痛位置,呈现出持续性发展。根据临床解剖学特点及发病机制可见,肠脂垂炎多见于已状结肠或盲肠位置,而肠脂垂炎的病理组织和发生栓塞的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阶段会引发脂肪组织出现充血现象,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随着病程时间的发展,到后期阶段脂肪坏死组织会逐渐被纤维组织所替代,导致部分病灶位置出现钙盐沉积现象。常规状态下和肠脂垂炎两者之间的CT图像检测结果和周围脂肪组织很难进行区分,只有在肠脂垂缺血或周围腹水坏绕的时候能够清晰可见,其他情况下很难通过CT诊断结果对患者的病变状况进行判断。当肠脂垂症状发生栓塞或扭转的时候,其实中心脂肪组织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水肿或充血变化,这个时候CT诊断结果会显示结肠旁卵圆形稍高脂肪密度影,中心点状或线状稍高密度影,且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为聚集性红细胞或血栓组织。随着病程的持续发展,肠脂垂会进一步出现炎性坏死改变,此时CT诊断结果就会看到薄层稍高密度影,呈轻度均匀性强化,且边缘清晰可见。如果患者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炎性症状还会持续加重,这个时候CT诊断结果就会明显可见周围脂肪组织炎性渗出,肠系膜及肠壁增厚。当治疗后患者症状出现改善的时候,炎性反应就会明显降低,病变肠脂垂体积相比治疗前会得到较好的改善效果,在治疗前所见的钙化或纤维化病变组织也会有所好转,结肠壁及周围肠系膜等水肿现象也会逐渐开始消退,患者的各临床症状开始好转。

肠脂垂是分布于结肠带两侧的许多脂肪突起,长约0.5~5 cm,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外被脏层腹膜,整个结肠约有100~150个肠脂垂,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和盲肠附近,以蒂附着于结肠带的两侧。肠脂垂蒂部位置带有血管,由肠系膜动脉的结肠支的末端小动脉供血,其引流静脉为狭小完全的静脉所组成,肠脂垂的数量、大小和个人的身材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常状态下肠脂垂的长度为0.5~5 cm,肠脂垂通常为一侧游离状态,多数患者都是由于肥胖而引发疾病。由于肠脂垂的重量较重且末端处于游离状态,相对其他结构组织更易发生扭转等现象,进而导致局部位置出现阻塞或缺血现象等,长时间发展就形成了肠脂垂炎的病变症状。在肠脂垂炎的临床诊断当中,通常都需要和急性阑尾炎、肠系膜脂膜炎、急性结肠憩室炎以及妇科急腹症等疾病进行联合诊断,在排除上述病症后才能够对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8]。其中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腹痛位置通常位于右下腹,且呈转移性变化,CT诊断结果可见阑尾直径增粗,且伴随有管腔扩张,留有多余积液,部分患者诊断结果甚至可见高密度粪石影,经过平面重建冠状位可见病变阑尾的具体病灶位置。肠系膜脂膜炎患者通常起病缓慢,且由特定的好发位置,在CT诊断结果中可见肠系膜根部脂肪密度肿块影,边界清晰可见,大部分可见假包膜影状(外脂肪组织渗出模糊)。急性结肠憩室炎在临床CT诊断结果中可见明显的肠壁外小类圆形气体密度影,厚度一致而壁薄,如果患者伴随有感染症状还会显示由憩室壁增厚现象,周围脂肪渗出,肠壁距离增厚且伴随有水肿现象。妇科急腹症比如说卵巢脓肿或囊肿破裂等都会导致患者的腹壁组织发生变化,妇科急腹症当中无脂肪密度影,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强和肠脂垂炎之间的鉴别诊断。由于原发性肠脂垂炎具有自现行,病程时间通常为10天到一个月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症状表现都会逐渐开始消退,建议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门诊观察即可,如果感觉到腹部剧烈疼痛则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缓解,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实际临床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式。

在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同时,临床医疗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临床检查肠脂垂炎主要有超声检查、CT检查等。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答、无创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腹部病变的检查中,尤其是在阑尾炎和胆囊炎中的检查中,超声检查具有重要意义。原发性肠脂垂炎在影像分析中可见局部位置直径<5 cm的卵圆形脂肪密度肿块,与结肠浆膜面毗邻,周围呈炎性渗出改变。然而位于结肠旁的脂垂炎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肠道内气体的影响,同时肥胖患者与腹部深部脂垂炎患者使用超声检查均有可能出现漏诊的情况,而使用CT影像检查可以获取更准确的检查结果[8]。肥胖、气体等不会对CT影像检查造成干扰,能在病变定位与定性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94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急性阑尾炎17例、胆囊炎20例、憩室炎21例、腹痛待查36例。通过CT扫描检查,发现位于回盲部区23例、结肠肝曲11例、乙状结肠区38例、升结肠区10例,降结肠区12例。肿块位置大部分位于结肠旁,其形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患者病情处于早期26例,进展期48例,恢复期20例。患者处于进展期存在附近肠壁轻度增厚、周围系膜条索状增厚、周围淋巴结肿大及小肠伴受压的分别为23例、38例、19例及18例,处于早期与恢复期的患者周围组织器官没有显著的异常情况。给予所有患者相对应的抗炎治疗,腹痛症状在1周时间内消除。然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对其中12例分别在1个月和3个月后再次行CT检查,并与初次检查的图像进行对比。1个月内复查者无明显变化,而3个月后复查则表现不同程度的病灶缩小、消失。分析原因可知,CT影像检查能够让肿块的血供特点与周围血管,以及周围组织器官情况得到细致的观察。并且CT影像检查还能够对肿块进行有效的评价,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次研究提示CT影像检查在原发性肠脂垂炎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经过有效的CT影像技术诊断,CT影像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在原发性肠脂垂炎中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提高诊断效果,对于治疗原发性肠脂垂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结肠原发性检查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AFP、CEA、CA-199、CA-125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检查版
检查版三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Playjng with ch & sh
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