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病毒性肺炎的MSCT特点及动态改变分析

2022-02-25 05:17王崇军聂红琴樊青青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痘小叶复查

王崇军,聂红琴,樊青青

(运城市第二医院放射科 山西 运城 044000)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冬春季好发,儿童多见,近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势,尤其是成人水痘患者。临床上多有发热,发热同时或1~2 d迅速进入出疹期,肺内常常出现肺炎的改变,发生率大约为96%[1]。回顾性分析运城市第二医院2017年4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肺部MSCT检查的水痘患者,分析并总结其MSCT表现及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年4月—2021年6月运城市第二医院收治的45例水痘住院患者中,仅13例行胸部MSCT检查,对其临床与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为15~44岁,平均年龄(25.22±5.2)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Ingenfity flex 16排螺旋CT机行胸部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到肋膈角水平,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扫描层厚:层厚与层间隔均为5 mm,重建层厚:层厚与层间隔均为1 mm,重建模式:iDose 2迭代重建,滤过模式:Lung Enhanced。

1.3 图像分析

将CT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资料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由2位具有10年以上诊断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记录肺部影像学表现,包括肺内小结节影及分布特点、实变影、支气管壁增厚、小叶间隔增厚、纵隔淋巴结大小、胸膜肥厚等征象,仔细观察每一个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及边缘改变,给出独立的诊断意见。当意见不一致时,协商确定表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3例患者均有水痘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发热与出疹为特点,发热为中高热,38.5~40 ℃为常见,38.5~39 ℃11例,40 ℃2例;同时发热与出疹者6例,发热后1~2 d出疹6例,1例为5天后出现皮疹;伴有咳嗽2例,咳嗽咳痰1例,头痛2例,头痛、恶心3例,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1例出现肝区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总数升高2例,最高者约为16.14×109/L,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轻度升高2例,12例患者CRP均有轻度升高,肝功能轻度异常5例,ALT升高5例,AST升高3例,最高ALT为123 U/L,AST为66 U/L。13例心肌酶谱、肾功能均正常(见表1)。

表1 13例水痘肺炎的临床特点

2.2 CT特点与动态改变

13例患者双肺散在多发小结节影,直径约为2~10 mm,分布在小叶中心与胸膜下;密度为中心密度高,周围为磨玻璃影,边缘模糊(肺部CT表现见图1),MIP显示结节大部分位于血管末梢;2例可见小叶样实变,边缘模糊;2例为弥漫性小结节影。2例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呈网结样改变,位于双下肺;11例6~8 d复查,小结节大部分完全吸收,没有吸收的较大结节明显变小,磨玻璃消失,边界清楚;1例13天后复查,肺内病灶完全消失。4例伴有小支气管壁明显增厚(肺部CT表现见图2),复查恢复正常;1例出现支气管树芽征改变,结节边缘清楚;该患者没有复查;8例患者出现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轻度增大,未见明显融合或融合趋势,1例伴有纵隔淋巴结增大,治疗后复查淋巴结轻度缩小,均未见消失。2例可见胸膜肥厚,未见胸腔积液,治疗后复查,肥厚胸膜完全吸收(具体见表2)。

图1 肺部CT表现

图2 肺部CT表现

表2 13例水痘肺炎的CT检查时间与CT表现

3 讨论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a亚型,为双链DNA病毒,人是其唯一宿主,其致病机制目前认为:病毒吸入后在鼻咽部定植并大量繁殖,可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复制并入血,向全身扩散,引起病毒血症导致全身各器官病变[2]。水痘病毒可以在皮肤、肺、肝脏、肾脏等多处侵犯,其尸检的内脏病理改变,以广泛多数小灶性坏死为典型特点,常伴有血管改变,佐证了水痘血行播散的特点。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随后0~2 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丘疹及水滴样疱疹,其特点为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以躯干最为常见,次为头颈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为其确诊的特点之一。另外,皮疹呈分批出现,先为斑疹,然后丘疹、疱疹、结痂四个阶段,有时候四种表现同时出现,也是确诊水痘感染的特点。呼吸道症状较少,本组病例仅仅2例有咳嗽症状,1例有咳嗽及咳痰的症状,肺部听诊没有阳性体征。肝脏为第三位常见侵犯脏器,本组病例中5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肝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

MSCT观察有助于发现早期病灶,清楚显示病灶与支气管血管束,胸膜之间的关系,确定其分布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定性诊断。根据水痘患者尸检的肺部病理特点,分为三种情况:一为多发性坏死出血,大小为粟粒状至小叶状,周围肺泡内大量浆液及单核巨噬细胞填充,坏死灶附近小血管坏死和血栓形成;二为原发性水痘性肺炎的特点,为明显坏死的小支气管炎,远端肺小叶内为充满浆液与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三为间质性支气管肺炎的改变。本组13例患者CT扫描均出现散在多发小结节影,直径约为2~10 mm,中心密度高,周围磨玻璃影,边缘模糊,呈点晕征改变,与病理表现的中心坏死,边缘浆液渗出相对应。2例弥漫分布小结节,结节分布于胸膜下及小叶中心,呈随机分布,为血行播散的特点[3]。治疗后部分结节完全吸收,未吸收的结节周围磨玻璃影消失,而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应该为浆液、出血及炎性细胞吸收,中心明显坏死的部分吸收较慢所致。4例出现小支气管壁明显增厚,治疗后复查恢复正常;这种支气管改变可能由于水痘病毒沿呼吸道支气管传播时,引起支气管黏膜损伤坏死所致,属于原发水痘支气管肺炎的表现。一例出现树芽征表现,但由于没有复查资料,无法证实其为水痘肺炎引起还是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感染,需要在以后的病例中观察。2例CT表现为双肺下叶小叶间隔增厚,其间夹杂小结节影,呈网结样改变,治疗后完全吸收,为间质性肺炎并肺部弥漫性结节的特点,该两例患者临床表现较重。在本组病例中8例出现双侧腋窝淋巴结轻度增大,增多,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但该组病例数较少,是否为其较为特征性的表现,还需继续观察与研究。

水痘肺炎主要CT特点为双肺散在多发点晕征改变,需与转移性肿瘤、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侵袭性肺真菌病等鉴别。双肺粟粒性转移的腺癌,虽然原发病灶非常小,不易发现,但该种转移虽有血行转移的特点,也常常合并淋巴道转移,以胸膜下分布较多,小叶间隔增厚并呈串珠样改变为其特点,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也有一定的鉴别意义,临床常有呼吸困难的改变,而没有发热症状、皮疹表现而区分[4];急性或亚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病灶分布以中上野为主,大小,密度,分布基本一致,结节多边界清楚,而且临床虽然有发热症状,但不会出现典型皮疹的特点。侵袭性肺真菌病感染,以曲霉菌、隐球菌与白色念珠菌较为多见,患者常有免疫缺陷或长期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史,CT表现有点晕征结节样改变,但同时合并实变、空洞等特点,较易鉴别[5]。

总之,水痘肺炎肺部MSCT主要特点为血行分布小结节影,中心密度高,周围磨玻璃影,边缘模糊,呈点晕征改变,较具有特征性,同时也可以出现小支气管壁的增厚及小叶间隔的增厚,病情较重的常常出现间质性肺炎及胸腔积液,所以当临床上发现并确诊为较重的水痘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胸部MSCT检查,出现上述征象应该考虑水痘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并可根据CT的表现预判疾病的严重程度。

猜你喜欢
水痘小叶复查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考试中的纠错和复查技巧
生水痘真难受
爸爸得了水痘的时候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发现肺部结节该不该紧张?
水痘王国
成人出水痘后果更严重
和司机抢饭碗
五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