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策略研究

2022-02-25 02:42卢学森吕晓田
福建建筑 2022年1期
关键词:秩序布局病房

卢学森 郑 洁 吕晓田

(1.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2.同圆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3.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研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0)

0 引言

医院建设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且其建设周期与地区经济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之前,我国经历了一段高速的城市化发展时期,之后的发展状态将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同样,医院建设在经历过一段时期的新院区建设之后,很多医院在一定时期内将通过改扩建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为此,研究医院建筑改扩建的特点、规律,提出可行的设计策略,为医院规划建设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和建议,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1 医院改扩建的实质:逐步更新

医院之所以进行改扩建,是因为现有的建筑不能满足当下的使用需求。例如建筑面积不能满足增长的业务需求、房间布局不能满足新的医疗流程、建筑空间不能满足新的医疗设备或者建筑设备的安装等。在实际工程案例当中,面临的问题往往包含上述多个方面。所以既需要通过新建来增加业务用房,又需要考虑对有价值的原有用房改造利用,期间通过功能置换,使新建筑逐步替代原有建筑。通常先将新建筑建造起来,替代一部分现有的医疗功能,而后被替代的部分可以拆除,作为后续建筑的建设用地,再建设再替代,最终实现医院建筑的整体更新[1]。

由于医院在其所在区域的社会职能不可中断、不可替代,所以改扩建的过程是逐步建设和和逐步替代,而非整体性的拆除和重建。

2 设计原则:尊重功能,着眼发展

医院建筑的特点是功能性强,医疗流程作为硬性要求,渗透到院区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之中。从规划的角度,建筑布局要遵循医疗功能区之间的关系要求;建筑内部各科室之间要按照医疗流程建立相应的联系,相关科室需要形成必要的联系——同层布置或相邻布置,又或者需要设置物流系统或专用电梯;科室内部的房间布置和房间内部的功能布置同样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医疗流程和专门的操作规范。所以,医院设计必须尊重功能,应将满足和实现医疗流程作为首要任务和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医院建设有着自身特点。一座医院往往会经历多次的改扩建,不断通过调整和扩展来实现新时期对医院建筑的要求。所以医院设计要着眼发展,无论规划布局还是建筑单体设计,都要考虑未来改扩建的可能性,为其留有空间和余地。

再者,医院改扩建设计还要考虑,在建设过程中,保证医院功能的完整性和运营的连续性。医院是一个复杂的功能集合体,必须有完整的功能配套才能实现就诊、检查、治疗、保健、疾病防控等一些列医疗功能,功能单元的缺失,会导致医院运转的停滞。同时,要尽量降低改扩建施工对医院的影响,以保证持续运营。

3 设计策略

改扩建是对医院现有布局的一次调整,是对功能秩序的优化重构。在重构中,既要满足当下的建设要求,又要着眼未来。因此,在改扩建设计中,在规划层面和建筑层面,都要充分考虑“功能”和“发展”这两个核心要素。

3.1 重构设计——以功能秩序为核心的设计策略

医院的功能秩序可以理解为医院内各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建筑学的角度,综合医院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建筑群,各功能区块之间需要按照医疗流程建立恰当的联系,才能使医院顺畅运转。这种秩序也可以理解为承载着不同功能的建筑之间形成的一种合理的布局关系。

医院的功能秩序由外、内两方面因素决定。

外部因素是指医院所在地块与城市的关系。设计首先应从外部因素入手,以确定正确的布局方向。外部因素包括:医院在城市中的位置,被服务人群的主要来向,所临接的城市道路情况、气候和主导风向等。建筑师需要根据上述因素,决定医院出入口的开设位置和医院内各功能区的大体布局,以便让医院内部各功能区与城市外部环境合理的对接,让医院内不同的人流、物流、车流以及洁污流线顺畅地连接城市,方便接诊,避免对城市带来不利影响。

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受医疗流程所制约的医院内部各功能区之间固有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多层级的复杂关系。例如主体医疗区和科研、后勤、办公之间的关系,医疗区内门急诊、医技、病房三者之间的关系,各功能科室之间的关系,以至于科室内部各细部功能之间的关系。建筑布局应当满足医疗流程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为医院内各功能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功能秩序。

在医院建筑改扩建的过程中,重构功能秩序是一个必然且必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老旧建筑得到更新,总体规模得到扩大,还有两个重要任务需要借助功能秩序重构整合的契机去完成,这也是重构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1.1 重构功能秩序解决现状布局中的既有问题

很多医院经历过多次的改扩建,这些建设中很多是以解燃眉之急为目的,很难保证每次都以长期规划作为指导,便会累积下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涉及医疗流程给医院运转造成不便,有的涉及建筑规范给消防疏散造成隐患。医院改扩建往往会经历多轮次的建设,而其中某栋单体建筑的建设就可能将之后的建设带入不同的道路,或者需要较大的成本才能调整建设思路。所以,改扩建设计要以重构功能秩序为出发点,梳理各种内部、外部设计条件,制定长远规划,将医院建设带入合理有序的发展道路。

例如某医院(图1),其现有院区历经不同时期的发展建设,见缝插针的改扩建,使得院区拥挤不堪,多层建筑铺满用地,总体规模不大但是建筑密度很高,几乎没有腾挪的空间。建筑老旧且业务用房不足,屋顶加建、庭院加建存在安全隐患,缺少景观绿地,院区环境欠佳。在新的设计中,将院区西南侧职工宿舍区进行拆迁,作为一期门诊医技楼的建设用地,建成后,现状门诊楼功能迁出,可以拆除作为二期病房综合楼的建设用地。通过建新拆旧和建筑间的功能置换,医院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建筑形态;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经过整合,形成有序的功能布局;既增加了建筑面积提升了医院的硬件水平,也增加了场地绿化改善了院区环境,是一次通过重构医院功能秩序整体解决现状困局的设计实践。

图1 重构新秩序代替旧秩序

3.1.2 以新的建筑形式构建新的功能秩序

当下的建筑技术今非昔比。目前的医疗技术、医疗理念和过去相比,也有很大进步。医院建筑作为医疗技术和理念的承载体,在建筑体量、形态和布局上与过去都有很大不同。过去的医院建筑受限于技术水平,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布局相对松散。而目前的设计理念更倾向于相对集中的模式,多种相关科室集中在一两栋大体量的建筑之内,不同建筑之间通过连廊建立联系。这种便捷紧密的联系,意味着更高的诊疗效率,同时也更好地为患者就诊提供无障碍通行便利。

例如某医院(图2),在过去的布局中,医疗功能分布在多栋建筑内,之间联系并不紧密。门诊与病房两栋主要建筑并列布置,没有形成顺畅的串联关系,若干辅助功能也分散在周边小建筑内。在新的设计中,使用医院街,将新建的门诊楼、病房楼以及现有病房楼进行串联,形成集中紧密的布局,让整个医疗流程在大楼内实现无缝接驳。在一期的新建病房综合楼内,裙房中布置多个医技科室,主楼为病房,将供应室、病房药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产房、新生儿监护室(NICU)、静配中心、病房等相关功能科室容纳于一栋建筑内,并利用竖向交通与竖向物流系统将其紧密串联。手术室紧靠ICU,便于术后患者转运;病房与手术室、ICU串联,便于住院患者的治疗;供应室与手术、产房串联,便于辅料及手术器械的供给和处理;产房与手术室串联,便于产房紧急情况的处理;病房药房、静配中心与病房串联,便于药品对病区的供给,患者餐厅与病房串联,便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此次改扩建,通过新的建筑形式,构建了紧密的功能秩序,提升了诊疗效率,符合新时期医疗技术和医疗模式对于医院建筑的要求。

图2 以新的建筑形式构建新的功能秩序

3.2 动态设计——以建设过程为对象的设计策略

很多医院都经历过多次的改扩建。在医院建筑的使用过程中,院方会提出新的使用要求,医疗模式、医疗流程会更新,医疗设备和建筑设备也在不断发展。这使得一座医院始终处在不断的更替和发展建设当中。因此,建筑师需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医院建设,也要以“动态设计”的思维和方法来应对医院改扩建设计。

“动态设计”,要求建筑师对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做出详细规划,不仅为满足当下需求而孤立的设计某一栋建筑,而是应对医院的发展做出规划,并在这个规划的框架下,对近期、远期的建筑和场地做出设计并为更远的发展留有空间。也就是说,设计对象是医院更新建设的整个过程,而不仅限于具体的建筑设计。

在设计实践中,可以通过“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法来实现[2],也即对改扩建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并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值得强调的是,设计中的整体规划也并非最终形态,它是对可预期的未来做出的规划,它同样是阶段性的,需要是适宜改造和发展的。

制定整体规划方案,需要深入分析现有用地条件和建筑功能布局等内部因素,以及城市环境等外部因素,按照预期的医院规模来构建理想的规划布局(不同规模的医院往往适用不同的布局模式)。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关键是要找到突破口,也就是要解决先期建设的用地问题——能否获得医院周边地块的使用权,还是利用医院内部现有空地亦或是拆除现有次要建筑来获得土地;同时要充分考虑院方的使用要求,先建设院方最需要扩建的部分,解决院方最为迫切的问题。先期建筑既要和医院现状保持必要的功能联系,又必须能够融入远期的规划布局。所以,设计过程往往基于双向思维,一方面考虑着理想的规划布局,另一方面考虑着现有条件和分步计划,思维的两端相互调整并相互靠近。

例如某医院(图3),建设方最初的需求只是建设一栋病房医技综合楼,而设计师帮助院方做了医院整体的建设规划,并从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确定一期综合楼的建设位置和规模,这种以建设过程为对象的设计策略是对项目的全面论证,容易得到建设方的认可:首先建设一期综合楼,之后进行建筑间的功能置换——西侧原病房迁至新建病区,南侧原门急诊可迁至原病房楼,西南角原医技楼可改为科研办公,原门诊楼可拆除作为二期门诊医技综合楼的建设用地,之后可建设三期病房综合楼。

图3 某医院分期建设示意图

3.3 弹性设计——以适应性为目标的设计策略

弹性借指可变性。建筑在面对使用功能的调整时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因为改扩建对于医院建筑来说是普遍存在的。适应性是指建筑能够适应使用功能的改变并作出调整的能力,建筑可以通过改建或者扩建来延续其生命周期,避免过早被废弃或者推倒重建。弹性设计是一种适应性设计策略,让建筑具有承载不同使用功能的可能性。建筑空间应当具备一定的通用性,以适应改建;同时,建筑空间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适应扩建。

(1)空间的通用性

具备通用性的建筑空间,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连续方整的建筑平面,合适的柱网尺度,合适的楼层高度,合理考虑荷载。

第一,建筑平面应当方整,楼梯、卫生间、设备管井等辅助空间应当布置在建筑外围边角,用来布置使用功能的区域应当连续、方整,便于划分成不同的房间布局。

第二,确定合适的柱网尺度。首先需要研究医院基本的功能操作和空间尺度,并以此作为基本单元。柱网尺度应当是基本单元恰当的倍数,让柱网空间能够很好的容纳不同科室的基本空间。基本的空间尺度包括各科诊室、检查室、治疗室的尺度,以及走廊、候诊空间的尺度,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建筑的柱网尺度。

第三,楼层高度满足不同科室的使用要求,楼层荷载满足除特殊设备外的一般科室的使用要求,也是空间通用的必要条件。

例如,某医院门诊综合楼(图4),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6个模块由医院街串联,楼电梯、卫生间等辅助功能均设置在科室模块之间或者边角,以保证模块内部区域方整开阔,便于通过不同的划分实现不同的功能布置,模块间具有很好的空间通用性。通用空间的设计,是对未来不确定功能调整的前瞻设计,以增强建筑的功能适应性。

图4 通用空间的设计应用

(2)空间的可扩展性

建筑扩建一般分为竖向增层和水平扩展两种方式,其中竖向增层对既有建筑的现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且施工对于既有建筑的持续使用影响较大。所以对于医院建筑来说,竖向增层的扩展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与之相对,水平扩展则是较为实用的一种方式。

医院建筑为了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同时也为了避免人流交叉混乱,往往将每个科室设计为独立的尽端,科室之间互不穿越,各门诊、医技科室又与主要的公共交通空间——“医院街”相连,形成一种“枝干式”的平面布局。当建筑需要水平扩展时,可以将枝与干在各自的方向上进行延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所以,各个科室具有独立可延伸的尽端,医院街具有可与新建建筑相连的接入点,是医院建筑具备可扩展性的关键;同时,从规划的层面考虑,场地空间也要为建筑扩展留有余地。

如图5医院平面所示,门诊医技、病房、行政办公等各自沿轴线发展,并通过连廊连接,形成网格式布局,是对枝干式布局的并联扩展。医院内各功能区在此布局下,均实现各自发展并形成紧密的联系[3]。

图5 空间扩展示意图

4 结语

对于医院建筑,改扩建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建设方式。针对老院区的改扩建设计,应当把握方向,构建合理的功能秩序;针对新建项目,应当以发展为前提,为未来的改扩建创造条件。总之,各种设计策略均是以理清功能秩序和适应发展建设为目标,值得设计师和建设方深入研究好好把握。

图 片 来 源

图1~图4:作者自绘;

图5:作者改绘。

猜你喜欢
秩序布局病房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秩序与自由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孤独与秩序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