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2022-02-26 11:13刘朝晖
中国德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师德师风

摘 要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航人”和“筑梦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教师素质、办好教育的首要任务,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师德观,对新时代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部分教师存在师德师风失范现象,如理想信念不牢、学术诚信不端、触犯師德红线、师生关系亚健康化等。因此,新时代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增强校园共同体认同感与凝聚力的关键,建构以政治自觉为道德内涵配置“发动机”、以加强关口教育握紧“方向盘”、以注重环境文化加装“净化器”、以内外监督价值导向构筑“防火墙”、以保障教师权益诉求系紧“安全带”为指引的“五维一体”集体行动,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师德师风;集体行动;强化建设

作者简介 刘朝晖,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航人”和“筑梦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考察中谈到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为此,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划出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红七条”师德禁行行为。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宏观角度对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随后,教育部相继出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规范要求和师德底线标准,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师风师德建设体系。可见,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位要素和教书育人的根本。这直接决定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道德水准,直接关乎立德树人的落地生根,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时代标准: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建设,并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相关要求,从不同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师风师德的内涵进行了全新阐释。

(一)以德立身,树立道德情操之标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风的示范性和学生本能的向师性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与榜样作用。“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引路人,教师要塑造良好的文明举止和美好人格,就是要以高尚的品格熏陶人、以整洁的仪表示范人、以和蔼的态度感染人、以渊博的学识引导人、以广阔的胸怀爱护人,遵守为师之道,践行师德规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应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师德价值,把建设自身师德与立德树人使命、社会责任担当和个人价值奉献紧密联系在一起,做高尚师德的学习者、传承者、创新者。

(二)以德立学,磨亮扎实学识之底色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教师要给学生“一捧水”,自己得要有“一片海”。教师要站在知识浪潮的前沿,处于终身学习状态,思维新、视野广,不仅要能胜任教学科研专业知识,还要有包容的胸襟视野和广博的交叉知识。做好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还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专业的教学技能和认真的教学态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除了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还要强化自我质疑、自我探索、自我提高。

(三)以德施教,彰显赤诚仁爱之胸怀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是校园里最长久、最夺目、最深刻的风景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办学基础是教师文化,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优质教师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使大学文化充满爱与责任。教师文化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是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的情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亦是朋友关系。“玉不琢,不成器”,教师要践行工匠精神,严谨笃学,刻苦钻研,塑造时代新人,成为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

二、问题透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当前,中国已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途,高校师德师风水准决定着高校办学的质量。有崇高品德的教师队伍,方能培养出人格端正的学生,才能塑造高质量的班风和校风。然而当下,高校师风师德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评价冲突和形式主义

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影响着新时期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现实中,教师队伍中还存在一些师德师风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治理工作的开展。[1]

一是教书育人与功利化的评价产生冲突。高校育人系统内的任何子系统都要以促进学生创造力与个性养成为目标,以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融合为准则,教育评价也应与之相呼应。但目前来看,高校德育评价机制逐渐功利化,缺乏创新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没有体验感,削弱教师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活力。二是形式主义影响立德树人教育效果。一些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时过于注重形式宣传,将教育的形式包装得过于华丽,而反观其精神内核却陈旧空洞。由于过于注重外包形式的独特性和吸引力,使得在工作中没有注重立德树人更深层次含义;在高校师德师风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以章为本”的现实主义,甚至出现了“重章不重人”的情况。[2]

(二)缺乏政治自觉和人文涵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要遵守的行为道德规范准则和职业生涯发展之本。[3]但如今在高校中仍存在不少教师缺乏政治自觉和人文涵养等现象。

首先,个别教师缺乏政治自觉。在多元化社会,个别教师在政治学习不积极和不用心的情况下,经常会受到网络世界和外部環境的“灰尘”袭扰,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导致个人不当言论使教育界时不时成为网络舆情热点。其次,部分教师在学术道德诚信上存在不端。虽然教育部已经提出了“破五唯”要求,但不少高校明里暗里还会把论文发表程度和科研项目成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最近曝光的部分教师因急于在教学和科研中取得成果,采取了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成果、学术造假、违反科学道德等等,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最后,在教学教改方面敷衍了事。很多老教师因繁重的科研任务备课不充分,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不掌握前沿知识,也不主动关注学生的想法、需求和课堂反馈,对其所授课程敷衍了事,只顾赶进度而不重视高质量的课程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兴趣,生活茫然,甚至发生辍学、轻生等负面事件。[4]

(三)师生关系亚健康化

1.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目前,高校存在教师上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所下降等情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温度”下降厉害,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越来越多客观条件限制。课上交流机械、低效,课后交流少、不规范,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深入互动。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不足致使个性化教学缺失逻辑前提和实施依据,不利于创新拔尖人才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实施。二是教师与学生间课后互动少,违背客观规律。当下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作为教师,其职责是给学生答疑解惑、传道授业。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只有做到良好的互动交流,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及疑惑之处。师生间畅所欲言、坦诚相待地探讨学术专业问题,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科研建设,这不仅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还是师德师风的具体表现。

2.“导师老板”隐形现象

高校师生关系中还存在着部分导师具有功利性、榨取学生劳动价值的现象。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帮导师打杂,或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个别导师窃取学生的知识成果,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也是常有的现象,加剧了师德师风不正的问题。

此外,师生间存在不正当交易,甚至有非法“师生恋”情况。尤其是导师掌握着学生的各种成绩以及顺利毕业的权力,部分老师借此以权谋私胁迫学生与其产生“非正常恋爱”关系。2019年4月,普林斯顿大学就已经通过禁止师生恋的规定,世界各大高校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均已实行。这方面,我国更应当加快制定相关规定,防微杜渐。

三、路径探新:建构“五维一体”集体

行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集体行动指的是多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利益博弈后,秉持共同体协同合作行为实现共赢的过程。而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往往表现得更为复杂和隐性,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共同利益等因素在集体行动中共同发生作用。当参与者较多,产生利益冲突或组织内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时,组织成本将急剧上升,每个参与者的主观意愿会下降,从而偏离集体行动的路线,导致他们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反映到师德师风建设层面则表现为个别教师的学术不端、理想信念不牢、触犯师德红线、师生关系亚健康化、组织的学术生态恶化或功利主义泛滥等现象。

建构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制度合理与组织有序的师德师风共同体,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有效途径。师德师风共同体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多主体——高校内外的政府部门、社会监督、家长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行政群体,根据组织活动规律,共同参与进行顶层设计、管理规则制定、学术事务决策和校园资源分配等过程,由一系列具体的集体行动事件组成,涉及多方利益主体,连带着多元价值诉求和多种利益博弈。

教师的道德行为源于个人内在的自我意识,教师的道德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的教育域场环境中通过强化引导,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意识。[5]因此,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指导,采取以政治自觉为道德内涵配置“发动机”、以加强关口教育握紧“方向盘”、以注重环境文化加装“净化器”、以内外监督价值导向构筑“防火墙”、以保障教师权益诉求系紧“安全带”为指引的“五维一体”集体行动,这有助于加强在新时代下实现大学师德师风建设使命。

(一)配置“发动机”:强化机制保障,提升教师道德自律的政治自觉性

高等教育中师德师风建设本质上是由教师内在的道德意识所进行和体现的一种主观活动。政府机构出台的一些规范师德师风的政策文件,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限制了教师的不当行为,而外部的制度规范则代表了最低层次的道德约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其产生道德自律的内生性政治信念。因此,高校在顶层设计上要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与党建、思政和党风廉政串联在一起,构建“融入式”工作模式。鼓励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主动参与“大思政”和“三全育人”实践,把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成果落实到课堂上,构建“育人课程”模式;要对建设优良教风和作风的先进典型进行深入挖掘和积极倡导,对立德树人成效显著的个人和集体予以充分肯定;通过党风廉政建设为师德师风建设保驾护航,形成双重约束、双重保障,时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入基层党支部调查了解基层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落实整改到位,同时,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撬起党员干部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这一杠杆的有力支点,最终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握紧“方向盘”:加强教育引领,确保师德师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注重“入口关”,做好做精新教师“入职第一课”。以校史、校训、校歌和校标等有代表性的校园立德元素作为“必修课”,为新教师开启教育生涯“正本清源”,把好师德师风的方向。重视“以老带新”,在新教师开始工作时实施“传帮带”等措施,让新老教师结对子。在传承过程中,新教师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培养个人优良的师风师德,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加装“净化器”:加强师德弘扬,营造尊崇师德的校园环境文化

注重环境文化营造,浸润校园师德师风。在办公室、教学楼、图书馆等醒目位置,设置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作用的古今尊师重德的名人像、名人墙或格言;强化和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體开设师德师风专栏,积极宣传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大力宣传新时代广大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通过师德大讲坛、学术道德巡讲等形式,重点开展教师道德和教学道德警示,明确师德底线,严守意识形态红线。

(四)构筑“防火墙”:加强“三问”督导,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

建立“三问”师德监督机制。一是问教师。各学院应在每学期初的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强调教师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在各系、教研室和教师个人层面落实师德建设的要求。二是问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问卷星等无记名调查,了解师德师风现状,深入听取学生信息员的意见,及时推进“德能双育,知行并重”的价值观教育。三是问家长。学校通过家长群、新媒体网络问卷星、邀请面对面座谈、电话抽访等方式征求家长对学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见和等级评价,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同时,在评价党员和选推优秀教师时,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实行“师德优先制”,对涉及师德事故的,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将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的成绩综合考量。

(五)系紧“安全带”:加强权益保障,充分关注教师的诉求

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对教师提出师德要求,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学校层面应多关注教师需求,倾听教师心声,保障教师权益,为教师排忧解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教师消除或降低不良情绪,让教师以愉悦心情进入课堂。学校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送温暖、送福利”系列活动,向全体教师送上节日的问候和祝福。校领导要在课间或休息间隙,多走进教室,多与教师沟通,从关心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入手,及时为教师解开心结,并且深入特困教师家中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心坎上。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高校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流对标,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时性或一阵风行为,需要长期坚持和开展,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作为新时代高校师者,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高质量人才的重任,一言一行皆可能影响着每一位刚步入成人大门的及冠少年。因此,无论是出于教育理念还是师风道德,教师都应立德树人,成为学生榜样。

参考文献:

[1][5]陈亮,杨娟.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逻辑框架与推进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4):13-25.

[2]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9):67-73.

[3]戚如强.习近平师德观述论[J].社会主义研究,2018(3):27-33.

[4]解傲,郭春梅,郭艳杰.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培育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3):101-104.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师德师风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民办高职院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浅析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措施
协同惰性: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