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22-02-26 04:28胡少东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专业

胡少东

(天水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1)

一、问题提出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要求。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高校要着力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美术素养,还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在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学术成果日渐丰硕。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进行搜索,显示有3万多条的文献记录;再以“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为主题搜索,出现29条搜索结果,其中与本研究有关的成果仅有12篇,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同时,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多是涉及如油画、版画、写生、美术鉴赏、美术史、民间美术、书法、美术设计、绘本设计等具体课程的思政建设,系统性探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章只有1篇。该文分析了当前美术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1],但仍有进一步挖掘空间。总的来说,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结合课程思政理念、探索教学实践的文章相对较少,对美术教育专业融入思政课程进行系统性思考与探讨的成果更不多见。此外,有学者指出,尽管课程思政研究成果从整体上呈现出发文量急剧增加的特征,但研究也存在盲目跟风的情况,缺少对该问题深层次的思考[2]。同时,当前部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给人一种“硬融入”的感觉,思想教育、价值引领、道德培育本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渗透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但现实中或多或少带有僵硬感,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和融入处理不太恰当[3]。鉴于此,本文从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出发,探讨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反思当前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协同育人提供参考,以促进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发展。

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一)美术教育具有天然的“育德”功能

美术教育致力于实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亦能提升其审美能力与品质素养。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思政教育内容,也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社会学理论认为,美术与思想均是人类最根本的社会属性,思想是人的行为准则,是各类品质内化的结果[4]。美术创作属于创造性活动,不断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挖掘与提炼美的能力,其作品以反映真、善、美为第一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5]。美术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主要表现为美术作品的审美性。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角审美功能,也具有极强的教育感化功能,同时,优秀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如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的经典美术佳作《南泥湾》,作者踏遍南泥湾地区进行实地写生考察,创作过程中受到王震将军的亲自指导,作品通过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南泥湾》涵盖的思政内容,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参与新中国建设的信心与勇气,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优秀作品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蕴藏了作者的智慧,是其匠心经营的成果。欣赏作品的受众通过自己的审美能力,获取美的享受,并从作品中吸收精神养分。美术教育的天然“育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欣赏优秀作品可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可以培养人的品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增长人的见识,开拓视野,提升综合修养;可以育心怡情,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202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舞蹈《只此青绿》,创作者从古代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中得到灵感,将绘画与舞蹈进行融合,使人们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得以领略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这种综合运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再生力,而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作品《开国大典》中,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新中国开国元勋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生通过绘画作品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出更深切的爱国热情。

三是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优秀的美术作品大多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元素,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生活态度,激发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思政教育的作用。

四是提高学生认识现实社会的能力。艺术是通过人的大脑反映,经过加工之后创作出来的,比实际生活更加理想、更加典型、更加强烈、更有集中性[6]。艺术作品能够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通过欣赏和学习美术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知晓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与精神面貌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透过作品解析现实社会的能力。

(二) 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互补性

美术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富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增强他们探索美、挖掘美的能力,还是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都是美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合、互为推动的过程。

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具有高度互补性。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基于绘画丰富的表现性,有助于学生提升艺术审美能力、精神感知能力等[7]。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既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使学生在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阳光、健康的良好心态。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来看,优秀的美术作品既表现当下人们的审美素养,又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作品真实反映时代生活,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欣赏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情感传递的方法,还可以领会到作品中表达真善,追求和谐、自信以及热爱生活的价值取向。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将艺术欣赏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使命感,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例如,我国著名画家陈少梅先生绘制的《二十四孝图》,采用传统写实的表现手法,绘制了让人们喜闻乐见的二十四幅孝子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与临摹此类作品的时候,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仁义及爱国爱家的思想内涵。

贵州省苗药资源丰富,苗医习用杆努尽烟治疗支气管炎等病,疗效显著。研究表明杆努尽烟中含有黄酮类、苯乙醇类、β-谷甾醇、熊果酸等有机化学成分,近年来大量文献表明,以上成分在抗炎、抗感染方面有一定疗效[20-21]。本药方应用范围广、历史长,特别是在呼吸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较多。成药“复方岩连片”等已在临床使用,对慢性支气管炎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良好,而对于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作用机制的研究少见报道,故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确切疗效,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数据。

第二,从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实践特点来看,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全面提升自己的过程。美术教育专业的写生课程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力。通过与艺术作品的对话,学生逐渐能够学会用心感受对象的内在美,并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其加以归纳、整理、提炼,进而创造出可信、耐读、可赏的艺术作品。可以说,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也是学生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全面提升自己的过程。

三、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对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意义认识较模糊

美术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模糊,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的任务,自己只需上好专业课即可,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如有研究指出,“由于艺术系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导致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对本校美术学专业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程有意义,78%的学生不是自愿学习思政课程,23%的学生有过逃课经历。”[1]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对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意义认识不够。美术专业教师认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不大,从而人为割裂了美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联系,没有解读出美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内容,更遑论挖掘美术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剥离,造成教书与育人的契合度不高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9]。由于当前部分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学重点多集中在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法的训练上,缺乏对专业理论相关德育知识的深层挖掘与解析;对于传统经典美术作品的学习,往往只注重学习作品里所涵盖的专业知识,忽视对作品中所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讲授,造成教书与育人的契合度不高。

以我国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铸铜雕塑《艰苦岁月》为例,该作品描述了在海南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老战士吹奏起快乐的笛子,嘴角洋溢着笑意,小战士托腮倾听,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的场景,体现出战士们积极乐观的精神。教师如果只是从作品的构图、造型等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对作品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就无法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体会不到解放战争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谈不上在思想教育上有所收获。

(三)教师缺乏对思政元素挖掘的主动性,专业实践课与思政课相向性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现实中,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和思政教育结合度不高,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融于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动探索性,专业课程中明显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教师就会讲授,对隐含在专业知识里面的深层的课程思政内容,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无法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有效融合。由于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成了两张皮,在学生意识中是割裂的[11]。

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还缺乏对本土思政元素的主动挖掘,忽视本土思政元素与美术课程教学的融合。如艺术专业课实践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完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本土思政资源的挖掘,造成专业实践课与思政课的联系不够。

四、推进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深化教师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

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足,与教师的认识和观念密切相关。推进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必要深化教师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认识。一是要认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如前所述,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具有天然的“育德”功能,与课程思政有互补性,教师对此要有准确的认识,把美术教育专业课的天然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充分理解“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的目标、实施方式上虽存在差异性,但其最终的育人方向与思政课程是一致的”[12]这一观点。具体而言,美术教育专业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依据美术教育课程的专业特点,侧重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的优势,将课程思政中的内容与美术创作的素材结合起来,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与美术教育相融合的途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精准把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增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美术专业人才为己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育德功能,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挖掘美术教育课程中隐含的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或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内容,促进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13]。教学中可结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思政内容,为师范生做好示范,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1. 实现专业理论课与课程思政的无缝对接

《艺术概论》《透视学》《中外美术史》《艺术美学》《艺用人体解剖学》等属于美术教育专业理论课。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绘画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是容易忽视对理论的学习,也排斥枯燥的说教。因此,教师必须要吃透专业理论,从专业理论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专业知识。以《中国美术史》的课程教学为例,我们的先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美术文化遗产。如著名的“四大石窟”、秦始皇兵马俑、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它们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瑰宝,为我们提供了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美术教育素材。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了解,学生可领略我国传统艺术之美,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美术史上有着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往往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如1937年北平沦陷后,画家齐白石为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愤然辞去了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职务,并以自己的画笔为武器,创作出多幅揭露和抨击日伪政权的作品;抗战时期徐悲鸿几次奔赴东南亚地区举办画展,募集抗战所需物资,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艺术家的爱国事迹,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与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美术史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色彩鲜明的时代特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性,思政元素让美术作品变得鲜活且具有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让作品更具现实意义。美术的历史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美术作品的风格演变就是艺术流派的风向标,反映着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这些内容既是美术理论,也是天然的思政因素,二者能够很好地实现融合。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画家创作了许多关于宣传抗战的作品,如1937年叶浅予创作的作品《四勇士》,表现了抗战英雄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1937年10月28日清晨,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最激烈之时,刘海粟冒险登上四行仓库的楼顶,撑起画架,在画布上挥笔,创作了油画作品《四行仓库》。该类作品对当时的抗战士气产生了积极的鼓舞作用,具有较好的思政教育功能。

2. 注重专业技能课中的作品创作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素描》《油画》《水彩》《陶艺》《篆刻技法》等都属于专业技能或专业技法课,这类课程偏重专业技法的教学。由于学生习惯于绘画技巧的训练,容易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认为课程思政对自己的专业技法提升作用不大,更是缺乏学习兴趣。因此,美术教育专业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文件精神,并以课程为载体,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融合,结合思政内容,对作品的立意、构图、色调乃至笔触的表现等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分析,体现美育育人的功能。

以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作品的构图方式着手分析。油画左边是开国元勋,上部五根圆形红色柱子支撑屋顶,毛泽东主席在众人前宣布新中国的成立,位置刚好处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是画面的视角中心,天空中飘着的祥云与远处如海浪般欢呼的人民相呼应,在庄严的庆典中展现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这样的布局符合绘画构图中美的法则,并且充分运用了中景与远景之间的强弱关系、呼应关系,强化画面主体对观者的视角冲击力。在解析作品过程中,教师如果将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学生更容易把握作品的构图、色彩搭配等特点,也更容易理解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考察相关历史背景的重要性。由此,学生在构思自己的作品时,就能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融入创作思维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也促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再以我国著名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该作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武装部队的五位壮士在前有敌军包围,后有万丈悬崖的绝境中,面对敌人不屈服、不投降,在用尽最后一颗手榴弹后集体英勇跳崖的悲壮事迹。作品中的人物组合采用了仰视三角形的构图方式,凸显出五位壮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如果教师只是从作品的构图、色彩、人物造型等专业知识方面给学生进行讲解,忽视作品创作的背景,未结合作品中五位壮士在面对强敌包围、弹尽粮绝的情境下仍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加以讲述,学生就无法准确理解作品的创作理念,更不能深层次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画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3. 依托艺术实践基地,丰富专业实践课课程思政资源

《艺术实践》《艺术考察》《艺术写生》等都是专业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观察事物、体验社会、感悟生活的能力,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活动,为提高学生绘画技巧与艺术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美术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大多需要依托艺术实践基地来完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依托艺术实践基地来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如,教师可让学生收集当地的各类素材,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等,拓展他们的眼界;利用学生求知欲强、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等特点,引导他们寻找和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以此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在《艺术写生》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选取当地家喻户晓的红色历史文化故事作为写生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选取红军长征时候穿过的草鞋、衣服等作为写生对象时,可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红军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并体会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信念。

笔者带领学生在太行山开展写生实践课程时,曾在河南林州市石板岩镇的太行山美术馆组织了一场艺术写生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汇报展,对外展示师生的写生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获得当地政府与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加强了他们对艺术应服务于人民这一思想的理解。

鉴于实践专业课与思政课具有高度融合的相向性,可将课程思政与美术教育专业艺术实践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实践专业课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在艺术实践中学习历史,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之情。将美术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在太行山艺术实践写生基地,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了红旗渠和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是林县人民苦战10年,用苦和累、智与慧、血和汗,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地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凿出的一条全长1 500千米的“人工天河”,可以说是一项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学生们在聆听了先辈们不畏天险,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不甘贫瘠、重建家乡的英雄故事后,纷纷为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排除万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美术教育专业实践课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奉献精神。

(三)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将本土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性地融入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强化美术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契合度,增强课程思政在美术教育中的感染力。

一是可从本土传统文化入手,整理归纳具有本土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藏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如在甘肃天水地区,本土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有伏羲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等。天水为羲皇故里,伏羲氏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一画开天、肇启文明,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教师可以将伏羲文化与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中体现“真善美”的知识点结合起来,根据内容的契合度,将其适当分配到相关专业课的章节中,不断加以完善,形成系统的教学讲稿。

二是可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地融入到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中。红色文化资源与美术专业教育相结合,能够丰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促使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协调发展。甘肃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处处都有红色遗迹,家家户户都有红色故事,其中较为知名的历史事件的会宁会师、解放兰州、两当兵变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到红色遗迹所在地进行教学,一方面带领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进行考察,如寻找红色文物、寻访红军后代等;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红色文物、红色遗迹等进行写生,创作出具有文化特色的“红色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和完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新形式。

总之,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探讨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对培养合格中小学美术教师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天然的“育德”功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新时代背景下,要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模范引领作用。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挖掘和利用各类思政资源,促进艺术理论教学、绘画技能技法训练、艺术实践与思政元素的对接,提升美术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实现美术专业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同时,要善于利用本土资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