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与承传:吉林省域红色文化特色、内涵与价值阐析

2022-02-27 16:18鲁春旭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杨靖宇抗联红色旅游

胡 静,鲁春旭

(1.吉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2.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1],要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要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可见,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开发特色红色旅游项目,全面阐释红色文化的历史演变、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利用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的重要前提。

一、吉林省域红色资源的特色及开发优势

(一)地域特色及优势

吉林省内与辽宁、内蒙古、黑龙江相连,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中部;外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吉林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略要地。在古代,吉林、集安、敦化是扶余、高句丽、渤海的首都和统治中心。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吉林成为日俄帝国主义势力瓜分东北的中间地带,长春成为伪满洲国首都长达14 年;解放战争时期,吉林又成为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中间地带,国共两党军队在吉林展开了数年的拉锯战。[4]吉林省特殊的战略地位造就了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丰富红色资源。

吉林省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的海外传播。就地理位置而言,吉林省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与朝鲜相邻,与韩国隔海相望。深入挖掘中国与俄罗斯、朝鲜和韩国联合抗日的红色记忆,与边境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可以吸引国外游客,开发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展现民族气节的新路径。

(二)资源特色及优势

吉林省特色红色资源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在这两个历史时期,共形成各类红色遗存269 件,包括遗址、建筑、墓葬、碑文、名人故居等,主要分布在四平、白山、通化、延边、吉林等地区;其中,东北抗联史在吉林省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东北抗日联军革命遗址就有135处,馆藏革命文物6 000余件。[5]

“十三五” 期间,吉林省在推进红色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吉林省有一个AAAAA 级红色经典景区,即伪满皇宫博物院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有4 个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杨靖宇烈士陵园、 “四保临江” 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延边革命烈士陵园;有8 个红色经典景区入选全国一百个红色景点景区,分别是杨靖宇将军殉难地、杨靖宇烈士陵园、 “四保临江” 烈士陵园、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革命烈士陵园、四平烈士纪念塔、白山市郊七道江遗址、陈云旧居;有3 条成熟的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即 “抗联精神传承线” “抗联烽火铭记线” 和 “致敬国门线” ;还有一条红色旅游专线,即 “四平-吉林-敦化-延吉-白山-临江-通化-集安线” 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吉林省凭借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已成为中国十二大红色旅游重点地区之一。这些都为吉林省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物质基础。

(三)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16—202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8年发布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根据《纲要》和《意见》,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吉林省推进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吉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吉林省东北抗联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对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和梳理,明确了今后的保护、利用方向,并推出了一系列突出吉林省红色资源特色优势的开发计划。

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处处长张立军介绍, “目前,吉林省初步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在吉林一条主线,东满与南满两个特色根据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三大历史集群,杨靖宇干部学院、四平战役纪念馆、靖宇青少年教育基地、红石砬子教育基地、马村抗日根据地、老黑河遗址、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为核心的七大教育组团,以及十大抗联核心片区的吉林特色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格局。”[6]下一步,吉林省要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开发红色资源,积极探索 “红色旅游+绿水青山” “红色旅游+林海雪原” 等 “红色+” 发展模式。 “红色旅游+绿水青山” 是依托吉林省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开发的 “绿色+红色” 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打造重要交通沿线上的红色旅游景区。 “红色旅游+林海雪原” 是依托白山、通化、长白山地区的冰雪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结合该地区的东北抗联英雄事迹开发的 “白色+红色” 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以杨靖宇为代表的 “林海雪原+抗联精神” 的经典品牌,扩大吉林省红色旅游的品牌影响力。[7]吉林省已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吉林省特色的高质量红色旅游发展道路。凭借地域、资源及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等优势,吉林省红色旅游市场自2017年以来持续升温。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旅游联合发布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吉林省红色旅游增长196%。在长影旧址博物馆、长春电影制片厂和长春一汽的拉动下,吉林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在中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湖南。[8]

开发红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消费,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忘记红色资源开发的初衷和重点是为了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与其他一般旅游项目区别开来,要突出红色主题,以文化传播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实现红色资源的最大价值。[9]可以说,进一步深入阐释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是利用好、传承好红色文化的首要前提。

二、吉林省域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

一般来讲,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精神文化而言,红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就是革命文化。 “革命” 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即 “殷革夏命” ,但革、命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还未成一词;二字连用成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革卦·彖传》,即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意思是商王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进而实施变革、更替朝代,以此来应天命、顺民意。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朝代的更替被称为革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以义征不义,以有道伐无道” 的革命精神是建立在民本思想之上的。[10]

近代以后, “革命” 的词义扩大,泛指重大革新,即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从它最全面的意义来说,是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剧变性的跃进。对于社会主义革命而言,其最终目的不仅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旧政权,而且要变更经济基础,建立新政权,从而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解放。

“革命文化” 的概念是瞿秋白1923年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一文中首次提出的。真正使 “革命文化” 一词被广泛使用的是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11]毛泽东曾经指出: “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革命文化的一部分” ;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12]2011 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13]。由此可知,革命文化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三、吉林省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红色文化是伴随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而产生的。时至今日,它已成为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吉林省特色红色资源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其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东北抗联精神得以集中体现。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 年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吉林省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吉林省人民和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 年9 月,东北抗联精神被纳入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进一步确立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增强了深入研究东北抗联精神内涵及其时代价值的必要性。可以说,东北抗联精神是推进东北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资源,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不畏艰险、勇赴国难的革命精神

2020 年9 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 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4]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迅速沦陷,东北各地迅速组织起抗日联盟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第一支抗日力量,同时也是世界第一支反轴心国力量。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于白山黑水之间,有来自河南的杨靖宇,来自云南的周保中,来自辽宁的赵尚志,来自四川的赵一曼……这些抗联将士挺身而出、勇赴国难。东北抗日联军历经了14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经受了人间罕见的艰难困苦。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战士们, “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给了侵略者以有力的打击” ,[15]显示出东北抗联将士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尊严和誓死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而不断奋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也是红色文化的基本主题。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应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的不畏艰险、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勇于应对挑战、承担重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二)英勇斗争、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联战士英勇斗争、对党忠诚的战斗史,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篇章,涌现出以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 “八女投江” 等为杰出代表的民族英雄和英雄群体。东北抗联中牺牲的军级干部有30 多名,师级干部有120 余名。1937 年,东北抗联有 3 万余人,到 1940 年冬只剩下不到1 000 人。这些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抗联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杨靖宇坚决执行毛泽东 “破坏敌人的后方” 的指示,组织部队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全力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关内抗战,有力地打击、牵制了敌人。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时年35岁。[16]杨靖宇牺牲后,日伪军岸谷隆一郎好奇杨靖宇究竟吃的什么东西,使他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如此英勇善战,于是抽出指挥刀残忍地剖开了杨靖宇的腹部探查。当他发现杨靖宇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时, “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17]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 ,[18]杨靖宇以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气节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为的是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为的是争取和维护最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大多数人的政治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迎接挑战,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的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一个又一个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以杨靖宇为榜样,忠诚于党,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三)机动灵活、攻艰克难的革命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是人类为了正义事业挑战自身极限的传奇典范。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是抗日战争中开展斗争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斗争最惨烈的,是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年游击战争相并列的中国最艰苦的战争之一。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 “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艰苦在于,一是战备的短缺,二是作战环境的艰苦。东北抗联孤悬敌后,没有外来援助,武器简、弹药缺、训练少、补给差,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敌人,他们需要想办法攻艰克难,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才能持久、有效地牵制敌人。

杨靖宇是 “东三省第一个执行游击战术的人”[20]。在数倍于己的敌人面前,杨靖宇把部队分成几个小分队,分散敌人的兵力,然后采取麻雀战术,忽东忽西、忽聚忽散,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牵着敌人的 “牛鼻子” ,迂回作战,攻克了敌众我寡的难关,用各个击破的办法机动灵活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杨靖宇良好的军事素养和灵活的作战风格,得益于他的勤学好问、不教条且因地制宜、善变通的创新思维。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杨靖宇就认真学习过毛泽东同志论述 “游击战争” 的相关著作,他把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斗争经验与东北抗日战争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战经验,灵活变通,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下达的牵制敌人的任务。

改革创新,不仅是战场上打胜仗的利剑,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法宝。在当今东北振兴、攻艰克难之际,我们应该发扬杨靖宇在战场上因地制宜、攻艰克难的改革创新精神,一方面,要深入学习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找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规划,创新发展路径,攻克发展难题,打赢振兴东北这场 “硬仗” 。

四、吉林省域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红色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价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21 世纪以来,红色资源的大力开发,实现了红色旅游产业化,带动了吉林省等革命老区的振兴和发展,取得了经济效益。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因子,则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文化认同,对当代积聚精神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红色文化无论在提升政治认同、提供精神力量,还是在促进经济发展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首先,从红色文化形成的背景和思想基础来看,红色文化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建理论等深刻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梳理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价值,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从红色文化的价值目标来看,红色文化始终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也正是对这份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 “三座大山” ,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对于红色文化价值目标的阐明,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指向的解读,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增加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二)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不是指其自身的内生价值形态,而是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21]。国务院印发的《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 “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紧密结合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整合当地资源,拓展红色旅游脱贫富民功能。”[22]从实际情况看,2016 年至2020 年五年间,吉林省红色景区接待游客2 465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36 079 万元。[23]如果说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在显性层面主要体现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上,那么在隐性层面则主要体现在一种精神力量,即革命精神上。[24]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革创新等。这些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无穷的斗志,激发攻坚克难的热情和决心,进而在各个领域源源不断地产出经济效益,助力东北振兴,助力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从红色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性来看,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接续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而转化为勇往直前的革命力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革命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呈现出一种新的形态。 “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东北抗联精神” 等红色传统革命文化精神,以及 “‘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救灾精神” “抗疫精神” 和 “脱贫攻坚精神” 等先进革命文化精神,都是融合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而形成的。这些精神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25]。今天,深入挖掘革命文化中的这些精神成果,有助于筑牢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根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利用好吉林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该地方生态资源、民俗文化开发特色红色旅游项目,为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供重要的实现路径。吉林省红色资源中所呈现出的红色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吉林省红色文化,蕴含着不畏艰险、勇赴国难,英勇斗争、对党忠诚,机动灵活、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不仅是战场上打胜仗的利剑,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法宝,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文化认同,对当代积聚精神力量、助力东北振兴、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杨靖宇抗联红色旅游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英雄杨靖宇之死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