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艺精神在东北文艺实践中的演进及其现实价值

2022-02-27 16:18王惠宇叶立群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鲁艺东北文艺

王惠宇,叶立群

(1.辽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沈阳 110031;2.辽宁社会科学院 文学文化学研究所,沈阳 110031)

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抗日战争时期以来,鲁艺培养了大量文艺人才,并形成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鲁艺精神。1946 年,鲁艺迁至东北。东北鲁艺及其后的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文艺院校和团体的师生、文艺工作者,在继承延安鲁艺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创作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考察鲁艺精神在东北的演进及相关文艺成果,对于今天乃至未来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鲁艺精神的形成与东北鲁艺

鲁艺精神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并且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东北鲁艺与延安鲁艺一脉相承,这是其能够继承和发展鲁艺精神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鲁艺创立的时代,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是一个面临危亡、奋起抗争的时代;对于文化而言,则是如何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命题的破题之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则是在民族文化的危机中如何继承传统、正视危机、面向未来的关键历史时期。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议创立鲁艺,并在《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中指出, “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强盗的侵略,把它从中国赶出去……我们不仅要为抗日动员与利用一切现有的力量,并且应该去寻求和准备新的力量……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1]同年4月,鲁艺正式成立。鲁艺《成立宣言》指出了其所担负的任务与使命,即 “一方面,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为了抗战。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这些工作中创造新中国的艺术”[2]。

鲁艺《成立宣言》的发布和毛泽东于1938年4月28日发表的《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以及随后展开的一系列工作,初步确立了文艺服务于抗战、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基本立场,标志着延安文艺思想正式奠基。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 “我们在艺术论上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艺术至上主义者” ; “艺术作品要有内容,要适合时代的要求,大众的要求” ; “鲁迅艺术学院要造就有远大的理想、丰富的生活经验、良好的艺术技巧的一派艺术工作者” 。[3]自 1938 年起,包括鲁艺在内的延安文艺界展开了关于 “民族形式” 问题的大讨论和 “歌颂还是暴露” “普及还是提高” 的争论。经过讨论、争论和深刻总结文艺工作经验,1942 年5 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通过对从五四运动到1942 年间革命文艺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他 “不仅提出和阐发了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并赋予革命文艺的内涵,而且深刻阐明了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 , “讲话成为以后鲁艺文艺思想的总纲”[4]。至此,延安文艺思想正式确立,并成为鲁艺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正确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鲁艺文艺工作者在学习、创作和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伟大的鲁艺精神。关于鲁艺精神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学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其中张岩岩和白玮的观点较为全面。张岩岩认为,鲁艺精神是以文艺为武器的战斗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以博采众长为基石的创新精神。[5]白玮认为鲁艺精神的基本特征为以民族精神为内核的民族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性、以兼容并蓄为特征的包容性、以开拓进取精神为特色的创新性、以人本主义精神为内涵的教化性。[6]鲁艺精神的内涵是博大、丰厚且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归根结底,鲁艺精神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文艺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是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创新发展的精神。其最本质的追求是文艺的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其中人民性是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东北鲁艺与延安鲁艺一脉相承,在继承与弘扬鲁艺精神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945 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39年5月,鲁迅艺术学院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迁到东北办学。1946年春,鲁艺迁校队伍正式进入东北。随后,经历了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鲁艺文艺工作团(音乐工作团)、鲁迅文艺学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等阶段。1953年,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部、美术部分别扩充为独立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戏剧部并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1954年,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更名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1958年,东北音乐专科学校和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分别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这是鲁艺精神在东北留下的三条重要 “血脉” 。在鲁艺的变迁与发展过程中,以上述院校、文艺院团的文艺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们为主体的鲁艺人和鲁艺传人,坚持创作与育人的正确道路,始终高举鲁艺的旗帜,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丰富鲁艺精神的内涵,使鲁艺精神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二、鲁艺精神在东北的早期实践与发展

鲁艺迁至东北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文艺创作和教育活动,创作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集中反映了鲁艺精神实践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脉络。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主要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东北抗战尤其是东北抗联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全面反映和深刻表现;二是对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生存状态、群体和个体命运遭际进行了艺术化呈现;三是用现实主义观照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艺工作者以民族、时代、历史等多重视角对东北乃至中国的历史、现实进行了表现和审视,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表现的领域和视域,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深入生活的创作理念不断引向深入。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深度介入东北地域文化空间,吸纳传统和异域艺术精华,注重向现实主义文艺传统、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寻求灵感、表现元素和价值支撑,努力将时代精神体现在艺术语言中和表现形式上。

东北鲁艺文工团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着剿匪、土改、解放东北和全面恢复工业生产的任务。东北鲁艺的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扬深入生活、服务人民、敢于奋斗、不怕牺牲的鲁艺精神,到农村去,到前线去,在艰苦的环境甚至枪林弹雨中,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由于东北地区民众的文化程度和对革命宣传的接受度较延安等根据地要低,鲁艺文艺工作者主要选择了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进行宣传。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鲁艺文艺传统,关注现实,体现出强烈的革命性与战斗性。作品内容服从于现实需要,以唤醒民众、鼓舞斗志、打击敌人、服务生产为主要任务。在形式上,将延安时期鲁艺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东北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与生命力。

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时期,恢复了正规办学。因形势需要,当时学院的实践仍然多于教学,师生们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坚持与工农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他们在奋斗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生产和抗美援朝等,创作了一系列既具现实价值,又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一是在东北现代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大型歌剧《星星之火》,二是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连环画《童工》。

歌剧《星星之火》既是中国革命的产物,也是艺术家深入生活、勇于探索的成果,开创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的先河。为了真实地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主创人员在严寒中跑遍了抗联将士活动的原始森林,并与上百位抗联老战士交流,点燃了创作激情,激发了创作灵感。该剧在艺术形式上作出了实验性的探索,进行了话剧加唱的尝试, “音乐创作继承了向民间音乐和戏曲学习的传统,但在创作中除了个别选用朝鲜族民歌,并没有完整采用东北民歌和戏曲唱段,而是将革命歌曲的音调和民间音乐、戏曲音乐融会贯通进行创作” 。[7]连环画《童工》则初步确立了当代连环画创作的东北风格,强调作品的 “思想性、寓意性及抒情性”[8]。如作者所言: “在创作中我们就努力于贯彻原作意图,尽量使自己不仅表现原作紧张生动的故事情节,而且要体现出原作深刻的思想内容。”[9]

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后至 “文革” 前,东北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特别是美术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秉承着鲁艺精神的艺术家们在原本并不肥沃的艺术土壤中耕耘,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他们牢牢把握文艺服务于人民的主线,极力张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1963 年,劫夫创作了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歌曲反映了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中国人民呈现出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这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节奏铿锵,气势宏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与时代风貌。

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延安文艺思想和鲁艺精神的核心内容,如何实现以绘画服务于人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美术工作者和党的美术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王盛烈的中国画《八女投江》实现了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的突破。《八女投江》表现了八名抗联女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集体投江殉国的悲壮一幕。王盛烈注重到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去寻求与时代契合、与现实对应的精神元素,善于表现崇高的主题与伟大的精神。在构图上,借鉴和吸纳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 “题材重大,表现完美,笔墨融进新的内容,充分地表达了新的意境,这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开启了60年代中国画新人物画创作高潮”[10]。王绪阳、贲庆余以高玉宝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连环画《我要读书》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一等奖。作品 “用实践证实了生活作为艺术创作源泉的重大意义,代表了‘鲁艺人’那时的艺术观念——忠实于生活,热爱生活”[11]。

解放战争胜利后,东北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中工人的精神状态、生存状态,成为鲁艺人的重要任务。东北鲁艺人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赵华胜等集体完成的《白手起家》、路坦的石版画《孟泰》。这两幅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环境上,均有突出特色,散发着时代精神的光辉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在以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历史题材创作和风景画创作上,东北鲁艺人也实现了重要突破。王绪阳的《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许勇的《戚继光平倭图》、贲庆余的《瓦岗军开仓放粮》等,注重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典型性、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成功地将现实主义方法运用到了历史题材创作中。王绪阳的《运河上》,标志着东北画家的现实主义创作观念有了新的转变。作品表现了运河的美丽风光和美好乡情,既体现了北方重人物、重写实的艺术特色,也融入了南方重写意、重抒情的艺术风格。1959 年,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创作了全国农业展览馆大型组雕。这组浮雕 “成功地运用了民族的形式,并具有浓厚的民族气魄,体现了一种民族奋发的精神,是那个激情洋溢时代的纪念碑”[12]。

三、新时期以来鲁艺精神的传承弘扬与现实价值

“文革” 结束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东北地区的鲁艺传人坚守鲁艺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艺术实践中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这一时期,鲁艺精神在东北的艺术实践呈现出新的面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全球化浪潮中,在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以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为创作基地,以及遍及东北各地的鲁艺传人,毫不动摇,坚守初心与使命,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二是在艺术实践中,鲁艺传人不断强化鲁艺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其在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鲁艺传人以铸魂为核心价值追求,坚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奉献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四是在艺术表现上,鲁艺传人追求多样化,作品更富有当代性、包容性与个性化。

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由秦咏诚谱曲、张藜填词的《我和我的祖国》,充分体现了爱国情怀、民族意识、时代精神,旋律优美并富有激情,唱出了所有爱国者的心声。沈阳音乐学院师生复排的大型民族歌剧《星星之火》,主题深刻,形象丰满,彰显了时代精神,增强了综合艺术美感,思想性和艺术性更趋完美,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精品舞台剧。由崔德志创作、李默然等担任主演的《报春花》,是当代戏剧领域中勇于突破禁区、关注现实的经典之作, “剧作者从伟大的历史转折刚开始时刻的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中,及时捕捉到历史进程中闪现的新事物,并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重大问题” 。[13]王绪阳的画作《中流砥柱》,表现的是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的情景。他将中国画传统风格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画中 “包孕着巨大的历史概括性,写实的场面具有了象征寓意的内涵,反映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种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 ,[14]体现出现实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赵华胜的组画《中华儿女》,将15 幅作品统一于总的主题之下,采用了多种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塑造了民族危亡时刻中华儿女的伟大形象,表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宋惠民的油画《曹雪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在塑造曹雪芹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他成功地将特有的民族文化气质、理想主义精神和写实风格融为一体。贺中令创作的《白山魂》是东北抗联题材雕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他以一块火山岩为材料,运用象征的手法、隐喻的艺术语言,塑造了杨靖宇的英雄形象。由李象群领衔创作的大型组雕《旗帜》,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的精神风貌。

高举鲁艺旗帜的东北鲁艺人和鲁艺传人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对东北文艺乃至全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以艺术实践深刻地诠释并丰富、拓展了鲁艺精神的内涵。东北鲁艺人和鲁艺传人对鲁艺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就是对党一贯坚持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思想的践行。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2014 年10 月15 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强调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要求 “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5]。

在东北地区得到传承和弘扬的鲁艺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精神内涵与本质追求。在鲁艺精神影响下的文艺工作者们进一步拓展、丰富和强化了鲁艺精神的人民性内涵,以铸造灵魂为核心追求,坚持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艺术,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与发扬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深入生活、贴近时代、自立自强、开拓进取的鲁艺精神,对于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鲁艺东北文艺
1942,文艺之春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大东北的春节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