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思变 向宽而行
——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几点思考

2022-02-27 19:14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4期
关键词:学段情境素养

周 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同时,明确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即“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19。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设计语文学习任务,使其符合“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习任务群的分析与理解

2022 版课标的制定有很多突破,其中学习任务群体现了课程内容的重构,也是语文教学实施中的难点,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部分比对,主要有以下区别。

(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意义

学习任务群延续了2011 版课标的育人理念、学科特点和设计原理,立足语文素养培育,注重课程价值取向,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和2011 版课标相比,2022 版课标的表述更为科学,强调在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关注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聚焦“适应性”;强化要遵循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体系,聚焦“整体性”和“连贯性”。

(二)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着重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积累和运用,重视听说读写的整合、优秀文化的熏染和三维目标的一体推进。传统的语文学习偏重碎片化的知识传授、理解和记忆,学生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综合素养培养受阻。2022 版课标明确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1]2,教师可据此设计特定的任务群。

(三)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方式

2022 版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依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和2011 版课标提出的要求相比,体现了培育不同学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求,在学习任务群既定的“学习任务”统领下,“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突显学生学习的前后关联、整合融通、进阶发展。

二、学习任务群的定位与把握

教学思想引导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倒逼语文教师先行理性思考,通盘考虑,再带着思考进入教学场景。

(一)宏观思考愿景式学习任务

2022 版课标课程理念第一点就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1]2。这是语文教育宏观层面的学习任务。语文素养的培育是系统庞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在语文教学中,需分解为一项项具体任务来落地。人的素养也是一种综合性体现,各项任务共同配合,才有可能实现素养培育的需求。学习任务群不管学习任务大小,最终都要对应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同时,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要承担育人功能: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发展学生关键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22 版课标设置了三大类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无论哪一类任务群,都担负着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教师不是向学生直接解读和灌输“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而是要依据学科特质引领教学行为。

(二)中观把握近景式学习任务

在明确宏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根据年段各项学习要素,依托近景式学习任务,从学习内容和方式上细化、分解。比如,为落实好“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教材共收录400 篇左右的优秀篇目,主题分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约占总篇目的76.6%。对这类作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置的学习任务中,对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第一学段为“学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将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故事讲给他人听”[1]24。“学习”和“讲故事”是本学段近景式学习要求。第二学段为“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1]24。相比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近景式学习任务提高了讲述的要求,扩充了讲述的范围。第三学段的要求为“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1]25。在前两个学段学习任务基础上,第三学段学习任务,定位在尝试用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表达。三个学段学习任务有关联、有进阶,共同指向语文听、读、说、写实用能力的培养,并在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受到三类文化的熏陶,认同、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微观落实即时式学习任务

愿景式学习任务关注新课标理念、教学原理和教学大方向等,近景式学习任务关注本学段、单元整体或既定的学习主题,而即时性学习任务则要在每课时教学中,或在某个微小项目中具体落实。教师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有中观思维,还要有效地在每一课中微观着地。依然以愿景式学习任务“文化自信”为例,就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近景式学习任务来看,部编版二年级教材精选了古诗、寓言、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日常生活、节气风俗类等篇目。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传统节日》,特别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即时式学习任务为:在传统节日氛围中快乐识字,在多种识字情境中感受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味。学生在有节奏、有韵味的诵读中,按时间顺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自己熟悉的节日,畅谈如何过节。随后,教师相机拓展到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帮助他们了解更多中国文化风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拓宽了文化视野,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丰厚了文化底蕴。

三、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的设计与推进

(一)统整:愿景式学习任务的引领

核心素养的培育重任,让语文学习不再是短视和割裂的,而要把语言、情蕴、思维、审美、文化、生活等有机相融起来,在关注学生当下语文水平提升的同时,更要重视其适应未来的综合素养的形成。所以,对愿景式学习任务,我们要通读2022 版课标,仔细阅读三大类任务群每一学段的学习要求和教学提示。以此为基,把它们对应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整合并提升到基于核心素养和育人的高度。在演绎语文教学价值取向时,统整好知识、技能和情感、道德、文化修养等,体现多角度、多层次提升的综合效能。

例如要完成“文学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全部学段相关教材的内容和主题,提取相应的学习任务,统整出“童年生活”“多彩世界”“英雄人物”等大主题情境。在大主题情境引领下,再分学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计相关任务群。从整体看,这些丰富的主题学习情境,形成了可视化的素养重构驱动任务。这些任务分布于不同学段,有层级地与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设计时,对分布于不同学段同任务下的阅读教学,要创设与儿童年段特点适配的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符合核心素养整体发展和螺旋提升的基本规律。由此,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产生文学阅读的独特思维,丰盈精神生活。同时,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要始终伴随过程性表现评价:在第一学段关注“喜欢”,注重考察学生对文本语言、节奏和韵味的喜欢;在第二学段关注“理解”“感受”,在文本通读基础上,有初步的阅读感受;在第三学段关注“领悟”“体验”“表达”,注重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旨的领悟程度和审美体验,关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

在设计愿景式学习任务时,教师需建立学段整合融通意识,进行大主题分析、大情境创设,教学评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发挥其对语言建构、审美鉴赏、思维孕育和文化感悟的综合效能,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关联:近景式学习任务的梳理

学习任务群非具象概念,它传递着新教育理念。用“群”来表达学习任务的组合,是为改变以往教学中知识点、能力点相对孤立静止的状态,明示学习任务之间有内在关联,并冠以“群”之称谓。同时,用学习任务群促进教师关联学习动态和学习实践,把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融进学习进程。学习任务群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建构,教学实施中,教师需对近景式学习任务进行梳理,从内容、情境、方法以及资源等诸多要素进行关联。教师首先要研读每一册教材,遵从原有的单元体例、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同时,在愿景式任务总体布局下,针对学生情况,将每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进行比较,分析权重,找出学习任务相同但愿景不同文本的差异及共性,促进学生学习有序进阶。然后,分析每篇课文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学习任务在不同文本中的关联和异同,进行整合或进程的再造。

例如,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总体要求为:阅读文章会想开去,习作时能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比较分析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同在“想象”,又异在各有侧重,从阅读《草原》感知“想象”,到体会《丁香结》《古诗三首》“想象”魅力,到学习《花之歌》如何表达“想象”,再到《变形记》动笔抒写“想象”,由易到难,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可见,本单元每篇课文,每一个学习任务,都为共同完成“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要求: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规律,提供相应学习载体和语言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边读写、边积累学习经验,掌握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必备素养。

(三)浸润:即时性学习任务的实施

“学习任务群”是带有鲜明语文学习特点的任务学习。语文学习中的“浸润”即依循语文学习规律,凭借文本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让学生融入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同时,因这些任务具有语文的特质,完成过程也必须用语文的方式,“语文”味不可或缺;而实践性是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特点,因此学习任务还应浸润于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中。

例如五年级《鸟的天堂》一课,教师首先从单元导语和文后学习要求出发,精准识别与设计本课学习任务:感受傍晚和早晨的不同情景,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学习任务背景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捕捉和咀嚼有价值的语言文字。比如第5、6、7 三个自然段中写道,“我”起初觉得是“许多株”榕树,一个朋友说只有“一株”,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渐渐走近时,终于看清真是“一株”大树。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数量词,浸润于语言深处,在平实中感受到变化,在变化中感受鸟的天堂的确很大,与众不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把鸟的天堂的特点写得具体而真切。

不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整合融通,通过组织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完成的路径、方法、支架,让学习任务的完成水到渠成,积极回应和精细落实大任务群中的小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差异性也大,教师还要设法让每一个学生浸润在语文实践中,将语言学习和具体感受关联起来。例如《鸟的天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紧扣傍晚之景,创设和作者同游的特定情境,让每个学生自主进入课文阅读、思考、圈画、批注等流程。引导学生朗读赏析5 至7 自然段,倾听交流、思辨评述、互相启发,助力其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度体悟。然后提供与榕树相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配音比赛。这样的学习过程,推开了学生个性化语文实践的大门,传递作品语言的内在含涵,每个环节都渗透着审美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育,成为学生发现和探究语言世界的魅力之旅。

学习任务的落实绝不是为任务而任务,语言文字永远是教学坚实的大地,学习任务要根植、渗透于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语言学习情境创设是前提,设计蕴含学习任务的语言实践是关键,众多教学元素无痕融合是支撑,这样才能让学生浸润于滋养童心的母语世界里。

猜你喜欢
学段情境素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