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的思考

2022-02-27 20:58李明泽宋文龙李德才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农科农林改革

李明泽,宋文龙,李德才

(东北林业大学 教务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一、新农科教育改革的内涵

新农科既包括新的农科专业,又包括对农科(专业)的新要求。新农科教育改革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逻辑体系下,不仅要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而且还要体现新农科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标准和新方法。[1]新农科人才培养要突显绿色人才特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三农”发展、现代林业及相关行业。新农科建设要与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等多学科交织交融、相互支撑,瞄准农林及相关行业产业链需求,系统谋划新农科发展战略。新农科教育改革既要体现战略性,服务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安全中国(粮食安全)、幸福中国(全面服务),又要体现公益性,要突破行业界限,全面服务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二、新农科教育改革的战略性地位

1.我国高等农科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挑战

高等农林教育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严峻,粮食生产和“三农”服务需要加强,农村经济、林区经济需要全面振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在于人才振兴。我国高等农科教育要面对新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

2.我国高等农科教育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我国正在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实施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林科技人才。这为新时代新农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为激发高校教育改革活力提供了内在活力。

3.我国高等农科教育处于新的发展节点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新农科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实践、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选择,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

4.我国高等农科教育拥有新的发展空间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农林教育面对新形势、新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农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大有可为。新农科要主动对接新时代国家发展新战略、新布局、新要求,培养行业需求的农林人才,着力破解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三、新农科教育改革的几个关键领域

1.我国农林高校要全面引领新农科发展

传统农科高校是新农科建设的主体,要带头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农林高校既要立足中国国情,认真研究中国农科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拓展新农科内涵,也要顺应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借鉴相关经验,构建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面向未来、面向长远的新农科发展体系。

2.农林高校要全面改革新农科人才培养

我国传统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在新农科教育改革方面,农林高校应当立足农科特色优势,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传统的涉农、涉林专业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农林高校要依托学科综合优势,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应用理科与新农科的交叉融合、跨界整合,探索实现农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农科教育改革之路,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农科教育的新体系。

3.新农科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新农科教育改革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知识体系;要根据不同类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及时用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4.新农科教育改革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新农科教育改革要以国家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围绕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来开展。新农科教育改革要立足中国国情,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特色农林育人体系,增强农林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四、新农科教育改革要加强研究与实践

农林高校要立足办学定位和优势特色,结合区域特点,坚持实践创新和系统研究并行。充分发挥学会、各类涉农学科建设专家组织的咨询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借鉴新工科建设的有效做法,推进新农科的内涵特征、发展路径、结构功能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新农科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完善,为有中国特色的农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依托学科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开展新农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传统涉农学科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高校可以依托其涉农学科优势,有力促进新农科教育改革。例如,浙江大学沿着“农、医、工、信、文”交叉融合的路径,实施了“神农班2.0计划”与“乡村振兴实验班计划”。兰州大学基于草学优势,推动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转型升级,服务“互联网+现代草业+旅游与种植”新业态发展。中国农业大学谋划启动了农业新生农科专业论证工作,包括生物工程,乡村规划等新的专业布局,计划申请新设一批新农科专业。

2.依托专业特色,进行专门综合改革

传统的行业院校拥有一批涉林涉农专业,这些专业会成为他们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的良好基础。北京林业大学基于学校的优势在新兴涉林专业加速推进涉林涉草人才的供给侧改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雄安新区建设、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积极开展科技攻关。[3]东北林业大学着力建设“生物科学拔尖人才成栋班”,协调校际校内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农科与理工科、文学科深度交叉,优化涉农专业结构,为传统专业改造赋能,落实“服务东北振兴科技专项行动”;围绕现代林业(林区)、资源环境、智能制造三大领域,重点针对林木种质创新、黑土保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珍贵乡土树种培育、生态银行机制研究、秸秆综合应用等进行创新。

3.依托综合实力,建立专门研究院所

对于综合类的大学而言,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也是他们肩负的使命之一。北京大学于2017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于2018年,河海大学于2018年,南京大学于2018年,中山大学于2018年分别成立新的农业方向创新研究院(招生专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农学院。这些都是这些综合类强校在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方面的务实举措。

4.依托行业资源,强化实践教育改革

新农科教育改革,必须彰显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推进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河北农业大学推行的“五链合一”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将进一步努力打造成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模式。[4]东北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帽儿山实验林场的优势与功能,建立共享机制,建设帽儿山共享实习实践基地,共享林场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全国农林专业野外实习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5.依托自身实力,推进农林教育综合发展

涉农高校实现综合发展,有着其自身优势和发展的必然诉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推动按县域、乡域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着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协同育人。[4]华中农业大学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集聚学校、研究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和育人要素,共享、互补、互动,固化“专业+”协同育人。东北林业大学在服务行业领域和地方经济方面,围绕现代林业(林区)、资源环境、智能制造三大领域,重点针对林木种质创新、黑土保育、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珍贵乡土树种培育、生态银行机制研究、秸秆综合应用等进行创新。

五、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完善固本铸魂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关乎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重大命题。作为高校必须头脑清醒,在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在人才培养中探究铸魂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牢记立德树人,始终把固本铸魂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5]

2.探索关键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个高校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未来几年,高教系统还要狠抓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扭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5]诸如强化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开展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改革教师发展机制、完善育人质量保障体系等。高校应当注重内涵发展,始终把教育改革作为新农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3.夯实基础学科建设

农林高校要着力创新农科教育知识体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期农林人才的需求。高校要遵从农科发展的新使命和新理念,根据不同类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及时用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把夯实基础学科,诸如信息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科学等作为支撑新农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手段。

4.建设特色实践基地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实施实践基地建设行动,报告提出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传统农林行业高校一般都有特色的实习基地。在新农科教育改革中,要谋划构建高水平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基地,也就是教育部实施的“高地”建设,打造共享平台,把建设特色基地作为新农科实践改革的重要抓手。[5]

5.探索生态文明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是重要的实践者之一。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要通过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和学科优势,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探索宽口径生态文明的教育路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提到“新时代,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战略性改革布局。因此,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涉农高校要加快推进新农科教育改革,坚决履行好新时代党中央赋予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

猜你喜欢
农科农林改革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