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甘薯普32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2-02-28 09:58王立征王中鑫刘士华刘瑞梅赵建军赵海静喻海霞李仁崑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薯薯率结薯

王立征 王中鑫 刘士华 刘瑞梅 赵建军 赵海静 朱 岳 喻海霞 李仁崑

(1.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101500;2.北京市密云区农业服务中心 北京 101500;3.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 100029)

甘薯耐旱耐瘠薄,节约水资源,适合山区种植。甘薯的薯块除富含淀粉、可溶性糖和矿物质外,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C、叶酸、脱氢表雄酮和糖蛋白等生理活性物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 甘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调节口味、丰富菜篮子的保健食品, 在膳食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 密云依据地形大力发展抗旱甘薯作物,可充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同时满足都市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2]。 普32 俗称西瓜红,单株结薯较多,薯块大小均匀,薯肉橘红色。薯块贮藏后易回糖,味道清甜可口[3],是密云地区近几年引进的优质鲜食甘薯品种,因其产量高、口感佳深受种植户及消费者青睐, 经推广部门引进迅速在密云地区大面积种植, 连续几年生产面积占密云地区甘薯总面积的80%以上。 提高普32 的高效栽培技术, 对提高整个密云地区的甘薯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试验结合密云地区的生产现状,以普32 为供试品种,调查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合理的种植密度, 以提高该品种在本地区的栽培技术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

2020 年4~10 月。

1.2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密云甘薯综合试验站基地, 位于河南寨镇两河村。 土质为沙壤土,中等肥力,土壤养分含量见表1。

表1 土壤养分含量

1.3 试验材料

甘薯品种:普32。

1.4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 个密度处理, 每个密度处理3 次重复,共15 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0 m2,密度分别为2 500 株/亩、3 000 株/亩、3 500 株/亩、4 000 株/亩、4 500 株/亩,随机排列。

1.5 整地移栽

1.5.1 整地起垄 试验地于5 月1 日深耕, 翻耕前一次性亩施腐熟农家肥3 000 kg、复合肥40 kg、磷酸二铵5 kg、 硫酸钾15 kg, 并亩施辛硫磷颗粒3-515混合细沙土与肥料一起均匀撒施地内以防治地下害虫。机械深翻30 cm 后起垄,垄距90 cm,垄高25 cm,做垄待栽。

1.5.2 移栽 按以往经验, 密云地区每年4 月下旬会有短时强风, 不利缓苗, 所以栽植日期定于5 月7 日,栽植前进行秧苗处理,剪除苗根白色部分3 cm左右。 用50%多菌灵300~500 倍液与50%辛硫磷乳油300~500 倍液,按1∶1 混合,将秧苗基部6~10 cm浸入药液10~15 min,以减少土传病害,提高薯苗的成活率和抗病性。 栽植方法为船底型移栽法,这种方法薯块大小均匀、薯形商品性较好、产量高,是近几年密云地区大力推广的移栽方式。

1.6 田间管理

田间各项管理依照该地区常规管理。

1.6.1 前期以促为主 定植后5~7 d 及时进行查苗补苗,做到苗全苗齐。并以促为主,使茎叶早封垄。待秧苗返青后可开始中耕除草, 在封垄前中耕除草2~3 次,封垄中耕培土1 次。 在甘薯栽后40 d 左右,于傍晚时喷叶面肥,以促茎叶早发早封垄。 封垄早,早长薯,为薯块第一个膨大高峰打下有利基础,进而提高产量。 封垄前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持水量70%为宜,注意封垄前除草。

1.6.2 中期看苗控秧 6 月下旬至7 月初待茎蔓生长到30 cm 时,要及时控秧保薯,以防高温高湿的雨季出现秧子疯长情况, 预防后期因茎蔓徒长影响产量。 主要以排水防涝、拔除田间较大杂草、保护茎叶为主。 不要翻耕,易消耗大量养分使茎叶受损,伤口愈合慢,造成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受损,叶片翻转重叠、密集,打乱叶片的正常分布,致使光和能力下降,减少养分向块根转移,减产严重。 控秧生长的主要方法是提蔓。

1.6.3 后期喷叶面肥防茎叶早衰 8 月下旬到9 月中旬防止茎叶早衰(叶片由绿变黄)。 这时期主要是保持适当的绿叶面积, 延长叶片寿命, 防止茎叶早衰,提高光合效能,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块根膨大。如发现有早衰现象即于傍晚喷施叶面肥, 如果遇雨还需再喷一次,这样延长了茎叶寿命,使其继续积累养分并向薯块运输使其生长,增产效果明显。

1.6.4 虫害防治 主要害虫有斜纹夜蛾、 卷叶虫、造桥虫、 黏虫等。 发生时可用50%辛硫磷乳剂800~1 000 倍液喷雾,或选用菊酯类药物防治。

1.7 调查项目

分别于6 月25 日、7 月25 日、8 月25 日, 对甘薯进行田间调查, 调查时每个小区随机选取5 个植株进行测量,取其平均值。 调查项目为蔓长、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 试验于9 月28 日收获,采用人工收获的方式。 收获时按小区进行测产,计算亩产量及商品薯率。测量标准:小薯<150 g,150 g≤中薯≤500 g,大薯>500 g。 中薯即商品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处理对植株长势的影响

由表2 可知,在对植株长势的3 次调查中,蔓长项各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 密度4 000 株/亩时,在3 次调查中单株结薯个数最多,分别为2.6 个、3.6 个和4.1 个,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表2 不同密度甘薯田间调查结果

采收前即8 月25 日测量时密度2 500 株/亩单株结薯个数最少,但单株薯重最高,说明甘薯个体较大。 密度4 000 株/亩单株薯重次之,为1 211.3 g,与密度2 500 株/亩差别不大,但其单株结薯个数最多,说明甘薯个体不大。 其他密度处理差别不明显。

2.2 不同密度处理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3 可知, 密度4 500 株/亩时产量最高, 为2 296.6 kg/亩, 密度4 000 株/亩时产量次之, 为2 260.6 kg/亩,与最高产量相差35.8 kg/亩,差别不明显。 其余3个密度处理亩产量不高,均低于2 000 kg/亩,其中密度2 500 株/亩的产量最低, 为1 680.1 kg/亩。单从产量指示来看,密度3 500 株/亩及以下,不适合本地区推广种植。

表3 不同密度甘薯产量

2.3 不同密度处理对甘薯商品薯率的影响

由表4 可知,4 000 株/亩和4 500 株/亩的大薯率无差别,均为2.8%,其他密度处理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薯率逐渐减小,密度越小,大薯率越高。 最大密度4 500 株/亩时小薯率最大, 最小密度2 500 株/亩时小薯率最小。 密度4 000 株/亩时,中薯率为42.13%,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而最大密度4 500 株/亩时,中薯率最小,为28.5%,其他3 个密度处理中薯率无明显差别。 商品薯率即指中薯率,密度4 000 株/亩时商品薯率最高。

表4 不同密度甘薯大薯率、中薯率和小薯率

3 结论

中薯作为商品薯用于鲜食出售, 价格明显高于大薯和小薯。 在生产中,大薯、小薯通常用于粉条及淀粉加工,但普32 是鲜食品种,含糖量高但淀粉含量不高,出粉率低,所以收益不高。 甘薯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种植户的收益, 所以本试验从产量和商品薯率来研究普32 的最适种植密度。

试验结果表明,密度4 500 株/亩时产量最高,为2 296.6 kg/亩,但其商品薯率为28.5%,明显低于其他4 个密度处理,直接影响甘薯出售价格,并且在生产中会增加薯苗的成本,不建议采用该密度种植。 密度4 000 株/亩时的商品薯率为42.13%, 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并且其产量较高,与该试验最高产量相差不大。

因此,甘薯普32 在本地区最适合的种植密度为4 000 株/亩。

猜你喜欢
中薯薯率结薯
粤西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不同播期、不同种薯形态对秋马铃薯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影响宁夏贫困山区马铃薯商品薯率的气象因子分析
低温干旱天气下成都平原马铃薯中薯系列品种比较试验
金华市金东区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11个中薯马铃薯品种在高原农牧区夏河县的引种表现
郸城县脱毒甘薯一穴多株栽培试验研究
不同品种脱毒马铃薯种植密度比较试验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