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成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2022-03-01 22:01周杰贵
新课程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农村语文

周杰贵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朝阳学校,甘肃 兰州)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为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及综合素养,国家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各项教育政策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成绩与问题并存,学生厌学已成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中,语文厌学现象更为严重。本研究关注语文教学发展,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析,并找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帮助农村初中学生解决语文学习困惑。

一、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原因

(一)外因

1.社会思维导向倾斜,忽视语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它所带来的好处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理工类学科对推动科技进步的确有着巨大贡献,这恰恰导致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理工类学科才是重要的、有用的,从而形成一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维模式。正因如此,人们开始片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更偏重于能获得明显“效益”的理工科,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重理轻文的环境氛围。这种社会大环境,使语文被严重忽视,他们意识不到语文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无用论”等思想由此日益盛行。

2.学校教育理念陈旧、单一

大部分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等普遍陈旧落后。加之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片面追求学科成绩,“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对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甚至为了提高语文学科成绩和平均分而采取强制性措施,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这与语文课程性质背道而驰,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

3.家庭教育欠缺且方式不当

语文学习需要情境的体验、环境的熏陶,在良好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培养孩子的悟性,但大多数农村家庭学习氛围淡薄。一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家长终日为生活奔波,既缺乏指导孩子的时间,又没有足够的精力。二是家长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有限,对孩子的语文学习缺乏正确、科学的指导。三是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回家除了睡觉就是玩手机。所以,孩子既没有榜样的熏陶感染,也没有安静的环境阅读,无心学习,甚至有部分孩子沾染上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4.教师自身素质偏低,教学方法欠妥

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环境闭塞,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在农村学校的大部分是当地老教师,还有一小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老教师而言,首先,他们基本不说普通话,授课全程使用方言,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其次,老教师由于任教时间长,所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大部分是“满堂灌”的形式,并且“教师即权威”的意识根深蒂固,这与新课标要求的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相背离。最后,部分老教师受自己生活年代的影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未曾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蛮横粗暴。就年轻的新教师而言,他们初出茅庐,执教水平有限,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会上课。新教师由于缺乏实际上课经验,不会设计课堂教学,他们的教学模式基本就是“读教参”,照本宣科,缺乏新意。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照着念嘛,我也会”的心理,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把控力不足。与老教师的“权威”姿态不同,新教师倾向于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他们更愿意同学生做朋友,但由于对“平等”“朋友”的度把握不当,使其“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角色模糊,导致学生对老师不够尊重,老师也管不住学生,课堂秩序混乱。

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大部分语文老师虽然已经有了关注学生群体的意识,也尝试运用鼓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但是语文教师的评价语言却贫乏模糊,评价方式单一敷衍。整堂课除了“你真棒”就是“非常好”,但事实上,有些学生的表现并不好,或者说并没有“非常好”“非常棒”,即使有的学生的确表现很出色,可一节课下来,孩子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棒”在哪里,“好”在哪里。

(二)内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对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的探析中,尽管家庭、学校、社会、教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自身问题也是造成其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经过系列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学生语文厌学的内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律性差

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年岁渐长,腿脚不便,所以初中的孩子就成了家里唯一可靠的劳动力。他们的课余时间,基本被家务、农活填满,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没有意识再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农村家庭本身对教育不够重视,孩子在学习上基本属于“散养”的状态,他们对拖欠作业、旷课逃学等行为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学习根本没有自律性可言。

2.语文学习能力欠佳,学习方法不当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认为,学好语文的秘诀就是把字词写会、古诗背过。这种错误的认知使他们忽略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灵性,进而态度倦怠。这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足,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方法的表现。

3.语文基础薄弱,缺乏信心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升初考试不再作为学生能否进入下一学段学习的门槛,所有读完小学的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初中,这使学生没有了后顾之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拼劲。加之升入初中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加大,课业负担加重,学生的知识水平跟不上,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并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厌倦学习。

二、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根据系列调查研究,笔者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下面将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缓解学生语文厌学情绪,让学生乐学,从而优学,进而提高农村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提高语文学科地位,引导社会重视语文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并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1]这说明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并且它对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提高语文学科的地位,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加大对语文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语文的考核占比、对孩子和家长进行宣传教育等,以此引领正确的思维导向。

(二)更新学校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健康发展

首先,学校应弱化在考核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成绩衡量标尺,选用其他考核方式。成绩应只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新课标把语文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其次,学校应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尊重学生在文本阅读、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最后,学校评价方式、手段应该多元化。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综合评价与考核,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首先,家长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应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给予孩子家长应有的关心、陪伴和支持。

其次,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学会尊重孩子。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即使小,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家长要转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强迫孩子接受某种事物或爱好,更不能盲目从众,片面认为“理科有用”就过分注重孩子的理科学习,揠苗助长,从而忽视甚至漠视语文,殊不知母语是基石。因而,家长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顾及孩子的自身条件和素质,引导孩子正确、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并把语文提到与其他学科并重的位置上,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最后,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践证明,青少年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家庭中被复制出来的,这就说明家长自身的素质深刻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必须要树立好榜样,放下手机,戒掉不良嗜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熏陶里、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下,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人。

(四)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2]教师是学生最重要、最直观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生活习惯、处事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处理班级与学生事务的过程中,保证自己言行举止的合情、合理、合法,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既不能动辄对学生恶语相加,态度粗暴,也不能过分卑微,刻意讨好,要不卑不亢、严慈相济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执教能力。就语文学科而言,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根据任教学校的整体特点,以及任教班级的整体认知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课堂上呈现的东西必须是新颖的而非陈旧的,是接地气的而非假、大、空的,是充满灵气的而非死板、老套的,是有学习价值的而非无效、无意义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课堂评价要清晰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让评价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根据学生探究的实际进行及时评价。”[3]教师应明确指出学生到底“棒”在哪里,“好”在哪里,而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充分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同时又要及时指出不足之处。教师清晰而中肯的评价,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从而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后,接下来的学习才能对症下药,扬长补短,从而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五)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1.培养习惯

农村学生家长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对孩子疏于指导;另一方面又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会指导。因此,对学生自身的习惯培养是核心,用好习惯夯实好基础,而自律就是好习惯。首先,教学生学会列计划(可以是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帮学生学会区分任务。把每天、每周要完成的任务按照紧急和重要程度做以划分,再逐一处理完成,做到有条不紊。最后,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如果其不情愿,让他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并告诉他在这个时间段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可自由支配,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掌握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背诵,但万变不离其宗,语文课程的学习无非贯穿听、说、读、写这条主线。首先,听——“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4]农村初中学生要拓宽自己“听”的渠道,克服环境闭塞、条件落后带来的不利因素,捕捉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说——言为心声,不耻下问。说就是表达,要把听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整合判断,进行语言再加工,实际上说就是对听的实践检验。学生可以在上课时积极发言,与同学交流心得;看电视时积极评论剧情或演员,锻炼欣赏能力,使思维更加敏感;在学校时积极参加朗诵、演讲、辩论活动,提高表达能力。再次,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经典美文,可以熏陶感染。阅读健康的报纸杂志,可以拓宽视野。接着,写——表情达意,妙笔生花。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最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要在实际行动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纷繁复杂,笔者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探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希望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改善学生语文厌学的现状,让学生乐学,从而优学,进而推动农村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是,农村孩子家庭环境复杂,初中生又处于“心理断乳期”,彻底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厌学问题仍然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完善此项工作。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农村语文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