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互生”,上好开学第一课

2022-03-02 21:23李方红董顺王朕照黄俊欣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开学第一课教学范式

李方红 董顺 王朕照 黄俊欣

[摘要]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新学期的第一课,也是学期后续常态学习的“样本课”。上好开学第一课,利于教师良好形象的树立,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利于学期高质学习的推进。开学第一课的目标应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培养良好习惯,实现高质学习;树立学习信心,实现幸福学习。基于此三大目标,构建起“学生、教师、家长互生共创;预学、互学、共学互生共频;课内、课外、世界互生共振;集体、小组、个人互生共进;学习章、学习册、学习圈、学习园互生共长”的“五互生”教学范式。在立德树人的导向下,未来开学第一课将走向系统化、一体化、融合化。

[关键词] 开学第一课;五大互生;教学范式;互生共创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充满期待,是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识学习历程,促进师生情感的重要契机。开学第一课,不能随便开。[1]如何让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喜欢自己、喜欢同学、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喜欢学科、喜欢学校、喜欢世界,关乎“第一印象”的建立,关乎后续学习历程的质量。本文以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开学第一课为例,阐释开学第一课的目标、范式与展望,望抛砖引玉。

一、开学第一课的目标

到了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也积累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若每一学期开学都由老师满堂讲新学期的学习习惯要求等,学生定会索然无味。开学第一课应努力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一)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到了高年级,学习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到会学,从会学到自主学,学习力是最基本的公民素养。“学会学习”也是中小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自主学习素养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也非自然而成,需要教师的教导、学生的学习、自主的实践之间不断融合与相互影响,也需要外驱力与内驱力的持续引动。兴趣是内驱的重要源泉,是学习行为的最好引擎,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结构。第一课,应通过数学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主学习“点火”。

(二)培养良好习惯,实现高质学习

兴趣是行为的开启,自主学习是最基础的学习方式。但学习行为过程是否真实发生、是否高质展开、是否为学生一生成长打下坚实的成长根基、是否有效地完成如习近平所说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使命与价值,则需要在开学第一课中与学生一起共生(共同交流生成)高质学习的应然路径,且把高质学习的应然路径化为学生良好的常态学习习惯。习惯即学生知道在特定场景下该怎样做好某件事且坚持做好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由此可见,高质学习是学习历程的本质追求,学习习惯是落实高质学习的常态化的外显

行为。

(三)树立学习信心,实现幸福学习

高质学习是对学习过程的优化,而学习结果的终极追求应是“树立自信,幸福学习”。自信源于成长,幸福源于存在。[2]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充分认同自己,相信自己,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铸就仁爱的心魂。如此,他们才能充满主动担责的力量感,具有立己达人的责任感,培养奋发向上的使命感。同时,在学习生活的历程中不断累积正面的情感体验,积累成就感,幸福感。如此,他们才会在“兴趣—高质—成长—自信—幸福”的良性“雪球”中越滚越远!

二、开学第一课“五大互生”教学范式

学生成长诉诸于教育各结构的不断优化,诉诸于教育各主体的协同共育。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师生的第一课,也应将家长纳入共识的主体视角。还应打通课内壁垒,走向课外,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世界中学习与成长。同时不仅应关注集体的学习步履,也应关照个性的学习进程,让每个人实现各自的最优成长。在方式上,充分尊重学习兴趣与需求,可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情,上出让学生喜欢的开学第一课。由此,形成了“五大互生”(互生指互相影响、转化、制约、渗透、生发、生成)的开学第一课互生教学范式。[3]

(一)学生、教师、家长“互生共创”

开学第一课,围绕“有趣、高质、自信”的目标定位,需充分整合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力量与智慧,共商课程研发、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内容。在共商、共定、共践中彼此鼓舞、相互影响、互相激励、互生共创(一起合力创造)。

如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前,寒假期间,我们发起了实践活动互查互励互学互生机制。将每個班分成了几个学习共同体,由几位同学的家长轮流担任督导员,每周周五晚组织一次小组会,晒作品,互点赞,评出组内当周优秀实践者代表,录制5分钟内的视频在班级群分享各组或个人的精彩寒假生活,相互学习,互励共长。开学第一课是一学期的起点,也是后续整个一学期的样本。开学第一课,在班内打破科代表负责制,改为“人人在岗服务制”。学生可申请其中十几个岗位中的任意一个,基于申请老师调配确定岗位安排表。如“错题本督导员”负责每周周五检查同学们是否及时记录错题并坚持常态使用。每一个岗位不仅有学生参与,学生也可请家长帮助他们出谋划策,以便高质做好该岗对应工作。实现班级人人建,成果大家享,共同经历,彼此滋养,共同成长。

(二)预学、互学、共学“互生共频”

以往,开学第一课大多数时候都是一言堂,老师用飞快的语速把新学期想要规约好的行为要求一口气讲完,包括新学期奋斗目标、重点知识内容、上课作业总结,以及学习要求、习惯、方法、组织分工安排、奖惩制度、教学进度安排等内容。这么多内容一节课能学好吗?学生能消化吗?他们想听什么内容?他们喜欢怎样的课堂?他们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些什么?上让学生们喜欢的开学第一课,在伊始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开学第一课需要倾听学生们的声音,才能上出他们喜欢、需要、想学、愿行的第一课。

于是,构建起了“课前——预学调查、设计活动;课中——互学交流、固化共识;课后——共学实践”的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活动流程。实现“预学、互学、共学”的互生共频(课前、课中、课后保持一致,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1.预学调查,了解学况

在开学第一课前两天,我们设计了“开学第一课预学单”(电子调查问卷),在班级群里发放,学生和家长一起填写,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整理出各个方面的学况信息,为开学第一课的方向、主题、内容、方式与具体的活动流程提供决策支持。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学生的寒假数学实践活动梳理,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感受学习的价值。通过主动申报分享,实现互学交流共生。通过对“我的收获”整理,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效能感,激发自信心。对问题的整理,恰好是对新学期新学优化的驱动。“我的规划”则让同学们自我拟出个性化的奋斗目标,分享各自的高质学习策略、方法、习惯等,共智共力,为正式的开学第一课高质学习共识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生本智慧。“我的自学”则让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本提纲,发现本学期将学内容与已学及生活之间的联系,既降低难度估计,提升信心,也激发探究兴趣。最后“我的建议”则是收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以及给彼此的建议。

2.基于统计,设计活动

通过匿名电子问卷对信息进行智能收集与整理,得出相关问题的反馈信息与数据。如“开学第一课,我最想了解哪些内容”,通过大数据处理,发现同学们想了解大家寒假是怎样度过的、新学期重点内容是什么、怎样高效学习、怎样培养思维能力、解题有哪些常见的方法、怎样做好笔记、开学后怎样快速调整状态、本学期有哪些好玩的特色课程与实践活动、奖惩上有哪些变化、小学毕业复习怎样安排、初中学习与生活有什么不一样……接着,再对高频兴趣话题进行聚焦与概括,发现同学们对大家寒假怎么过的、怎样高质学习、本学期的特色课程与活动有哪些最感兴趣。基于此,我们将开学第一课主题定为“让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串:我有话讲——寒假生活自愿分享、我有妙招——高质学习共话共创、我愿担责——特色活动小组组建。

3.座谈畅聊,互学交流

“我有话讲”旨在通过同学们的寒假数学学习生活分享,感受数学之用、之趣、之美,激发探究兴趣。“我有妙招”以师生共创的方式,一起厘清新学期高质学习的应然路径。“我愿担责”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意识,在共进共长中树立自信,累积效能感。如在寒假生活分享環节,小蒋同学分享了费马猜想证明,演算证明过程写满了两块黑板,同学们情不自禁送上了掌声,体悟逻辑推理的乐趣。

4.成果凝练,固化共识

我们采取座谈会的形式展开交流,共话提升学习力的策略。第一个小环节,回顾前提的问卷调查的结果。针对“怎样有序,高效地开展学习”这一问题,生成了一些原生态智慧。如厘清目标、做好规划、当日事当日毕等策略;加强思维训练、学习记忆法等方法;不拖拉、自律自觉、努力、专注、良好心态等品质;预习、听课、举手发言、思考、笔记、复习总结、不懂就问、作业审题、实践、每日过关等习惯;整理好试卷、收拾好作业等方法……

第二个小环节,归类整理,补充完善。有的同学想到了可以从时间、场域、环节、概括性策略(不同于具化的习惯,也不等同于具体的方法,是总体的行事思路的高度概括)等维度进行归类整理。如课前、课中、课后如何学习;课堂、学校、家庭、社会怎样学……

第三个小环节,成果凝练,固化共识。以学习的历程与影响因素为分析视角,概括提炼为“七好学习策略”。好习惯的分解结构图如图1所示。

5.树立期待,共学实践

最后老师发布本学期学校课程安排(包括校本课程),同学们提出实践活动开展的相关建议。本学期校本课程为“玩数学——九连环”,班级层面会开展“说数学、用数学、画数学”等实践活动。[4]同学们建议,说数学本学期可以改为学生间互评,画数学可以直接画到“学习册”里,整合在一起,便于系统阅读与保存。

(三)课内、课外、世界“互生共振”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节40分钟的课,还应该成为一学期常态学习的“样本课”“引领课”。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研究对象就是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关系。由此,学习应该实现课内书本与课外生活的互生共振、自然融通,让学习充满生活味、人情味、现实味。比如,针对“寒假,我进行了哪些数学实践活动”这个问题的调查,发现同学们研究与实践的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收获满满。有的同学将知识与应用结合,如圆柱圆锥、百分数的应用,做饭、气温、消费、买卖、压岁钱、存款利息、操场周长、读英语用时、爬山速度、轮胎走多少圈、垃圾分类、牛奶成分、影子算时、票房、疫情、经济问题等都成了他们的研究主题;也有同学将国内与国际结合起来研究,如小林和小罗一起分享的“世界疫情发展趋势”,用数据凸显了祖国的伟大,阐释了疫情动态清零的来之不易与当下中国人的幸福,带给同学们深切触动与感动;有的将独学与合作统一起来,与其他同学组成小组进行研究与实践;有的把实验与推理等研究方法灵活运用于研究费马猜想的证明等,过程与结果并重,同时将数学解密以手抄报、美篇等形式分享。

(四)集体、小组、个人“互生共进”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统一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班级学习历程应该注意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互生共进。集体学习打牢基础,让每个人都能受到最基础的数学教育。基于不同兴趣可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或基于不同的学习进程与层次,都可以开展小组学习。而对特优生与学困生,还需要进行个性化引导与帮助,促进他们各自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的价值不在于把每一个学生都变成统一化的“产品”,而是激发出每个生命体向上的活力,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全的人格,都热爱生活,都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开学第一课后,我们基于同学们不同的兴趣,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如九连环组、魔方组、华容道组等;也组建了各种学习小组,如思维天天练组、数学小主题研究组等。这些组就是一个个学生自组织、自评价的学习社团。每周的“学科+”特色课就是社团活动日,通过各社团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不同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5]

(五)学习章、学习册、学习圈、学习园“互生共长”

在学生的评价上,在第一课及后续的学习历程中,我们将评价定位在“寻找更好发展的关联因子与提供更好生长的内生力量”两大核心育人价值上。即通过评价,寻找更好发展的方向与路径。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闪光点,激发认同感,提升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向前、向上、向善、向好。[6]由此开发了四个工具——学习章、学习册、学习圈与学习园。学习章是巴蜀教育集团与小思徽章公司一起研发的电子评价工具,教师可对学生每日各项活动进行及时评价发章,激励学生,反馈学情。学习册零散的“学习规划、课程学习、自我评价、学习剪影、笔记整理、档案登记”等整合设计在一本册子里,实现资料整合、学程可视,自我激励。[7]如在自我评价板块,学生们可每天对自己预学、上课、复习、说数学、口算与同步练习、错题整理等进行自我评价,基于师生共创的各项活动评价标准,学生对自己进行等级评价,自省改进,自我激励。学习圈主要指班级微信群与老师的公众号(方红的教育修行),通过展示交流互学,实现共生共长。如每个单元学生完成的画数学(单元思维导图)的优秀作品,会在公众号中展示,通过反馈点评,实现统一评价与互补评价(点评他人作品促进学生自省改进)。学习园是课室里的数学学习展示栏,将系列行动共识、方法、学生优秀作业作品等粘贴在墙,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点赞,实现互生共长。

三、开学第一课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开学第一课,未来将会走向系统化、一体化、融合化的发展格局。

(一)系统化:构建低、中、高学段课程体系

如何将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系統设计,进而实现整体性育人,应是今后开学第一课的研究重点。如小学可分成低段、中段与高段三个学段,在目标定位、教学方式、内容呈现、活动形式、工具支持等方面都有进行序列化与差异化设计。如低段数学学科开学第一课可重点落实“情感态度、习惯精神”方面的目标,内容上应以形象生动的形式来呈现,多用视频、图片进行交流;活动形式上应都采取游戏化、情境化、生活化等生动性的形式展开。中段可关注“思想方法、能力知识”方面的目标,高段关注“实践创新”的高阶学习目标。

(二)一体化:大、中、小课堂一体化

除了纵向的系统化设计,横向上也应关注开学第一课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当下,很多学校一般都设置了班级德育开学第一课,各学科开学第一课都是这两个层面的课程。因为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在承担设计与实施,由于缺乏沟通,往往导致很多内容重复累赘,或是相互抵触,让学生负担加重,无所适从。如班主任与学科老师对上课习惯的培养可能有很大差别,学生需要适应多重培养系统,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融合化:科技赋能、域间共享、世界融合

如何使优质教育资源共生共享,既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在高质发展同时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需求。融合化是重要的策略,包括课程与技术的整合、域间课程分享、世界一体化课程融合等。如全国小学生同步上开学第一课,采取实时直播互动的方式进行,可轮流由各省市区承担主课设计与现场实施。

[本文系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简单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BJK2020-023)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方红.开学第一课,不能随便开——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以三年级数学上册为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01):46-48.

[2]李方红.“全景式”教师人生成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师,2020(12):62-66.

[3]李方红.“互生课程”的提出、结构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7

(06):54-58.

[4]李方红.“说数学”互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育探索,2019(06):35-38.

[5]袁振国.高度重视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为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奠基[J].中国教育学刊,2021(20):5.

[6]李方红,董顺,王朕照.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生评价:互生发展评价的内涵、设计与实施[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07):26-32.

[7]李方红.全景式学习册助力“精值成长”[J].当代教育家,2020(09):77-79.

猜你喜欢
开学第一课教学范式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开学第一课”之我见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