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临高诗词走进语文教学

2022-03-02 20:44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中学王璐梦
新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语文

◎ 海南省临高县临高中学 王璐梦

在一份临高诗词融入语文教学的问卷调查中,很多语文教师对临高本土诗词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应用于教学,也缺少一些搜集教学素材的渠道,长期以往,片面以“教教材”为主的语文授课形式,势必会弱化语文学科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功能,难以真正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本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使本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让学生真正领略家乡之美,注重本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新命题。

一、临高诗词融入语文教学初探

1.以课堂为主阵地,巧妙运用多种形式将临高诗词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的第一阵地,课堂教学除了紧扣高考命题需要,授以学生解题思路、方法等技巧以备考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家乡文化应有足够的了解,应具备主人翁意识,成为热爱家乡、胸怀祖国的“四有”接班人。

(1)通过整合教学形式将临高诗词融入语文教学。整合教学的积极意义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课堂上时间有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唯有巧妙整合才能将临高诗词文化融入语文课堂。

部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主题为“劳动创造美”,除了选取对袁隆平等院士和科学家的新闻报道外,还选取了两首具有当地浓郁特色的诗歌《芣苢》和《插秧歌》。这两首诗歌节奏明快,在内容上呈现了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突显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确实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户,但如果引用学生身边贴近生活的事例进行教学,学生会更感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语文学习关键。该单元还选取了王佐的写景诗,如七律《桐乡夏景》、五绝《棠溪八景》《东园八景》《桐乡八小景》等,其中较为精彩的是《桐乡夏景》:“槟榔花开满院香,雨馀窗下纳微凉。西滩新水涨寒绿,南亩早稻标晚芒。鹦鹉来催新陇麦,杜鹃叫插上旬秧。白头林下无馀事,端为年年景物忙。”

“桐乡”为海南省临高县透滩村,是王佐的家乡。诗歌“槟榔”“西滩”等都极具地方特色,而其中的“南亩早稻”“鹦鹉来催”“叫插上旬秧”等词语与必修上册《插秧歌》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有场景相似之妙。这些诗歌均运用精炼的动词,将具有地方特色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教授本课的时候,可以采取表演和歌唱的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人民劳动时火热的场面。抓住“抛”“接”“拔”“插”几个动词进行角色表演,配以临高方言来歌唱,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诗歌传达出来的劳动的意义,也更能激发起热爱家乡、劳动光荣的情感。

除此以外,教学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时,我也拓展教学了王佐诗歌《小蘋洲》和《寄内》。这三首诗歌的共同特征均是以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讲述了平凡人爱而不见的惆怅。诗歌采用的抒情方式有借物抒情,有乐景衬哀情,情感表达的特征均是采用自然而淳朴的方式。如《涉江采芙蓉》里的“涉江采芙蓉”;《小蘋洲》里的“知心采蘋者”,以这些自然界的花草寄托相思之情。在整合融入中,学生不光了解了临高本土文化,体悟了诗人的情感,也能加大他们的文学阅读量。

(2)利用校本课程课堂拓展学习临高诗词。有效利用临高本土文化的资源和校本课程课堂拓展学习临高诗词,成为了临高中学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我校语文组老师利用特定的每周一节“茉莉轩”课,由本校熟知本土文化老师进行临高诗词讲授,给学生讲解本地的历史渊源、风俗民情、传统诗词,让身为临高中学的学子了解“茉莉轩”的由来,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

2.积极开发第二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临高诗词魅力。

(1)利用采风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临高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如王佐故居、居仁瀑布、文化牌坊等。组织有序的采风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题组组织学生进行采风,路线是澹庵泉至王佐故居,澹庵泉是临高八景之一,宋代名臣胡诠被贬来琼,在博顿发现甘泉,后博顿举人戴定实请人撰“澹庵泉记”记载其事,澹庵泉的泉水清冽甘甜,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一尝泉水,并诵读泉水旁石碑上的文字,铭怀先人,归来后学生作诗数首。

(2)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入临高诗词。在前面的采风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对临高本地的名胜古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选择课题研究时可选择与本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茉莉轩”文化起源的研究,王佐诗词特色的研究等。开展这些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系统地了解临高诗词、风土人情,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体验和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一定的人物事迹素材,从而为高考的写作奠定坚实的素材基础。以2020年海南高考作文材料为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像这样的高考作文题,紧贴时代脉搏,考察学生的家国情怀,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样的实践训练,让学生紧扣本土文化特色,轻松地有感而发,以“带你走进临高”“带你走进王佐故居”“带你走进居仁瀑布”等为题,写出一篇情真意切、内容充实的文章,在高考考场上恣意挥洒,该是多么畅快淋漓。

(3)利用校报、广播站等宣传临高诗词。临高中学有《蓓蕾》校报,一学期出版三期,该校报可以成为宣传临高诗词文化的“根据地”,通过开辟一些专栏,比如“诗文欣赏”“我说临高文化”等,旨在成为展示教师研究成果、采风活动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将学生的采风心得、研究报告择优出版,在校报的中缝处还可以展示一些本土谚语、诗人轶事、诗歌,经过日日熏陶、耳濡目染,学生长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提高。

(4)其他各种形式的渗透。积极响应我校语文组关于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呼吁,以校本课程《茉莉轩文集》为读本,辅以校报上的诗词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诗词朗诵比赛,掀起书香校园热潮;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比赛,书写内容为临高诗词作品、美文,在一笔一划中坚定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可;利用五一、国庆或元旦的征文活动,开展以“我心中的临高”为主题的习作竞赛等都是在语文课堂中有效渗透临高诗词文化的路径。

二、临高诗词融入语文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1.要注重对临高诗词的筛选,找出与教学内容有相近主题的诗词。诗词浩瀚如星海,不是每一篇都能与我们授课篇目主题相关,教师需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研读这些诗词,精心挑选、辨别,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篇目提供给学生,使之能接受优秀诗词的熏陶。

2.融入教学时应注意把握其中的契合点,既要突出趣味性,又能“授之以渔”,举一反三,使学生能掌握诗词阅读的方法。讲授《涉江采芙蓉》时,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来写,“兰泽多芳草”与“所思在远道”的矛盾,展现了再优美的环境,再娇艳的花,也难掩心上人不在身边的落寞;王佐诗词《小蘋洲》“小小一芳洲,白蘋花自炫。知心采蘋者,安得常相见。”同样是以开得绚丽恣意的花朵这一乐景来反衬不能相见的哀情。所以,临高诗词融入语文教学需要在增强趣味性之余,能够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这样融入教学才更有意义。

3.要把握好临高诗词融入的“度”。这个“度”可以指难易程度,也可以指时间掌控的度。课堂教学十分有限,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我们在融入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教材篇目为主、课外融合为辅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词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