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
——从“华亭一中好课堂”到“平凉好课堂”

2022-03-02 21:05
新课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华亭杜甫育人

张 涛

(甘肃省华亭市第一中学,甘肃 华亭)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种准备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阅读。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不是为了明天上课。”但是据我从教、参赛经历,相比其他显然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尤其最近参加2021 年“课程思政+创新课堂”理念下“平凉好课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就更是如此。

于漪老师说:“老师们最缺失的不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思维才有力量!就教育来说,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确实要思考思想如何提升,思维如何转换,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时代的需要。”无论基于学科素养,还是归于立德树人,这种时代的需要正是新课改、新课程、新教材以及新教师的追求。基于以往求学与从教经历,据我目前理解与初步把握,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单元主题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课程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的基本理念和重要使命。

回想参赛上课当日,评委及观课教师看到参赛教师如我提交的单元教学设想、课时教学设计以及据此实施、呈现的一节课,但却若非亲历就很难看到一张纸、一节课背后的付出反而容易引发质疑乃至争议。实际上,赛前一天下午报到抽签后熬夜备课还怕熬不出来固然也算付出,然而于我而言绝不止于此,否则上课、赛课就太随意、轻易而有违常理、事实。所幸教育历来就是人与人的事业,再孤独、固执如我的教师,从教、参赛一路走来其实也是求诸于己而又依赖于人。凡事成败荣辱,也是有人分担,有人分享,如是而已。

参赛上课,人所共见,不必赘言。赛前抽签,熬夜备课,亦可想见。所不同的,经导师友人指点后,孤坐于电脑前,没有七嘴八舌的热闹,只有万籁俱寂的安静。毕竟参赛,不可避免甚至很有必要会有急迫心理,但心中隐约有数绝不至于焦虑。如此这般,熬至深夜,课时教学设计即教案成了,课时学习任务单即学案成了,所谓课件即PPT 也成了,而包括必要附录在内共计两万多字的单元教学设想则在赛前一两周早就写成、印好。

单元教学设想何以能够提前写成并且印好而不怕与参赛所抽单元并不相符呢?这是我所准备的何止某一单元,而乃是整本教材,重负、高压由此而来,底气、自信也由此而来。作为正在使用旧教材参与高三备考的一线教师,在接到学校转发的通知后,由于参赛备课的需要,赛前三周我购买、研读了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重翻了新、旧两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等课程重要文件。说实话,深受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倡导“连滚带爬地读”的引领与鼓舞,与我之前读书速度及读书量相比,三周近乎只读一本书且是教材显然太慢了、太少了。然而正是这种慢而少,才有可能精而准。事实正是如此,单元教学设想中对课标的领会与把握、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不深读教材、精研课标何以至此?

如参赛材料所示,单元教学设想涉及“家乡文化生活”“整本书阅读”等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教材所有单元,而以第三单元古诗词解读与设计自忖最为凸显以“课堂思政+创新课堂”为教书育人模式的“平凉好课堂”核心理念,因此节选摘要实录如下。

从“虚室”到“天下”。《短歌行》中曹操其心如何?《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其性如何?以曹操为标准,则陶渊明无“天下”;以陶渊明为标准,则曹操无“虚室”。建功立业,非得成为曹操吗?陶渊明有无功业?当今社会,作为青年师生,我们该做曹操还是陶渊明,也即我们该如何建功立业?显然,一忙一闲,一进一退,既是人生姿态,更是时代风貌。但今时非同往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时代青年师生,只有进的使命,绝无退的理由,应当心若“虚室”而志在“天下”,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别李、白(李白、白居易)之梦,登杜甫之高。《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所梦为何?《登高》中杜甫高在何处?《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为何泣下最多?同为失意之作,然而各有应对。其中李白采取“梦游”,白居易进行“翻作”,而杜甫选择“登高”。如今幸逢盛世,如果仍然不免失意,那么你愿做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为什么?尽管作品也可不必以作者德行而论,然而一旦用以育人就不可避免。长歌短制,并非没有私情,然而绝非只有私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这才是杜甫之高,也才是新时代青年师生应有之高。告别李白式的“梦游”,拒绝白居易式的“翻作”,而跟随杜甫“登高”,成为杜甫一样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高人”,乃是部编语文教材及其教学的使命。

怀古何必伤今?《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所酹者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所问者何?《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李清照所愁者何?一组三篇,仅题目所示,可知怀古为主。其中苏轼被贬黄州,在记游赤壁中怀周郎少年得志而伤自己华发失意;辛弃疾老而不用、用而不信,在京口北固亭怀念英雄,自比廉颇,激愤不已;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所“寻寻觅觅”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时至今日,则怀古何必伤今?幸逢盛世,青年师生尽是周郎,自当气吞万里如虎,岂能不敌他晚来风急?至于所谓豪放、婉约,并非指性别,而是指性情,不仅指作者性情,还指作品性情。豪放之人可以执婉约之笔,反之亦然。性别相合只是凑巧,何况女性作者尤其杰出者至今少见。像“雕楼玉砌”的男词人李煜就很婉约,而“书生报国”的女先生叶嘉莹却很豪放!叶嘉莹诗曰:“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那么,作为“书生”,你我师生又如何报国呢?

及至实际参赛课时教学设计,仍以叶嘉莹先生“书生报国成何计”为课题,而以杜甫《望岳》及拙作诗选为引,以课文姚鼐《登泰山记》为主,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为辅,开展单元主题引领下任务驱动型群文阅读。通过群文阅读与任务驱动,基于语词语句而不拘于语词语句,继承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登山”精神,树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的“登山者”所应具有的使命感与功业观。以地理方位称谓如“阴”“阳”、历法计时方法如干支、年号为例,重点在文言“路上”;以群文(节选)对比阅读为主,难点在文意“山巅”。明显可见,教书目标是重点,育人目标是难点。失路之人,很难到达山巅。即教书目标不能实现,育人目标就更难实现。纵观语文万象,很多人很多时候以路上为山巅,逗留于教书的花花草草,而避免于育人的风风雨雨,实际上都是“半截儿”的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而这正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扭转并极力挽回的。

因此,我坚信并践行,新课改以来,与以往不同,学习主体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生,是经由教师通过教学而至于学生的身份认同、使命认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是学习评价的唯一标准,更非权威。但是打破教师在学习评价中的“标准意识”和“权威形象”,并非禁绝教师参与评价。只是学生作为比教师更加重要的学习主体,自然更有参与学习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所谓的“使命感”,其实就是学生有所待而教师有所应罢了。不学习的教师教不出学习的学生,不学习的教师不配教学习的学生。这是常识,更是事实。所谓教书为育人服务,即教书以育人为目标。教书的路径固不可省,育人的目标更不能失。具体到本课时,教书目标即为文言目标,小到字音、字形,大到语词、语句;育人目标即为文意目标,自古登高之人,不是有志之士,就是失意之人,兼而有之者则更多,比如杜甫、王安石、姚鼐。如今幸逢盛事,青年师生经读登高之文而立登高之志进而行登高之事,虽非一两节课所能轻易达成,但却可能由此起始而至于达成。正因如此,重任远矣,使命大矣。

最后“课时拓展与延伸”则设计为:假如你是导游,那么不妨以《登泰山记》为底本改写或创作导游词;假如你是游客,那么不妨从《登泰山记》中“盗图”,给“图片”命名并设计文案后发送给微信好友“杜甫”或分享到朋友圈。对此明知抽调上课的学生未必落实,但仍竭诚以待。对这节课我另有期待与追求的是,哪怕不能给予惊喜,至少不能留下遗憾。至于结果如何,下课后我从学生离开时挥手告别的满足与不舍中就略知了答案。

相比苏霍姆林斯基,我自知准备“这节课”远远不够“一辈子”,但也绝非赛前三周乃至一夜可完成的。追溯以往,可以说求学从教以来都在准备“这节课”以及“下节课”。仅就最近几年,从“平凉儿童阅读”到“平凉教科研”,从华亭市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到华亭市语文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从《华亭领读者》到《华亭语文》,从“华亭一中好课堂”到“平凉好课堂”,既蒙导师鼓励:“涛涛才是高素养,妙语文!”又获评委垂青:“本节课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精心设计,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而课改理念较新的一节好课。其特点是以学为主的创新课堂、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以读为主的读书课堂、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良师益友的和谐课堂。”而这一切若非读书,并获评“真正的领读者,满满的正能量”,则皆不能也不配,因此才说:“读书才是最好的备课。”

猜你喜欢
华亭杜甫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孙剑:倾听思考 乡村振兴是我的履职核心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仲夏夜
杜甫的维稳观
华亭煤业超前支护液压支架投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