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

2022-03-02 21:05符小军
新课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育人核心

符小军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八一中学,甘肃 陇南)

以学生核心素养良性发展为导向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价值如下:其一,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规划设计指明了方向,确保语文教学能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助力;其二,引领学生从语文知识中获取更多终身有益的养分,有效提高沟通能力、思维品质、人文修养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的主人;其三,教师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教改,这利于高中语文授课渠道的拓展,使学生可以多角度学习实践、求知进取、全面发展。基于此,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探析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点

(一)理论扎实

为使教师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较为了解,可在立德树人理论支撑下展开教学工作。以思维发展及能力提升为例,教师要明白语言发展及思维发展互为依托这一点,在此前提下将学生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视为教育要点,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交流互动获得直观体验,可在探究、表达、阅读及鉴赏中运用语文思维并注重联想,使学生对文学形象及现实生活的感受更加丰富,可比较、归纳、分析、辨识、概括文学形象,有条理地阐述观点,能用逻辑规则及语言规律生动、清楚、准确地表达认知、赏评文学作品、理解文学现象,继而增强学生语文思维的独创性、敏捷性、深刻性及批判性,在教育理论扎实的前提下为语文课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材为基

因为教材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求知工具,所以教师要利用教材与学生互动并做好育人工作,为学生文学修养、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支持。例如,教师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依托教材讲一讲此词诞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审美鉴赏奠定基础,在此前提下给学生时间阅读体悟,获取审美体验,通过欣赏、评价、仿写发展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写作能力,使学生可以感受文学的魅力,激活其联想思维,还可用书面语言加以创作,逐步提升文学品味。词文属于独特的文学体裁,既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点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引学生阅读的同时助其分析本作品的情感美、形象美、语言美,使之能热爱本国语言及传统文化,继而落实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三)学生为主

高中生语文基础相对扎实,与培养其语文学习兴趣相比,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更为重要,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交际能力等更上一层楼。基于此,高中语文授课需做到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实况加强教学设计,确保教育活动适合高中生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教学《短歌行》时,可依据学情设计问题,如“通过阅读领会本诗主旨”“本诗情感可以用哪个字表示”“本诗用到哪些艺术手法且表现出诗人的何种情感”等,通过提问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品质、鉴赏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支持下解答问题,一方面提高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将学生看作语文课上的主体,继而指引学生思考、探讨、赏析,优化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高中语文教育活动科学发展[1]。

二、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无论是思维品质的优化还是审美能力的提高均非朝夕之功,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做到循序渐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铺平道路。以学生文化的传承及理解为例,教师要在课上抓住文化渗透的关键点,在文言文、诗文的阅读讲解、话题探讨、随文仿写等教学活动中指引学生逐步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能理解不同地区及民族的文化,还可在文化互鉴中更为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中感受民族精神品格,学习民族优良传统,将文化转变成学生学习奋进、树立正确“三观”、改进行为习惯的动力,继而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综合性强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支点不止一个,这就需要教师在制订持续性较强的育人计划时增强该计划的综合性,其目的是通过写作、阅读、话题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时,可利用STEM 思想扩展阅读范围,引入化学、数学、工程学、科学等知识,引领学生走进青蒿素,感受并理解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艰辛,在综合性阅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屠呦呦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能对未知世界保持探知欲望,继而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除增强阅读的综合性外,教师还可赋予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翻转课堂,引领学习小组成员填充电子白板上的思维导图,其间培育学生质疑、反思、阅读理解等思维品质,还可指引组内成员用清晰、准确、有逻辑性的语言阐明见解,继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通过高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三)科学指导原则

教师为确保学生合作探知方向一致、目的清晰、高效深入,通常会提出问题、绘制导图、布置任务,这均是教师科学指导的有力举措,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予支持。虽然学生在课上占据主导地位,但教师的指导不能轻视,教师要在扮演好教学设计者这一角色的同时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能指引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创新争先。例如,教师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指导学生创演“课本剧”,在合作互助中剖析课文内涵并在表演中加入主观感受,为的是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能力、读写能力等核心素养,同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使语文学习体验得以优化,助力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养。教师的科学指导应具有渗透性,侧重帮助学生消除“课本剧”合作编写与表演过程中遇到的歧义,确保学生沟通探究、合作创演更为顺利,继而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

三、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

(一)改进教学思想

先进的教学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教师的思想科学可行,才能确保育人活动事半功倍。基于此,教师需摒弃过于强调主观感受的育人理念,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诉求,在此前提下明晰学习需要并设定教育目标,保障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可引领学生围绕“实践的重要性”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将“计划重要还是实践重要”“实践与策划的关系”等话题作为探究的支点,为学生语言应用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批判性及深刻性,通过话题探究累积语言活动经验,助力学生发展与提升思维品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探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阅读体悟融合在一起,确保学生自主阅读、有话想说、思维活跃,摆脱“以教师为主”教学思想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带来的束缚,继而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育质量。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为使高中语文教学能起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创新教法,在改写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会投入情感,这利于其获取审美体验并积累学习经验,为学生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给予支持。再如,教师在教学《离骚(节选)》时,可采用信息化教法,为学生播放与屈原有关的影视剧片段,引领学生剖析屈原的精神品格,为教师导入新课铺平道路,而后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提出若干问题,如“《离骚》中能表现出诗人同情广大劳动者的词句是什么”“能表现出屈原热爱祖国及忧国忧民的词句是什么”等,继而指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解析诗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透过词文强化人文修养,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三)注重教学反思

若将教学方法创新视为教学活动不断发展的动力,那么教学反思就是避免教学活动盲目且保障教学动力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尤其在新内容、新教法、新思想推行后反观育人成果并发现教育问题,以解决育人问题为出发点深入教改,使育人活动更利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成果进行反思时,发现信息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学生信息素养欠佳、微课开发滞后等问题影响“互联网+”语文教改成效。基于此,教师针对“基于互联网+的学生核心素养高效培育语文课堂教改对策”进行研究,侧重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继而有效弥补高中语文教学的缺陷[3]。

综上所述,为使高中语文教师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其需将理论扎实、教材为基、学生为主视为教学的要点,在授课中坚持推行循序渐进原则、综合性强原则、科学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思想、创新教法并加强教学反思,继而立足高中语文课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育人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