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古诗词参照阅读教学方法
——以李商隐《马嵬》二首教学活动为例

2022-03-02 21:05高爱民
新课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李隆基杨贵妃唐玄宗

高爱民

(甘肃省临夏县田家炳中学,甘肃 临夏)

高中语文课本选用了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七律诗《马嵬》(其二),知其二,还要知其一,李商隐的另一首《马嵬》是七言绝句。笔者在教授《李商隐诗两首》时,把他的另一首《马嵬》也顺手拈来进行参照阅读。因为这两首诗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参照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继而揭示诗歌的主旨。下边笔者讲一讲自己在阅读教学时怎么把这两首诗互相参照,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相互参照,丰富阅读内容

笔者在讲授两首《马嵬》诗内容时,大致方法是以课本上《马嵬》(其二)为主,以李商隐的《马嵬》(其一)为辅,二者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相参照,既了解了《马嵬》(其一)的写作内容,又达到深化理解《马嵬》(其二)的目的。

首先,教师把两首诗放在一起,打印出来,让学生先熟悉这两首诗的内容。学生怎么熟悉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呢?最快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教师给学生提供朗读方法,帮助他们熟读成诵。中国传统教学中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也是这种学习模式的拥护者和践行者。因此,在古诗词讲解前,总是要求学生先背会,然后教师再讲授。这和教师直接讲解,或者是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本下的注释来弄懂课文的效果有极大的区别。自己弄懂的,会牢记心头;别人帮助懂得的,会随时忘记。还有,自己懂得的是自己的,能够获得学习中的乐趣;被人帮助懂得的,拾人牙慧,食之无味。另外,指导学生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听读的方式进行,教师下载范读音视频,让学生反复听,或者是教师范读,或者是普通话好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境、韵律。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复抄写诗歌,抄写诗歌可以帮助学生背诵,这也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诗歌内容的好方法。

其次,教师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分别谈谈每首诗的大致意思。这样做,可以督促学生自学,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从而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个步骤,教师知道哪些内容应该重点讲述,需要反复强调,哪些内容不需要花费过多精力进行干预。这一步教学环节,是教师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依据。因此,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教师怎么驾驭这一环节呢?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教师设问的方式来完成的。例如,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马嵬》(其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让学生复述一下整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其次,教师引导,结合注释和参考书,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精美的白话,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把文言翻成白话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系统理解的过程。可以说从写作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押韵,写成现代诗,也可以不要求押韵,写成散文。“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变成各种句式。当了一辈子皇帝了,还保护不了自己的老婆,还不如嫁到卢家的莫愁。

最后,教师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把两首诗都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阅读,找出两首诗内容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以及彼此关联的地方等。例如,“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写马嵬驿兵变;“自埋红粉自成灰”是写兵变后杨贵妃自缢身亡,不久后唐玄宗也抑郁而终。“此日六军同驻马”是原因,“自埋红粉自成灰”是结果。

二、相互参照,探究写作手法

要知道每一首的写作技巧,必须探究写作手法,探究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目的是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实践。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哪些?针对写作手法,探究所阅读的诗歌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诗歌写作上表现手法很多,教师多强调,慢慢学生就记住了。如比兴手法、排比手法、夸张手法、衬托手法、点染手法、白描手法、对比手法等。例如,“空闻虎旅传宵柝”是实写,“无复鸡人报晓筹”是虚写。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一实一虚”对比鲜明,暗含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这种状况是谁造成的呢,发人深思。

其次,参照阅读,探究诗歌的写作手法,重在探究彼此之间所用的修辞手法及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两句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委婉地讽刺了皇帝。“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也是设问,同时更用了反衬和对比手法,对唐玄宗的讽刺意味更浓。

再其次,参照两首诗歌的写作内容,从表达方式入手鉴赏这两首诗。“冀马燕犀动地来”是叙事,写安禄山从燕赵大地起兵,很快攻破洛阳,攻陷长安;“自埋红粉自成灰”仍是叙事,写玄宗偕贵妃出逃,途中发生兵变,国忠死,贵妃自缢,安史之乱平定后,唐玄宗抑郁而终的整个过程。“君王若道能倾国”是从假设的角度出发,宕开一笔,不再论述贵妃之死;“玉辇何由过马嵬”是假设的结果,说明过错不在杨贵妃,罪在唐玄宗。这两句是在前面叙事的基础上发表的议论。可见,《马嵬》(其一)表达方式:叙议结合,先叙事,再议论。叙事是为了议论,有根有据。叙议结合是咏史诗的重要特征。《马嵬》(其二)首句“海外徒闻更九州”为叙事,从传说写起;“他生未卜此生休”在叙事后抒情,也是对虚伪爱情悲剧的控诉。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空闻”和“无复”叙事中隐含着抒情,悲哀之情无法言表;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也是叙事,上联叙事眼前事,下联写明皇与贵妃的誓言,最终落空。爱情盟誓和现实对比如此强烈,虽为叙事,实为抒情,讽刺之味不言自明。读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天上的街市》,郭沫若是怎么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这句诗的理解;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在前面叙事和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谴责李隆基不能践行诺言,无法保护杨贵妃。他们的爱情,还不如民间夫妇那样可以长相厮守。可见,《马嵬》(其二)主要是叙事中暗含着抒情,在充分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从两首咏史诗的分析中得知,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是类似的,都是先叙事,后议论。

最后,参照两首诗的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层次入手,鉴赏这两首诗。比照两首诗歌的结构层次安排,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进而有助于学生写作。诗歌的结构层次,主要指诗歌的起承转合。写诗和鉴赏诗歌都绕不开层次安排。起承转合要富有变化,写作角度绝不雷同。例如,上联写天上的飞机,下联写地下的车马;上联写美丽的落日,下联写哗哗的溪水;上联写实景,下联写虚景等。例如,上联写“传宵柝”写声音,为听觉;下联写“鸡人报晓”也是写声音,为听觉,这种声音只是回忆,为虚景。这儿两次都是写听觉,但作者写出了变化。另外,诗歌的结构层次安排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如叙述、议论、重章叠句等),使每联的表达都具有特色,显得层次分明。如先写景后抒情;当然两首《马嵬》诗都是咏史诗,都是先叙事后议论。即使只用一种表达方式,也要注意技巧,选用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马嵬》这两首诗歌,主要是反复叙事。其一,是在李隆基赐死杨贵妃这一事件基础上议论;其二是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传说进行批判,讽刺味道更浓。

三、相互参照,探究写作主旨

首先,相互参照,探究写作背景,深化对内容的理解,进而揭示主旨。《马嵬》诗(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冀和燕代指燕赵大地,马指战马,犀指铠甲。这一句诗交代了写作马嵬事变的起因,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 年,安禄山起兵于范阳,发动安史之乱。“动地来”也可以看出安史之乱是惊天动地的,对唐王朝打击非常沉重。《马嵬》诗(其一)第二句:“自埋红粉自成灰”,这里的红粉指杨贵妃,“自”这里指唐玄宗李隆基。这一句话大致指安史之乱后,玄宗偕贵妃出逃,马嵬坡兵变,贵妃自缢,不久后李隆基也抑郁而终。《马嵬》(其二),作者对李杨爱情传说进行批判,对盛唐时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动荡、人民流离失所的行为非常痛心,对造成这种过错的人进行批判,作者的矛头直指唐明皇。李商隐(约813 年—约858 年)大致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是牛李党争,作者两头受气,仕途坎坷,抑郁而终。但作者怀有救世济困的志向,因此对历史抱有更多的批判。同时,作者生活在唐朝,对唐朝皇帝进行批判,更需要勇气,可见他的情绪变化,他急切地需要改变当时处于颓势的国家命运。

其次,相互参照,补充了内容,深化读者对所学诗歌的理解,继而对写作背景有更深的了解,易于揭示主旨。例如,《马嵬》(其一)“冀马燕犀动地来”写安史之乱;“自埋红粉自成灰”写马嵬兵变,唐玄宗赐死杨贵妃,不久自己也抑郁而死。第一首诗交代的事件,正好是第二首诗歌写李杨爱情传说的批判基础。

最后,相互参照,抓住每首诗歌中“起承转合”中的“合”,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进而揭示主旨。《马嵬》(其一)中的“合”为:玉辇何由过马嵬。作者批判的矛头指向李隆基,而杨贵妃只是替罪羊。《马嵬》(其二)的“合”为: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意思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爱情还不如普通人家的爱情,批判的矛头也是直指唐玄宗。

猜你喜欢
李隆基杨贵妃唐玄宗
唐玄宗戒酒
李亨啖饼惜福
唐玄宗 音乐终极爱好者
论电影《妖猫传》的传统文化意蕴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美人爱欲与封建枷锁
杨贵妃死亡之谜
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出处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杨贵妃生死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