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金课”建设维度与路径探析

2022-03-03 00:32程文宣黄海鹏孙淑彩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金课第二课堂

程文宣 黄海鹏 孙淑彩

摘要:第二课堂是深化学生第一课堂习得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金课”指一流课程,以第一课堂“金课”标准打造第二课堂“金课”,对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破解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衔接困境、增强学生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应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确立第二课堂“金课”的主体地位;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第二课堂“金课”的育人合力;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开设“金课”;利用大数据赋能第二课堂“金课”。

关键词:第二课堂;“金课”;建设维度;路径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网红群体形成机理及价值导向研究”(2021S4);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GH20163);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项目“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研究”(2020jqy-004)。

作者简介:程文宣,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宣传部部长,讲师;黄海鹏,长春中医药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孙淑彩,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吉林长春13011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2-0149-0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做好人才培养这一工作,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需将“专业”教育深耕细挖至“课堂”。相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指教学计划外的、结合国家和地方及高校自身的办学需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全面能力为宗旨的形式灵活、内容多样、覆盖全面的各类校内外活动[1]。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形式,第二课堂具有更全面、更灵活、更契合学生个体需求的优势,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金课”一般指一流课程,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核心要义是给大学生合理有效“增负”,从课程难度、深度和课程选择的灵活性上,提升大学生学业挑战度,充分挤掉课程“水分”和“水分”课程。“金课”建设贯穿教学和学习行为的始末,对施教者和学习者双方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金课”思路优化第二课堂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直击当前第二课堂存在的教授与接受的失衡、理解与消化的失衡、获得与内化的失衡、内容与时代的失衡等突出问题。

一、打造第二课堂“金课”的意义

(一)第二課堂“金课”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

传统观点往往将本科教育局限于专业学习,认为只要满足了社会分工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完成了专业知识学习就等同于完成了本科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聚焦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课堂“金课”建设,在培养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对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内容方面深度融合第一课堂,强调专业性、内涵性、实践性;在教育手段方面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推动第二课堂的全方位转型、升级与发展,进而推动素质教育质量整体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是破解第一、第二课堂教学衔接困境的重要举措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具有天然的共生属性,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者在管理主体、组织过程、资源利用等方面缺乏协同机制,如机制整合、信息互通、人员配备上协调性不足;教学内容、平台建设上相关性不足;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上共享不足。第二课堂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发展滞后、偏离正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趣味性、轻理论性;重形式化、轻内涵化;重娱乐性、轻引领性。同时,在课程体系、结果评价、效果呈现、师资培养、资源配给等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基本上处于孤立运行的状态,在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低效能运转。而第二课堂“金课”充分挖掘课程育人功效,创新课程设计,与第一课堂高效联动,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在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能力创新等方面真正服务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诉求,为有高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第二课堂注入活力,真正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保障

获得感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动力源。第一课堂侧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课堂侧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按照“金课”标准打造的第二课堂,深度延伸专业学习,拓宽对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的探索,以更为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第二课堂“金课”的建设维度

第二课堂“金课”应以加强对学生的引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热情为价值遵循。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从以下维度重构第二课堂,体现其鲜明的功能导向。

(一)完善第二课堂“金课”课程体系

打造第二课堂“金课”的基础要从课程维度完善体系建设,第二课堂重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应厘清课程逻辑,提炼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明晰教学方向,增强教学信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作为第二课堂“金课”建设的中心环节,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色、社会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具体应做到“三合”,即“金课”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融合、“金课”与专业教育相契合、“金课”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相结合。

(二)转变第二课堂“金课”教学模式

“金课”要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的“金课”是由学生真实学、深入学、完整学实现的[2],通过启发学生自主学、深度学、创新学,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缺位,实现从教师的“讲”到学生的“做”的转变。从组织空间上,第二课堂分为校内课堂和社会课堂。因此,打造第二课堂“金课”就要从两类课堂入手,让学生自主参与不同类别的课程,获得德、智、体、美、劳不同方面的锻炼,同时可以启发学生深度思考,重构知识体系。

(三)重构第二课堂“金课”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对于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较强影响力。不同于第一课堂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量化标准,第二课堂的评价机制目前尚不完善。因第二课堂“金课”的实施方法和过程具有差异性,其评价内容应该覆盖所有核心素养要求,即创新素养、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社会交往、科学精神等[3]。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的能力提升与思想品格养成。因此,应从评价维度细化评价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以实现课程评价对课程建设的反馈功能。

(四)重视第二课堂“金课”的数据信息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赋能教学活动,推动传统教育评价机制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评价方向迈进[4]。在建设第二课堂“金课”时,高校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从课程项目体系、课程供给主体、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联等层面开展分析,评估学生的共性与差异性,准确把握学情,在客观了解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充实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设置、育人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客观反馈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情况。

三、第二课堂“金课”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围绕课程建设,确立第二课堂“金课”的主体地位

1.强化第二课堂“金课”的价值归旨。首先,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5]。从根本上打破第一、第二课堂壁垒,融合创新,形成合力,为第二课堂发展提供机制体制保障。其次,完成第二课堂从“活动”定位到“课程”定位的转化,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思想引领和实践养成中,凸显第二课堂“金课”的价值取向和课程地位。

2.把握第二课堂“金课”的育人实效。相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在时间、空间、形式、手段、范围等维度较为灵活,在打造“金课”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把握并夯实第二课堂“金课”育人实效,首先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增强第二课堂“金课”的思想内涵和政治高度;有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弥补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按需供给个性化课程以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其次,倡导高效输出。高校应立足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系统设计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课程内容、评价机制,不断优化制度理念,构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体系。实现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满足大学生成长的多元化需求[6]。

3.转变第二课堂“金课”教与学的角色定位。“金课”建设对第二课堂提出了高质量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课堂主体地位于学生,变“教导”为“引导”,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使问题先行进入学生的头脑,带着问题开始学习[7]。作为学习主体,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态度和思维定式。不能是被动参与第二课堂,接受教师单向的内容输入,而要积极主动地加入第二课堂实践学习中,在实践中学习,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

4.激发第二课堂“金课”建设动力。第二课堂“金课”尚属新生事物,学校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激发第二课堂“金课”建设动力。首先,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成果,要通过集中培训或经验分享,对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其次,打造第二课堂“金课”教师队伍。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普遍由高校共青团、学生工作者完成,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高校应统筹调配,形成专兼职并行、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增强第二课堂“金课”的师资力量。再次,应提供激励性支持。学校应建立相应机制,从职称评定、物质奖励、科研项目、福利待遇等方面对积极参与“金课”建设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以带动更多的教师有意愿、有兴趣、有热情、有动力投身“金课”建设。

(二)整合资源,形成第二课堂“金课”的育人合力

1.高校应充分利用资源,搭建多元化的第二课堂“金课”建设平台。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相融合,培养有理想、高品德、强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利用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等团组织平台,以互动式、多样化的形式和手段,幫助学生学懂弄通悟透新思想,在追求小我的同时成就大我。在专业教育方面,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下,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利用创新创业大赛,引领学生感知时代发展潮流和行业发展趋势,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在全面发展方面,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三走”活动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美育人、以体育人、以劳育人。

2.整合第二课堂“金课”资源。在深入挖掘校内资源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发社会资源,将第二课堂根植于大地,为“金课”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形成育人合力。第二课堂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品德、能力的内化,主要集中在思想育人、素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个方面。广阔的社会环境为第二课堂“金课”开发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在思想育人方面,红色教育基地是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真实而生动的教材;在素质和实践育人方面,相关行业的产业资源和从业者为学生锻炼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的统一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经验指导;在文化育人方面,以品牌活动为平台,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围绕课程评价,制定第二课堂“金课”的评价标准

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成效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上,还需要追踪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上。高校应以“第二课程成绩单制度”为载体,在开展课业评价之前,首先设计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遵循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打破陈旧观念和僵化的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以灵活、适宜的综合性评价机制为杠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和支持。同时,学校应及时收集、整理第二课堂“金课”生成的数据,通过课程供给、学生成绩、学生第二课堂“金课”的参与度等数据,客观了解第二课堂建设的真实情况和动态走向,从技术层面为第二课堂“金课”建设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陈玲,陶好飞,谢明昊.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课堂学习联动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2]余文森,殷世东.以“三学”为导向,推进大学“金课”建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2)

[3]欧运波.突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评价变革[J].教学与管理,2021(9)

[4]黄涛,赵媛,耿晶.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学习评价机制与方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1).

[5]陈太忠,皮武.课程决策:大学“金课”建设的关键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4).

[6]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

[7]薄蓉蓉,冷明祥.高校“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8).

责任编辑:赵春燕

猜你喜欢
金课第二课堂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第二课堂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实践观对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