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托举“五育”“耕读”助力成长

2022-03-03 18:29田媛媛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五育综合评价

摘   要:学校因地制宜设置了以种植为发展特色,辅以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的劳动教育课程。从“课程”到“育人”,注重实践树德;从“单一”到“融合”,打破课堂边界;从“节气”到“文化”,担当传承重任等几个方面进行劳动教育。探索出了一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润美”的生活化家、校、社会三方合力的融合劳动教育新途径

关键词: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研学活动;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34-0057-03

劳动教育区别于劳动,也区别于劳动技术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场景程序技术、科学享受劳动成果的教育,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我校毗邻广袤原野,环绕绿色乡村,学校所处地区虽已并入市区,但村民仍有大片的耕地,祖辈至今延续着千年的农耕文化。所以,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和环境条件来厚植“耕读”文化,开展劳动教育。

一、构建劳动长机制,探索“耕读”新特色

在校长的带领下,我校根据学校实际,统筹规划,把劳动教育纳入我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耕读”文化。

耕读传家,诗书济世,我校积极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把劳动实践与课程学习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懂得了劳动最光榮、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争做勤劳踏实的“小耕娃”,努力成为建设美丽家乡的全面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重实践,校本研究促整合

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劳动教育可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我校积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

(一)课程赋能:从“课程”到“育人”,注重实践树德

学校占地面积19360平方米,基于地广优势条件,我校确定了以种植为发展特色,辅以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的“1+N”模式劳动教育。1~6年级每周安排一节劳动教育课,实践场地为校内672平方米的“躬耕园”及1580平方米的综合种植园。

躬耕园内的菜地分片到各班管理,菜地的农作物种类繁多,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各项田间劳作。“以劳树德”小耕娃们在这片希望的田地上识五谷、知节气、勤四体,感受着收获的喜悦,团结协作、不畏苦难,体验着劳动的光荣,既强身健体、增长见识,又锻炼意志品质。

(二)学科赋能:从“单一”到“融合”,打破课堂边界

劳动教育具有高渗透性,因此可以与其他学科,以及各种教育活动进行整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校组织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以劳增智”,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如:语文写作课上,鼓励学生近距离观察生活中的劳动,亲自体验劳动,从而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数学课,通过劳动教育、劳动时间、农业投入等辅助数学教学,把抽象复杂的逻辑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三)校本赋能:从“节气”到“文化”,担当传承重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与劳动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基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所创设的校本课程,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掌握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相关性,有理有据的开展农间劳作,更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

三、专兼结合广覆盖,全员参与共成长

我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田媛媛校长任组长,孙会英主任和张艳玲主任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安排肯动脑动手、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劳动教师,保证课时与质量。

学校还提出了教师“一人一特长”的培养计划,要求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一项劳动教育实践特长项目,通过自学、求教、结对等形式,把这一特长学专学精、善思巧用。学校统计教师的特长,再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在全校推广。

四、劳动基地勤躬耕,耕读文化显特色

走进躬耕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一个大大的“耕”字,字的两旁是两列醒目的诗句“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校园“耕读”文化一览无遗。躬耕园用朴素的篱笆和彩色的轮胎划分成片,种植着品种繁多的农作物,一年四季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学生们在这一方土地上春种、夏耘、秋收、冬储,在开垦、播种、施肥、剪枝、掐叶、采摘中收获成长。耕读与成长相伴,劳动与做人相辅,人人争做知行统一的“小耕娃”!

五、寓教于乐形式多,内外并举阵地广

多姿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方式,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展。

(一)校内实践丰富多彩

我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特色活动,定期举行的劳动技能大赛,“以劳健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了整理书包、叠被子、包饺子、缝扣子、摘玉米、割麦子等比赛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雷锋日学雷锋做公益、在端午节制作五彩粽子、在中秋节制作月饼等,让学生们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锻炼了劳动技能。

个性文化节,“以劳润美”,为平静的校园增添新意。美食节,学生们把水果和蔬菜入盘,创新思维,大胆构思,一个个富有生命力和内涵的作品应运而生;跳蚤市场,学生们亲自摆摊售书,真切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楼廊文化劳动绘画创作,将劳动的快乐与收获传递。

(二)家庭劳动多样助力

除了组织校内劳动实践活动,我校还通过布置家庭劳动作业,以家庭为基础,持续性开展生活劳动教育。每到周六日,总能在学生各家的农田里看到一个个忙碌的小耕娃们,虽然他们“未解供耕织”,但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举手投足都在模仿家长的动作。以列清单、做任务式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锻炼,擦桌子、扫地、洗衣服、做饭等。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三)社区研学收获成长

我校积极开发社会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开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借助社区和相关社会场所,多样化开展职业劳动教育,实现家、校、社会三方结合,让劳动教育深入学生生活,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开发适合学生劳动体验的活动项目,外出研学,窦王岭、龙山蜡像馆、君乐宝……研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学生在体验中磨砺成长。

职业体验,是拓展课堂所学、体验不同職业艰辛的良好途径。杜北派出所、杜北街道办事处、永兴果脯厂等,让学生深切明白“劳动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内容上扩容,围绕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打造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在校内,志愿者们服务校园、服务他人,乐在其中;在校外,同学们走进社区、走进敬老院……“以劳树德”学生在劳动中收获成长。

六、多元体系正引导,综合评价重发展

我校建立了科学合理、全面多元、动态生成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兴趣,通过学校、家长和学生形成一个“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形式,评价有重点、讲过程、看落实、重提升,较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其中,“学生自评”采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估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伙伴互评”则发挥了同伴互助互补的作用,促进共同成长;“教师点评”来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活动;“家长参评”则充分发挥了家校共育的作用。我校还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到教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教师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活动有安排、课程有教案,激发全体教师提升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劳动教育能力。

七、传承创新两不误,劳动教育显成效

我校通过设计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依托家庭、延展社会的生活化情景劳动,激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情怀和劳动技能。一边传承学校周边“农耕”文化传统,让躬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身边,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边创新校园文化,探索“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校园文化特色,真正让学生躬耕于田间,放飞于身心;躬耕于课堂,徜徉于书海;躬耕于活动,提升于技能;躬耕于细节,规范于行动,探索出了一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润美”的生活化家、校、社会三方合力的融合劳动教育新途径,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躬耕园”基地的郁郁葱葱,校园展板的活动呈现,多样社团的作品集锦,媒体报道的推广宣传……这些荣誉既是我们扎实苦干的印证,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学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会继续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美化校园劳动场所,积极开展多彩劳动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劳动中迸发创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五育综合评价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1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综合评价应用探究
基于熵权TOPSIS法对海口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