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有瑕

2022-03-04 13:16贾懿
西部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误译林语堂

摘要:作为一位翻译大家,林语堂先生译文精当,学界已成共识。林先生在传播中华文化,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精神素养和审美旨趣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其部分译文在文化概念、文意理解和风土器物等方面确存有误译。通过对这些误译进行分类规析,认为林译价值应当重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当代译者除应有较高的文化站位并主动提升素养之外,还应学习林语堂先生“以我为主”和“中西融通”的文化姿态。

关键词:林语堂;古文英译;误译;译者素养

中图分类号:H315;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4-0009-04

引言

有的人曾说,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只有孔子和林语堂①两个文人。此言足可以看出林语堂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诚然,林语堂先生所著的《吾国与吾民》《苏东坡传》等著作曾在西方世界产生过空前的影响力,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曾有一位著名书评家在《纽约时报》上说,“读完这本书(指《生活的艺术》)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1]37《生活的艺术》谈的是觉醒、关于人类的观念、我们的动物性遗产、论近人情、谁最会享受人生(发现自己:庄子;情智勇:孟子;玩世、愚钝、潜隐:老子;“中庸哲学”:子思;爱好人生者:陶渊明)……[1]56林语堂先生把许多历史悠久的哲学思想捋清,又根据个人独特创见,用机智、明快、流利动人的文笔写出一部部有血有肉有思想的著作。林语堂钟情翻译,他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并且在其译著中也一以贯之。笔者自觉翻译功力不及林语堂先生之万一,故而怀着恭敬之心情,斗胆指出了一些林语堂先生译文中的错漏之处,并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感。

一、林氏之误译

林语堂先生译著颇丰,曾翻译清朝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精选中国古代优秀小品文编纂成册,即《古文小品译英》;收录并翻译了陶渊明、苏东坡、司马迁、班固等名家的小品文。其译文在学界已成经典佳作,这点毋须多言,但在文化概念、文意理解和风土器物等方面存在误译,可谓白璧有瑕,下文将分类归纳:

(一)文化概念

例1: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2]1192。

Briefly,Shansi produces timber,grains,linen,ox hair,and jade.Shantung produces fish,salt,lacquer,silks,and musical instruments[3]181.

山东和山西并非指今日之山西省和山东省,况且西汉时期天下分十三州,也没有山西和山东作为州一级行政单位之概念。实际上,这里的山是指太行山。林语堂先生的译文简单地按照威妥玛拼音音译,笔者愚见:不妥。

例2:“上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4]。

“Later,he made her elder brother,Li Kuangli,a general and Duke of Haishi,and made Li Yennien Vice-Commander of the Guards”[3]99.

协律都尉为汉武帝时临时官名。根据《史记·佞幸列传》记载,“延年佩二千石印,号协声律”。李延年因其妹得受武帝恩宠,被封为“协律都尉”。都尉这一官职大多确为武官官职,但也有与军事无关的。比如,掌皇帝所乘车辆的为“奉车都尉”;掌副车之马者称“驸马都尉”;掌乐府的“协律都尉”。笔者揣测,林语堂先生大抵把“协”字理解成了“从旁协助”之意了。

例3:静室焚香,是闲时的一种雅趣[5]109。

To burn incense in a quiet room is one of the cultivated pleasures of a leisurely life[5]108.

此处之“incense”通常指祭祀等宗教活动用的线香。而中国古代焚香所使用的“香”,通常是经过合香制成的各式香丸或香球,而非今日之线香。

例4:“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3]583。

“There was an old man at frontier fort in the north who understand Taoism”[3]348.

“術”字意思应为术数、方术,其基础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等,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算命子平术”之意近似。林语堂先生这里译为“Taoism”,笔者认为有失妥当。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中有“道”与“器”的对立。孔子有云,“善易者不卜”“君子不器”。又如,《易经·系辞》言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庄子和列子等可以成为“道”,然用“Taoism”形容这位“塞上之人”似乎有些过蒙拔擢了,且与原文意不符。

例5:“离余家中里许,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5]59。

“About half a Li from my home,there was a temple to the God of the Tunging Lake,popularly known as the Narcissus Temple,situated in the Chuku Alley”[5]58.

作者沈复居于江南地区,应为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此湖实际指太湖而不是洞庭湖(洞庭湖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并且“水仙庙”中的水仙并非是指水仙花,而是指“水中仙”柳毅,系苏州地区传说中的地方神。

(二)文意理解

例6: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6]214。

But Yen Huei was always poor,eating his coarse meals without complaint,and he died young[3]185.

原文意为孔子弟子颜回经常陷于穷困,就连糟糠之食也吃不饱,终于早早亡故。林语堂先生将“厌”理解成了厌弃、抱怨之意,实际上此处“厌”是通假字,通“餍”,指吃饱、满足之意。笔者愚见,此句可译为“But Yen Huei was always poor,short of even coarse meals…”

例7: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2]1192。

The farmers produce them,the wholesalers bring them from the country,the artisans work on them,and the merchants trade on them[3]181.

此句中司马迁论述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的重要性。其中,虞人古意指掌管山川临泽的官员。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一直是主流。西汉时期,国家实行盐铁专卖,在这基础上还实行一些比如“均输”“平准”②的制度,其目的在于打击商人,如把农产品收归各地官府,由官府作为中间商进行贩卖,扮演“wholesaler”的角色。细细思之,笔者揣测林语堂先生可能为照顾外国读者以及译文本身流畅性,先是农民种地,之后批发商将农产品收购贩卖,然后经过工人加工,最终成为商品似乎合乎情理,然却忽视了中国历史、国情以及文化本身的特殊性,也违背了忠实于原文的原则。

例8: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5]57。

There along the hedgerow,we asked the gardener to plant chrysanthemums[5]56.

“邻老”对邻居老年人的敬称。此处译为gardener(园丁)。笔者愚见,似乎有悖于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不妥。

例9: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6]633。

At the month of Kuli stands the Stone Bell Mountains[3]146.

彭蠡是鄱阳湖的古称。此处译为“Kuli”,有误。

例10: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7]。

“The Yu:eh State was in trouble,and the Prince of Wu sent a general to fight a naval battle with Yu:eh at the beginning of Winter”[3]387.

此句意为,一次越国发难侵略吴国,吴王便派他(此处指拥有“不龟手”药方的人)率领军队,冬天和越人水战。此处“难”指发难之意,而非灾难、困难之意,且“将”这里为动词,有带兵、将兵之意,而非派遣将军。

(三)风土器物

例11:……余患其扰,先一日约鸿干赴寒山登高,借访他日结庐之地[5]219。

“Knowing of this beforehand,and disliking the noise and confusion,I had arranged with Hungkan to go to the Hanshan Temple that day and climb high mountains,incidentally looking for a place for retirement”[5]218.

寒山位于苏州市西郊,天平山和支硎山之间。而寒山寺位于蘇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相传是由名僧寒山、希迁所建。由此可见,寒山寺得名于人,而非地。再者,结庐意为建造房舍,考虑到作者沈复淡然的性格,“借访他日结庐之地”目的在于像东晋名士陶渊明一样寻找一处地方隐居,以遣身心。林语堂先生这里选用“retirement”似有想当然之嫌。笔者愚见,可译为“looking for a secluded place to house my spirit”。

例12:芸为整理小酒榼[5]219。

“Yun had prepared a small picnic case of wine and eatables for us”[5]218.

《浮生六记》中说,沈复曾与好友一起相约在重阳节登高,芸为众人准备喝酒器具。“榼”为“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酒榼”则为盛酒器具。而非林语堂认为的容纳菜肴用的“食盒”(picnic case)。“食盒”一般为吃饭器具,与把酒言欢的“酒榼”则完全不同。

二、林译之文化站位、重估与思考

林语堂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在其早年生活经历及个人求学经历中均印刻着深深的西方文化之烙印。在西方人眼中,林语堂是个幽默饱学的东方智者,而在东方人眼中,林语堂则是个精通英文、浸润西学多年的教授。正是由于林语堂先生在文化上的特殊站位,才使得他可以“脚踏东西文化”。

傅雷曾言,“选择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则与我相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8]。就作品而言,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与其也似相见如故,言谈均体现出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尤其是道家的文化精神与处世之道。例如,其翻译的《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生活优渥,且本人工于书画,寄情于山水,不料人到中年痛失爱妻芸娘,虽晚年穷困潦倒,仍不改对自然山水的追求与喜爱,这与林语堂先生所鼓励提倡的“性灵说”不可不谓“天作之合”。又如,《苏东坡传》中,苏轼作为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儒释道皆备的大才子,在林语堂先生笔下,悄然露出了“本性”。苏东坡性情真挚,率性而为,亲近自然,享受生命,是一个十足的乐天派,并且面对命运加之于己的不公一笑置之,“竹枝芒鞋轻胜马”,体现出一种大气的不羁和洒脱。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四时轮回,守一执中,这样宁静恬淡的中华文化才是林语堂先生心心向往的。因此,在林语堂看来,惯常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观点是不全面的,道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潜流,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点在塑造中国人的性格方面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文化应该得到重估。

杨柳、张柏然认为:“林语堂的翻译,具有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特征”[9],乐黛云先生曾感慨一百年来没有出现过第二个林语堂,著名作家张晓风也盛赞林氏为“学贯中西,百年一人”。诚然,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之优美精当已成共识,甚至让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相形见惭。林语堂的使命是“在西方语境下张扬中国本土文化精神”[10],这也于世界文化之间交流互渐大有裨益。林语堂先生向西方世界弘扬中国文化,弥补了西方世界因工业化后形成的享乐主义而导致其精神文明的缺失,这也是林氏作品得以风靡西方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也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家。比如,鲁迅对中华文明以深刻批驳为主,借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辜鸿铭则坚信“欧洲人民会从中国——中华文明中寻找到新的道德力量”。而林语堂先生是心跨东西,主张东西交流互渐,这当然与对中华文明总体持否定态度的胡适大相径庭。

林语堂先生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平和县,6岁就入教会小学,之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然后远渡重洋赴哈佛大学留学。如此的教育经历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林语堂先生“中学”学习时间短,与其精深地道的英文相较不成正比。郭沫若认为林语堂“既无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雅,东方既未通,西方也不懂,只靠懂得一点洋泾浜的外国文,捡拾一些皮毛来,在这里东骗骗、西骗骗。”[11]。

郭沫若评语固然刻薄不公,但这也使我们需认真思考译者素养的问题。诚然,因为每个人的天赋志趣不同,有人擅长译英,有人擅长译中,故而我们可以说译者的中西学平衡其实更像是一种理想状态,也许我们只能无限趋之,但每一个译者均应有一颗“止于至善”的拳拳之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桥梁,更是沟通不同文化的媒介。我们应对“盲目排外”和“崇洋媚外”均说不,不仅应打好“中学”的底子,也应该从世界各国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译者较之于前辈们有着更多的选择,也有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辅助翻译,我们不妨科学地利用以提升我们的译文水平与质量。

结语

林语堂先生用“达、畅、韵、美”的语言弘扬中国文化中的“清、美、雅、容”,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旨趣,单就这一点,便配得上任何的褒扬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译文在文化概念、文意理解和风土器物等方面也存有瑕疵,这也给我们当代翻译工作者提出警醒与要求,但其学贯中西的深厚文化积淀使其文章“大美”,已成共识。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习林语堂先生“以我为主”和“中西融通”的文化姿态。

注释:

①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名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平生两度出国,有中英文著作四十多種,小说《京华烟云》、文学传记《苏东坡传》、文化史著作《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等堪称名著。林语堂平生最得意的对子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②“均输”“平准”: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市场物价,取得财政收入而采取的货物运销政策。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试办均输,在大司农下设置均输官和平准官,“开委府(商品仓库)于京师,以笼货物,贱即买,贵则卖,是以县官不失实,商贾无所贸利,故曰平准”。

参考文献:

[1]林太乙.林语堂传[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2]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林语堂.古文小品译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20:868.

[5]林语堂.浮生六记[M].北京: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

[6]罗经国.古文观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7.

[8]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9]杨柳,张柏然.现代性视域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10]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1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86.

作者简介:贾懿(1990—),男,汉族,山西太原人,单位为太原工业学院,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误译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浅谈《酒国》俄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
试析《易经》英译本中专有名词的误译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的某公司《代理协议》误译分析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