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研究

2022-03-04 21:53窦红平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7415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一生活化

窦红平(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阳中学 741500)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概述

1925 年,陶行知在南开大学讲演时首次提出教学做合一”,他针对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脱离生活实际、固守教材知识、学做严重分离等问题,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做”是教与学的根本,学生要在做上学,教师要在做上教。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重要构成。从内容来看,它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主张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陶行知看来,知识源于生活,理论源于实践,“学”源于做”,脱离生活实践的“教”与“学”犹如无源之水,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

二、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现状及原因

1.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从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课堂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明显不足。

2.生活动态变化体现不足

当前的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知识的呈现方式具有静态化、单一化、机械化的特征,缺乏对生活元素的融入及生活化情境的设计。统编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小实验多是源于生活,对学生学科探究素养的发展及融会贯通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不少教师没有发挥出这些实验的真正价值。

3.教学做缺乏整合与统一

从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来看,为了应试而教学的功利性课堂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课堂教学脱离生活,甚至“不接地气”。缺乏整合的“教、学、做”使知识零碎而散乱,加大学生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难度。由于初中物理课堂无法跳出教材的藩篱,教学内容拘泥于应试,教师对生活情景及实际问题的呈现较为粗放,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架构的构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充分激发,他们对“学”与“做”的认知也就较为浅显。

三、生活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1.立足生活,有效引导探究

要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立足生活来完成“学”与“做”的整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将生活元素融入物理课堂,使课堂回归生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当前的物理教学来看,教师过度关注课堂的“有效性”,以中高考命题趋向为指挥棒,反而导致课堂活力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呈现出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部分教师甚至会割裂生活、课堂与学生的联系,存在“以考定教”的问题:考试所占分值较大的知识点重点讲,考试所占分值较少的内容简单讲或一带而过,不考的内容一概不讲,这就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生活化、趣味性、探究型的物理小实验被严重压缩,自主探究活动无法完全展开。由此看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有效引导时,要尽可能地跳出应试思维的局限,以广阔的学科视野来思考教学,以生活教育理论来优化课堂,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自主探究,使其获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实验操作与科学探究的信心。比如,在“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呈现生活化的问题:用手电筒同时斜射在一面镜子和一张灰色纸上,观察发现哪个亮;一朵花放在夹角为60°两面镜子中间,从镜子里可以看到多少朵花?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蕴含着物理知识,学生将其与“光的折射”内容联系起来。如果教师立足生活来提问,以问题为契机有效引导,将会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学习支架,使其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趣味。

2.教学融合,突出素养导向

“教学做合一”构成活的方法,它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源于鲜活实践的课堂,便是教学做合一,即“构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要义”,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反过来,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是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随着“核心素养”概念及体系的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日益向学生主体倾斜,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益,将是教育提质与课堂优化的必然方向。因此,“教学做合一”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要积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从实际学情出发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教与学的融合可以使教师精准把握课堂动态,达到“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目的,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保证。

比如,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田径场上奔跑的运动员,天空中自由飘落的雪花,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这些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能否给出几种方法来测量这些物体的速度并精准说明物体的速度变化?这样,教师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学”物理知识,根据学情的反馈来确定“教”的内容与方法。当学生掌握了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步骤之后,教师再次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校召开运动会,某班要选出四个学生参加4×100m 男子接力赛,现在有五名候选人,对于哪四人即将入围,大家观点截然不同。现在班主任在班内征集意见,你能否提出简单而好用的方法来给这五名候选人正确排名,以选出合适的参赛者。”教师从熟悉的实例入手,由生活问题引出物理实验,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从中体会科学探究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问题驱动,呈现有效知识

问题驱动构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课堂合理的问题使课堂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将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问题,能够精准导航课堂,丰富知识呈现形式,有效体现教学重难点,并对所学内容形成及时反馈与有效检测。从某种程度而言,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以问题为驱动,或集中呈现有效知识,或分块运用有效知识。即学生“已知”或“学而不会”的内容不讲,只讲那些学生能学会但又尚未学会的知识点,这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体现了有效教学的总体要求。比如,在“运动的快慢”教学中,教师从“龟兔赛跑”故事入手,提出问题:判断乌龟速度比兔子慢的物理学依据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据此提出问题:物体的快慢该如何描述?学生根据问题,对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

4.激活学生,构建开放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激活学生,使学生敢于、乐于、主动参与探究,是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做合一”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重在创设情境以激活学生,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充分激活学生的感知觉,构建开放式、动态化、立体化的有效课堂。这样的物理课堂必然是根植于生活的真实课堂,也是体现学生的实际经验的学习空间,能够推动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体验求知的乐趣,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比如,在“杠杆”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较为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设疑导入:手无缚鸡之力的林黛玉能诗善赋,如果给她一根足够长的木棍,她能将一块大石头撬起来吗?那么,这根木棍在撬动大石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这样,教师以疑激趣,以趣导学,让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走进课堂。在讲解“杠杆”概念时,教师可以多媒体播放图片,让学生观察孙悟空的“金箍棒”,动画演示金箍棒变长或转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杠杆即为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当学生理解杠杆概念及原理后,教师继续引入生活化问题设疑:“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使用杠杆的例子?”学生联系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剥核桃的夹子、喝汽水时用的开瓶器、船桨、钓鱼竿。观察这些生活中的杠杆,看看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杠杆是如何受力,又是如何转动的?当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物理,将生活化的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时,其思维更具有发散性、创造性、跳跃性特征,也就容易激发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那么课堂气氛也就更为积极活跃。当然,情境是激活学生的有效手段,也是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真实性的问题驱动,它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视角下的有效课堂的建构。在学生理解杠杆概念、要素及原理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看似刁钻古怪实则颇具“含金量”的实际问题:“某班同学外出郊游,半途口渴了,只有瓶装汽水和一张白纸。怎样利用手头的工具打开瓶盖?”这样以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根据固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白纸很薄,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开瓶盖。对此,教师可以现场展示:对折多次的白纸变硬可以成为杠杆。这一生活化的探究小实验不仅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结语

“教学做合一”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应立足于“做”这一根本点,从生活出发开展“学”与“教”活动。因为有“做”,学生的“学”才有所依据与检验,有所应用与拓展。因为有基于“做”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才具有目标与路径,这样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得以充分保证。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合一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人剑合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