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民办高职动力结构研究

2022-03-08 09:56屠娟扶齐曾志怡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服务能力

屠娟 扶齐 曾志怡

摘要:民办高职应对技能型社会建设,应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新学情的新动力源,遵循动力进步逻辑,将产业技能形成理论平移至民办职业院校,开展“技能社会公民养成”“认知协调”“项目牵引”“数字技能”四个维度的技能形成实践探索。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民办高职;发展动力;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39-06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在2025年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在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职,在适应经济建设需求、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也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宏观层面的变革能促进微观层面的创新,进而帶动中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职业教育扩招及职教五年制教育规模扩大,民办高职生源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新学情带来新问题,各项改革摆在学校和职教工作者面前。在诸多改革命题中,最重要的,也是能够从全局到局部都能产生影响的就是: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到民办高职新的驱动力,以解决民办高职增强服务能力、提升适应性的问题;根据新学情变化,提出有效提升培养质量的策略;面对区域产业变革的新需求,探寻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一、民办高职发展动力分析

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应该遵循两条规律:一条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另一条是教育内部诸因素关系的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外部的关系规律指与经济社会建设相应,内部关系规律指内部各要素的梳理与处理[1]。而民办高职正确处理内外部关系的焦点是服务能力的强弱,而服务能力解决供给侧问题,就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保证公平和效率。

(一)民办高职发展动力的特点

动力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能够使机械运转做功的各种作用力,后被引入广泛的社会学领域,代表能推动一种系统前进和发展的力量。民办高职发展动力结构指为达到职业教育总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各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采取一系列保证运营、促进发展、完成立德树人总任务的措施和方法。发展动力结构受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利益相关方政府、企业、举办方、管理方、教师、学生等则是发展结构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围绕系统目标的实现,民办高职与利益相关方会产生相互作用,特别是内部管理手段、外部政策和经济杠杆等都会给民办高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在国家现有教育体制下,公办高职与民办高职在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上有很大差别。公办高校各个学校间一般来说管理差异并不大,但民办高校因举办者结构、教育情怀、校缘差别、办学定位和利益追求的差异,各校间人才培养组织手段、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千校千面。从发展渊源来分析,民办高职发起类型大致包括如下几大类:“脱胎型”,创立时间较早,多是从公办高校的母校中脱离而来,由具备教育情怀或有高校经验者创立,与公办高校渊源较深,常常是举办者与管理者分离。“借壳型”,创立时间较早,以其他高校名义办学,常常是举办者和管理者统一。“升格型”,大多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常常是举办者和管理者统一。“自创型”,多为近十年创办,一般创立者资本较雄厚,有教育情怀,举办者和管理者常常分离。根据上述民办高职的校际特点,不同类型学校的发展动力也有诸多不同。

(二)民办高职发展动力进步逻辑

回望民办高职三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各校特色明显,但从动力结构分析上看,仍能循迹出民办高职发展动力的进步逻辑。

民办高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偏重于持续资本积累及其连带的学生规模和产业收入为主的动力结构,对生源数量产生严重依赖,导致对教学质量重视程度不足。经过多年沉淀,在第二阶段,多数学校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将规范作为发展的重要促进要素。近十年来,将提高培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逐渐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更有相当多的学校已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到办学高度上。民办高职动力进步逻辑见图1。其中,A代表发展动力进步逻辑;B代表动力目标;C代表经济动力;D代表管理动力;E代表质量动力;F代表服务动力;G代表运行保障;H代表规范保障;I代表产出保障;J代表适应性保障;K代表由粗放到精细。

(三)民办高职的新学情挑战

根据民办高职的办学特点和要求,双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逐渐成为共同追求。从社会、家长及考生的择校机会看,考生选择民办高职的意愿一般低于公办高职,这也决定了民办高职生源层次的特点。高考扩招以来,民办高职大部分生源通过单招考试和五年制考试进入学校,其中大部分来自县域基层学校,“三弱”(指家庭条件贫弱、认知能力薄弱、行为习惯稚弱)群类学生大于60%。生源变化带来学情变化,学情变化带来培养结构和结果变化。基于学情变化,民办高职从教学到管理再到就业等方面面对的挑战远远大于公办高职,而一项更为重要的社会责任摆在面前,即“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如何实现这一社会责任,需要以打造能力建设体系为抓手,努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发挥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二、民办高职新的内生动力构建

(一)创新理论基础

1.重构培养体系

国家提出在2035年建成技能型社会,是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一次重大判断。相对于以往的文凭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将对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产生极大影响,意义重大且深远。民办高职要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人才培养制度的重新构建与完善,设置能力建设体系新标准,将能力置于技能培养方案的关键位置,遵循能力导向原则,有序组织各要素进程,统一协调能力发展目标路径,真正做到能力导向[2],还需要在技能与技能形成体系概念的基础上对培养体系进行重构。能否转型到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能否在技能教育中闯出新路,实现弯道超车,是摆在民办高职面前的重要课题。

2.构建适应性新生态

构建适应技能型社会的新生态,是技能社会形态组成和职业教育赛道转型的起码要求。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技能中国行动”[3],作为适应主体的民办高职,要实现新生态构建,应该主动完成内部动力系统自洽性的优化提升,构建不同于文凭社会的外融内生、良性发展的动力系统。

3.人力资源理论创新

人力资本的内涵不仅包括劳动力数量及其平均技术水平,还包括花费在教育、技能、健康、知识改善、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投资[4]。技能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手段,技能人才作为技能的载体,其重要性体现在支撑技能的使用及长久延续。人力资源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都属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劳动者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人力资本常常与经济效率相关,也就是说与生产中心需求相关。在文凭社会中,教育程度和资格证书是知识和技能占有重要权重的测量指标,但学历或证书只反映人力资本的价格。这个结论在文凭社会的操作理论上无可厚非,但在技能型社会的形态下,传统人力资源理论已不能完全适用。在技能型社会的制度安排下,技能形成界定为一种过程,是指通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以及事件经历中获得工作能力的过程,它包括技能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经验的累积两个环节,其中,技能知识学习在学校,而技能经验的累积在企业,而人力资本重视的内容将从企业转向教育再转向全社会。

4.技能形成理论应用创新

如果把技能形成作为一个系统的话,则是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中传递、形成。可以说,每个国家的技能体系都是动态的发展过程[5]。技能形成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者大都把形成过程基于生产中心,西方学者的主流技能形成理论将教育与培训割裂开来,甚至著名社会学家柯林斯也认为职业教育与工作前景几乎没有关系,绝大多数熟练工的技能是在工作或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6]。而国内对技能形成的研究大多在于国家技能层面的技能形成制度安排,对微观层面的职业院校技能形成机制研究者凤毛麟角。因此,将技能形成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是民办高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应然环节,也是专业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新学情下民办高职的社会责任

从大国工匠到普通技能劳动者,构成技能型社会人才库,各类高职院校根据职业教育高考筛选机制分层培养、分工完成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供给,在职普分离和职教扩招大背景下,民办高职在技能人才的分层化培养分工中的产出对象主要为专用技能型人才和技能劳动者。民办高职接收的生源较之四年前已有很大不同,在校生的“三弱”(指家庭条件贫弱、认知能力薄弱和行为习惯稚弱)现象为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困境。如何让他们学成后顺利走向职场成为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如何让他们相对于其父辈实现“学历高移”“技能高移”“收入高移”,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和技能匮乏延续的重要选项。如果说“文凭社会不会产生教育公平”[7],那么如何在技能型社会建设方面体现教育公平,就是摆在民办高职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民办高职的新动力系统

1.系统力量分析

为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民办高职应以发展目标和现实需要为主线,通过创新、整合、合作创设适合目标的技能形成教学情境;以学生为根本诉求点,围绕学情,通过制度和模式创新创设技能传输通道;以創新改革为重点,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技能形成机制。

阻力:最早提出“组织变革阻力”概念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P. R.)认为,组织变革阻力就是使组织脱离理想发展状态的力量,原因常常是习惯、经济因素和安全感[8]。民办高职改革的阻力指系统内部的部分主体成员或因利益(经济的)、旧有观念(文化的)和行为方式惯性(管理的)而对改革进程的负面影响,有的影响可能是主导性的,所以,有时民办高职的变革创新难度很大。

助力:改革助力一是来自产业结构变革,产业结构的成熟度、产业素质和效率构成了产业变革的基础,产业越成熟、素质越高变革力量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可能性越大;二是来自民办高职自身发展的需求,规模和质量反映民办高职的发展水平,越是发展水平高的改革愿望越大;三是来自资源匹配度,区域(地方)支持、毕业生质量和总量、董事会掌握资源度等的高度匹配,会成为促进改革的关键因素;四是专业建设和教师改革主动性,会成为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压力:促进民办高职改革的压力主要有行政的、经济的和生源特点三个方面,包括教育改革大势下教育主管部门推动、改革滞后对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影响、生源变化带来一系列应对方式的改变。

动力:基于上述分析,民办高职在克服阻力、化解压力后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分别有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常常是由国家教育改革大势所决定,教育大势的强制力传导成为院校改革的源动力,又有发自教师自主改革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经过行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力,形成民办高职对经济社会建设的适应力,叠加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助动力,便成为一个闭环的民办高职新的动力系统(见图2)。

在图2中,强制力指教育发展大势,源动力1指学校发展需求与社会责任,源动力2指政府动力系统,助动力指区域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产生的动力系统(也称产业结构成熟度),自组织力1指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需要,自组织力2指教师教学需要、学生外向发展需要。

2.技能型社会建设成为新的发展动力

“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这一技能型社会的特征,为民办高职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人人学习技能”也为专业建设指出了改革方向。技能社会的概念基础是技能和技能形成体系,是在个体层面的技能观与制度层面的技能形成观基础之上演化而生的社会化概念,是超越了现有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基于此,在现有民办高职的办学体制下,因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面向新学情设计职业教育技能形成机制,建立一个服务于经济社会的体系、构建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育人系统,更为重要的是搭建适合职业教育的技能形成机制,使之成为民办高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新的发展动力,对于增强民办高职适应力和消解来自各方的压力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将技能形成理论平移至学校教育,是由民办高职发展进步逻辑、治理方式和办学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对“三弱”群类学生开展技能教育的良方。制约民办高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难题多在管理惯性,独立发展特性导致与产业融不进去、融不深入,因此,如何克服弊端,寻找产教融合新路是深化技能教育的关键。技能形成理论相对于学历教育,教育的层次性特征要弱,其框架围绕基本认知、适应社会和应用知识。在民办高职的技能教育实践中,借鉴技能形成理论,创设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选择。

三、民办高职技能形成机制构建的实践框架

从2019年开始,根据大批单招和五年制学生进校的生源状况,四川文轩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基于对其中较多的“三弱生”的关注,思考如何让他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就业与发展的技能教育体系。通过研究和实践,从理念更新、专业改造、课程体系再造、技能学习策略和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尝试,找到了民办高职经管类专业集体转型的路子,形成了适合“三弱”学生的“四维协同”技能形成机制,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技能形成机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是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产业技能形成理论方法并将其平移到专业技能学习中,体现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的服务观、与专业改造相匹配的整合观、与生源实际相适应的教学观。技能形成的目的是什么?就业技能到底是什么?经过研究比对,我们选择了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21世纪年轻人应具备的非认知技能作为我们借鉴的内容,这项技能标准似乎更贴近我们的学生和学情,它包括基础素养、能力和品格。基础素养是关于学生如何将核心技能应用于日常任务,包括读写、算术、科学、信息、财金、文化和公民等素养;能力是关于学生如何应对复杂挑战,包括批判及解决问题、创造、沟通、协作等能力;品格是关于学生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包括好奇心、主动性、坚毅、适应性、领导力、社会和文化意识等[9]。

同时,加强技能形成机制的实践性探究,正视民办高职在职教考试改革后成绩分化加剧带来的生源层次和学习能力现状,以毕业走向为研究依据,将技能劳动者在服务数字经济所需能力和知识构成作为研究对象,使教育改革理论更具实践性。

二是丰富了技能形成机制内涵。建立“四维协同”的技能形成机制,从技能型社会公民养成、认知协调、项目牵引和数字技能四个维度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框架和方案,即从技能型社会公民养成维度解决核心价值观、技能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总任务及育人规则问题,从认知协调维度补缺元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为职业思想奠定赋能,通过项目牵引维度为专业技能教育找到应用出口,将数字技能维度作为职业教育贴近经济发展前沿的一把钥匙。

(二)“四维协同”技能形成机制框架

1.技能形成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培养结果的分层化和“三弱生”学习困难问题;传统的经管类专业存在着改革理念不新,小专业多而杂,相关相近专业界限模糊,对新技术不敏感,对接新产业和新岗位不及时,小专业难以对接大产业的问题;传统高职经管类专业知识体系老化,课程内容与岗位结合度小且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以及素养技能边界不清等问题。

2.技能形成机制达成目标

通过“四维协同”机制的研究应用,使学生认知协调平衡提升、理想道德同步增长、适应数字服务要求的能力大大增强,为顺利进入技能型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3.技能形成机制构建路径

按照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专业基础相通、教学资源共享原则,对传统专业赋予新内涵进行改造的路径,在明确重点服务产业链、就业面向岗位后,进行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实训基础、教学资源、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机制的要素整合。打通原有结构中的经济与商业、互联网与数字、语言与沟通三大素养,精简知识框架,实施基于产业和学情的转型路线,构建基于岗位专业群能力的知识体系,搭建大经管技能融合平台,实现专业转型,形成“贯通性、差异化、协同型”育人体系。

全面修订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造基于岗位专业群能力的知识体系。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能群内资源共享,又能体现产业岗位细化的前瞻性;做到思想引领贯穿全系统、全课程、全过程,固化立德重技的教学改革核心点。打破高职教育体系一般性对应关系,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学生进入职场必备的高职业素养+平衡性认知+服务能力构成的教学目标框架,按照毕业需求导向完善课程内容,简化基础素养、基本技能的内涵,将专业能力按服务方式类化,简单归纳为“铁人三项技能体系(基于个人发展的基础素养、基于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基于专业需要的基本能力)”。通过整合调整,建设通用性和垂直性强、岗位群与技能群对应的融合平台。以技能集中强化、重点项目牵引,构建通用与核心技能+适岗训练与职业素养培训体系,形成大经管技能融合平台。详见图3。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的路向抉择。更深层次的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必将体现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民办高职创新技能教育,将国内外先进的技能形成理论平移到民办高职,开展创新实验,这将有助于民办高职谋改革闯新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 江苏教育研究,2009(2):3-6.

[2-3]李梦卿,余静.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5-11,25.

[4]LIST J, ZHOU H. (2007) Internal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Economic Growth [Z]. doi: 10.3386/t0336.

[5]许竞.英国教育领域关于劳动者技能形成研究现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85-89.

[6-7]COLLINS R.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atterns of Education[M]. New York: Springer US, 2000.

[8]奈杰爾·金, 尼尔·安德森.组织创新与变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ARAIGI M, DONMEZ M. Book Review: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4(3): 272.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服务能力
民办高职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策略研究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大型仪器共享水平和对外服务能力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探究
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