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升级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机制研究

2022-03-08 09:56郑彬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升级

郑彬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下,产业集群区域中的技术进步、产业组织分工演进与合作竞争关系变革深化了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教育。在知识外溢效应、需求拉动机制、信任机制及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集群升级推动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集群地区的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升级的有利契机,加强新兴技术和分工网络研究,动态调整相关专业与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标准,实现职业教育精准育人;大力发展产学合作组织、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从而拓宽产业集群区域中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升级;产教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52-05

一、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中具有产业分工、合作与竞争关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的集合,它包括生产企业、中间配套供应商、各类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等组织机构[1]。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各地产业集群在获取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推进,各地产业升级发展亟需培养大量掌握新兴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因此,深入研究集群升级对产教融合的影响机制,探讨产业集群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对我国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产业集群升级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

产业集群升级包涵两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生产力跨越式提升,表现在科技创新与新兴技术传播扩散,促使集群企业工艺水平与生产流程有效改进、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第二方面是产业组织变革发展,包括集群组织的内部变革,如劳动者工作岗位及分工关系的变化、部门和机构改革,也包括集群组织之间竞争合作关系的演进改变、集群产业网络的整合重组与协调改善。这些因素通过多个内在作用机制促使集群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教育过程产生变化,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见图1)

(一)生产力提高与科技进步:知识外溢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并促进新兴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各地区产业集群的生产力水平。由于集群区域空间邻近、交通便利,集群组织人员沟通密切、流动频繁,与产业相关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能通过人员沟通和流动迅速传播扩散。生产企业、高校、研究院等机构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具有正外部性,集群地区的知识外溢效应①十分明显。在集群区域中,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到高校交流招聘、学生到企业实习兼职,以及开展各类校企合作活动都十分便利,师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先进的产业知识和技术信息,因此产业集群地区成为学习与传播新兴技术与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区域。

在集群的产业网络中,职业院校是新兴技术扩散和推广的重要节点,也是专门提供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服务的专业化组织,其在获取与传播产业技术方面具有集群外部职业院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职业院校与邻近集群企业的交流互动,促进新兴技术在产业集群区域中扩散传播,有助于促使产业链、技术链与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综上,在产业集群知识外溢效应的作用下,科技进步促进技术传播扩散,增加职业教育技术含量,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集群产业组织变革

1.需求拉动机制

技术进步不断改变着技术分工的形式,推动社会分工与产业集群演化升级[3]。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集群技术更新迭代,传统岗位的工作内容、工具设备、生产环境等因素发生改变,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流程、要素组合发生变革,集群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工作关系重新建立,产业链的分工体系得以演化发展。集群企业中原有分工关系被打破,必然会取消不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旧岗位,在重建分工网络中产生新兴劳动岗位及其用人需求,因而亟需大量掌握先进技术、胜任新兴岗位的人力资源。为了培养与获取符合新兴分工体系和岗位要求的新一代劳动者,及早甄选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集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将会提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工体系与岗位工作内容的改变要求集群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设备、重塑实训环境,以更好地模拟实际生产,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如果通过校企合作,将职业培训安排在集群企业实际岗位中授课,以企业的工作内容作为实习实训教学内容,能极大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增强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合作动力。可见,产业集群分工演变产生了新兴岗位及其用人需求,在需求拉动机制作用下校企协同育人积极性提升、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产业需求。

2.信任机制

威廉姆森(Williamson O. E.)认为,产业集群区域中的生产企业与大学等组织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合作网络,能降低合作研发与教育的成本,比单纯市场交易更有效[4]。由于集群各类组织长期根植于集群区域,集群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专家与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沟通,增进彼此了解,随着时间推移能理解和预测对方行为,因而能产生信任感。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集群区域内校企双方的相互信任能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摩擦与纠纷,一些问题不必诉诸法律,通过友好协商便得以解决,因而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集群升级过程中,校企双方所建立的这种信任机制,有利于校企优势互补,促进合作教育的实施。从技术复杂程度看,新兴技术增加了产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单个组织难以完成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工作;从人才培养成本看,新兴技术下人才培养所需的设施设备、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十分昂贵,也是集群企业和高职院校发展的稀缺要素。在信任机制作用下,集群企業和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促进各类教育资源与创新要素的流动、获取与共享,一方面,能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过程分解并协同实施,大大降低技术研发与技术人才培养的难度;另一方面,能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和教育投资的回收率,节约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为产业集群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在信任机制的作用下,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享、协同性增强,降低了人才培养的难度与成本,对集群升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市场竞争机制

产业集群中大量同行业企业集聚共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分工合作,但处于产业链上相同位置的企业横向竞争非常激烈。在新兴技术冲击下,许多集群企业竞争策略不再依靠价格战,关注重点从节约生产成本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从生产制造领域延伸到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集群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态势也由原来解决低端劳动力紧缺问题发展到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抢夺和培养,职业培训发生较大变化。

市场竞争加剧要求集群企业岗前培训时间延长,培训内容紧跟新兴技术,人才培养更加全面、深入、系统。我国早期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生产岗位以手工作业为主,技术落后,企业招工后只需要进行简单操作培训就让工人上岗,集群中的生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较低。这些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主要是为了在产销旺季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技术含量低、工作枯燥辛苦、工作时间长、报酬低,对学生的专业提升作用较小。而随着技术更新迭代,集群产业竞争加剧,集群企业面临优胜劣汰、行业洗牌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使用新兴技术和先进设备替代手工操作,岗位技术含量增加、工作内容更丰富,灵活性和创新性要求更高。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些优秀的集群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将原来招工后对内部员工的岗前培训前置到职业院校实施,让学生在校期间便提前接受职业训练,以便及早培养与挑选优秀毕业生,在人力资源方面占领先机。在集群升级过程中,为了让实习生系统学习新兴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升实习生职业能力,不少校企合作项目由原来一至两周的实习实训发展为数年的专业教育,培训时间大大延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全面、深入。而且,集群企业不再把实习生看成机器附庸、廉价劳动力,而是把他们视为企业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校企合作教学过程强调素质教育,从单纯的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发展为协同育人,培育工匠精神、敬业态度和创新能力,并以企业文化和优厚待遇来用人、留人。可見,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合作教育的质量水平。

三、产业集群升级背景下产教融合发展对策

(一)结合技术进步动态调整专业

产业集群环境中的科技创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知识外溢效应加快了新兴技术的传播扩散,集群地区职业院校是否紧跟产业技术进步合理设置与调整院系专业、动态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体现职业教育能否与区域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应利用科技创新和知识外溢带来的正外部性,积极与集群企业交流,主动了解集群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状况,把握技术发展潮流与方向,及时研究新兴技术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技术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职业院校要在充分掌握新兴技术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灵活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及时实施教学改革,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进步、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实现专业建设与集群产业紧密对接。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②为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的人才需求,2019年将计算机工程学院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在原有专业群建设基础上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虚拟现实应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与五十多家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深入交流合作,承接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培养了大批新兴技术人才。

(二)依据集群新兴分工体系及岗位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产业集群分工演进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岗位职责必然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职业技能人才用人需求。在人才需求的拉动作用下,集群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教育的动力增强。职业院校要深入研究集群产业链及企业内部的分工体系,对集群典型岗位开展工作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任职资格、作业规范,形成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新兴的分工体系和岗位需求,建议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合作开发高水平、专业化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设企业真实岗位的生产环境和实训项目,实现校企合作精准育人。

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依据集群新的分工体系及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让实习生在生产环境下“干中学”,获得岗位工作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掌握新兴技术、熟悉新兴分工体系下的岗位职责与劳动协作要求。例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链分工体系的上游、中游、下游岗位特征,分别开设了化工生物技术、药品生产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并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与培养方案;与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许多集群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院拥有校外实习基地多达150多家,校内实训场地超过4 000平方米,生化工程、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各类专业实训室30间、设备总值1 100万元,给学生提供了基于真实岗位与生产项目的实习课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精准培养职业人才。

(三)发挥信任机制作用,建立产学合作组织

在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应鼓励集群企业技术专家与高职院校师生深入交流与合作,在相互信任、长期合作基础上,建议职业院校与集群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组织,如基于集群特定产业的职教集团、职教联盟、公共技术平台、职业培训中心甚至企业冠名的产业学院等,形成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命运共同体,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产业集群中产学合作组织,成员覆盖面广,具有专业性强、开放性好、产业协同度高的优点,有利于资源整合,发挥集群企业、高校、科研组织等单位的力量。产学研工作涵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发设计等多领域事务,能全方位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发展。

产学合作组织有利于集群区域中教育资源流动共享与集群组织全方位合作,降低了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难度与成本。例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群,三十多年来深根于广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集群,紧跟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沿。在多年合作、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由学院牵头组织,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建通测绘技术公司等集群中的三十余家大中型测绘企、事业单位组建了广东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唯一的产学合作组织——测绘专业职教联盟。以职教联盟作为合作平台,学院与联盟会员单位深入合作,建立广东工贸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测绘地理信息协同育人中心、LIDAR技术应用中心、南方卫星导航高校北斗联盟—广东工贸应用中心等工程应用中心,向众多集群企业提供多种技术服务项目,辐射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测绘信息产业发展;建立了8个企业工作室,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衔接,降低新兴技术普及推广的难度,为校企双方都带来了经济效益。测绘专业职教联盟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区域中信任机制的作用,通过产学合作组织为集群企业与职业院校提供合作交流平台,极大拓展了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四)适应集群竞争态势,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

技术升级为集群企业带来新的产业环境与竞争态势,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集群企业为了及早培养和获取掌握新兴技术的劳动者,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是非常有利的。建议集群企业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教学资源与招生渠道,将岗前培训从招工之后前置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在集群升级过程中,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有高低差异,职业院校要从中选择优质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技术力量雄厚,能代表和引领产业集群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教学条件良好,能与学校教学资源形成互补,具备对集群共性技术开展人员培训的能力;经营业绩好、诚信度高,在集群产业网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良好声誉,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质量水平。

产业集群区域中的企业和职业院校通过开展系统、全面、深入的现代学徒制教育,能有效推动当地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例如,随着当前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顺德家电产业集群由传统家电制造业向智慧家居、绿色节能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集群产业链中许多中间产品的配套供应商在行业竞争加剧、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市场压力下,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教育以获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转变。2019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从众多的合作对象中选择了广东华天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昌顺冷气工程有限公司、广东顺域机电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恒基金属制品实业有限公司等四家优秀的集群企业,合作开展三年制现代学徒制教育,以系统、深入培养制冷专业人才。校企双方通过探索联合招生、一体化教学、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发挥了集群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为顺德地区家电产业集群培养了大批新兴技术技能人才。

四、结语

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为引领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环境。新一轮科技进步背景下,我国各地区产业集群持续升级,实现了生产力提升与产业组织变革,在一定的机制作用下推动了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在产业集群区域中,应充分结合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抓住集群升级的有利契机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为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注释:

①知识外溢(Knowledge Spillovers)是指由于知識具有稀缺性、流动性与扩散性,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各类知识通过交易或非交易方式流出原先拥有知识的主体。

②2019年广东省共有14所优秀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即“双高计划”),本文采用的典型案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均为“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群。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76): 77-91.

[2]习近平向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致贺信[EB/OL].(2018-09-17).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7/content_5322779.htm.

[3]马中东.分工·市场·制度与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以山东省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产教融合升级
字词升级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