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成全是育人根基

2022-03-08 19:54李晓红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2年8期
关键词:自我成长尊重德育

【摘 要】“尊重与成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班主任要始终坚信,由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建构的班级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在班级建设中,班级文化是“尊重与成全”达成的基础,班级活动是“尊重与成全”达成的载体,和谐建构是“尊重與成全”达成的愿景,儿童在“体验、反省、觉醒”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关键词】尊重;成全;德育;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63-0040-02

【作者简介】李晓红,江苏省泗阳双语实验学校(江苏泗阳,223700)校长,宿迁市名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尊重与成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尊重学生就是严守教育的规律,从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人格和个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育他们生活的勇气、向上的热情、创造的激情。成全是因为所有生命都有绽放的必然,教师应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成全儿童的天性,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儿童能够在“体验、反省、觉醒”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做老师要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做班主任要始终坚信,由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建构的班级同样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你做到了吗?

一、班级文化是“尊重与成全”达成的基础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过程的实质是探索建构学生生命成长的支持系统的过程,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个性发展。班主任要着眼于小学六年完整周期的养成教育,尊重儿童的生长规律,提升班级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为持久的关键场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班级文化发展中始终要关注“学生在场”。开学初,张雷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并完善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班规。同时,他在班级常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思想素质。

教师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情感需求与成长愿望,以学生成长的价值定位与发展目标,系统进行班级场域日常生活的重建,形成班级文化整体育人实践体系。张雷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班级岗位,所有学生在集体岗位上得以历练,把个人融入集体,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蒙特梭利说:“儿童通过自立获得身体的独立;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的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在师生共同构建班级育人文化过程中,教师应用班级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实现完整人格的自觉发展。

二、班级活动是“尊重与成全”达成的载体

只有真正将教育价值观着眼于每一名学生之上,关注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才能使其幸福人生得以实现。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要直面学生的生命存在,研究和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聚焦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创造性地策划和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基于此,通过多元的活动课程带给孩子多元的教育,给孩子带来多元的发展。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适切的教育,发展其综合能力,张雷老师依托省品格提升工程《戏悦童心:教育戏剧融合下的育人平台建设》精品项目,引入教育戏剧,开展育人活动。班级学生参与教育戏剧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到自身发展的所需与方向后,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其锻炼的机会,提升探究、交往等能力。学生不再是随波逐流的跟随者、受教育者,而是活动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张雷老师开设的“七爱”德育课程指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发展。课堂专注于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养成刻苦勤奋、自主合作、科学探究等学习习惯。在多元化的课程实践中,学生有选择地学习,逐步在学习中促进自身的成长,最终让好习惯涵养本性。

三、和谐建构是“尊重与成全”达成的愿景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家、校、社在三方合作育人的过程中,要相互理解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和谐发力,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由于家庭遗传、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发展力也是不一样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应通过观察,发现和知晓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同时,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更聚焦,其教育行为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更容易实现针对性、精准性的教育管理。此时,家长对于课外、校外的学习辅导、活动参与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参与权,学校显然存在效力不及的现实困难。这时,教师和家长应保持紧密联系,家长要做到及时补位、有效跟进,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家校联谊会等方式互通有无,在充分了解儿童基础上,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家庭和学校共同对孩子因材施教,最大化地激发出孩子内驱力,实现家校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从两千年前的孔子到近代陶行知,从社会学家卢梭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论著中都有涉及尊重儿童的思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文中描绘:“使我们秉有渊深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学生具身实践,体验探究,健康成长,逐渐成长为自信向上、勇于担当的阳光少年,这正是我们在尊重孩童的成长规律和差异性的理论观照下的毕生追求。

猜你喜欢
自我成长尊重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搭建心理剧舞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简析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