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成为美术教学之本

2022-03-09 07:11陈鹏程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育教学策略

摘 要:美育的目的与任务是从精神层面影响人们,使人们能够主动发现美并欣赏美,可以一直对生活保持信心,从而脱离低级趣味的事与物,同时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培养学生的自爱与爱他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学习中收获美学知识,增强审美体验。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后,能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美学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4-0086-03

引  言

美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基础教育的必要环节。美育是让生活更美好、事业更成功、社会更和谐、国家更强盛、祖国更美丽的公民基础素质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标志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达到空前高度。从《意见》条文中可以看出,在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不但必要,而且紧迫[1]。

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让美育成为美术教学之本呢?

首先,教师要了解美术的内涵。美术在广义上是指一切视觉造型艺术,在狭义上是指平面造型艺术与三维造型等艺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材、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设计等。所以,其本质上是以物质与技术为载体和手段,但最终目标是创造出能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非物质的内心感受与格调的成果,包含了视觉美、情感美、精神美等。因此,美术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

其次,教师要避免乏味说教。乏味的说教对当今学生来说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通过教学生活中美的形象和有深度内涵的事例来感染学生,使其成为学生内心的一种自主的向往与需求。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实现美育功能,让美育成为美术教学之本,教师就要消除对美育的误解。那么如何让美育成为美术教学之本,使其渗透到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呢?下面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

一、美术学科的具象与抽象的美育特征是其他文理学科无法比拟的

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各种绘画材料和生活物象,还要了解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古今中外美术作品,以及每个时代的艺术家的审美取向与表现,提高自身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美术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对美的感受力。

(一)欣赏美

美术教材中安排了较大篇幅的欣赏课,从世界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从自然景观到人文作品,从历代绘画到现代科技等,包罗万象,这为开阔学生眼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这些作品都来自生活中,经过一番修饰和改造,又比生活高出一个层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例如,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当时的绘画兴旺鼎盛。唐代画家张宣的工笔重彩绘画作品《捣练图》就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作品的绘画线条遒劲有力,设色富丽,且所绘内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们可以从这幅作品中看出唐代社会情况及服饰特点。又如,东汉的“说书俑”雕塑大头短身,左臂抱一只扁鼓,右手握鼓槌,大大的脚片扬起来,眉飞色舞,张口说唱,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和额头上连续不断的皱纹,将神情展现出来,表情十分生动。而咧开的大嘴似乎连说带笑,乐不可支。这些形态的刻画都让人们身临其境般观察到那个时代的社会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对这些古代艺术作品的欣赏学习,不仅了解了世界人文历史发展背景与古代文化艺术精华,还开阔了艺术视野,对当下艺术的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对比与思考。

(二)形式美

形式美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马克思主义对形式美做了科学的分析,认为色彩、线条、形态等本是现实事物的一些属性,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起来,就具有了审美意义。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形式,指的是创作者想表现的真、善的内容;另一种是外在形式,它与内容不直接相联系,指的是内在形式的感性外观形态。形式美与内容美联系密切,一切美的内容都必须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

美术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素描、摄影、手工、雕塑、建筑、实用艺术……每个门类还可细分出多种类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已超出人们的正常了解范围。学生在生活中随处都能看到形式美的影子,如人们的时尚着装、街头的各色大型广告、公园里的园林设计、不同城市里雕塑的抽象与具象、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这一切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所蕴含的美,而这些形式美都具有各自独立却又统一的审美价值,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体现了人类的情感观念。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必然要学习了解这些形式美,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审美基础。

(三)发现美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实际就是在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视角来观察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或景色,发现不一样的美。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欣赏生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而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平凡中不同美的眼睛,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欣赏、多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進行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

(四)表现美

学生经过对欣赏美、发现美的学习后,可以开始表现美。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再创作,把想到的事物、身边发现的美用各种技法与材料进行加工再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同时,在美术学习活动中,绘画与手工是一种实操的方式。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活动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审美能力。

例如,“校园写生”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发现学校的美,并了解风景写生的画法与步骤。该课要求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校园风景作品,同时教师进行透视规律的教学,让学生知晓并能运用透视的近大远小规律来将建筑物与树木展现出来;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画面的明暗与简单的色彩(彩铅)知识。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既复习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透视、构图),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画明暗与上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Photoshop软件的图层功能对步骤范图进行叠加教学,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领悟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并发现平时司空见惯的校园也可以如此之美。

二、在美术教学中用“六性”进行美育

(一)趣味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的因素有多种,有来自教师的,有来自对材料探知的,但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内容、过程及方法要令学生产生求知欲。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逐一突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进而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

例如,在进行“草丛中”这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先用截取的电影《我把孩子变小了》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情境导入,接着向学生表明“自己已经用魔法把班上几位同学变小了”。然后,笔者从衣服的几个口袋中拿出小人偶和小昆虫并示意学生“他们在这儿呢”,并将他们放入兰花草丛中,引导学生一起想象“变小了后的自己在草丛中都会有哪些经历”。此时,学生的思绪已完全被笔者带入情境中,一堂课下来,他们不仅学会了画出有空间穿插位置关系的草丛,还能使画面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有趣。

(二)操作性

美术教学内容有绘画、手工、欣赏等,但不论哪种内容,它的学习过程都是手、眼、脑并用的操作活动。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需要先观察,这就要用到眼睛,并同时动脑思考,最后用美术工具将其展现出来。学生在操作时,除了要注意安全外,还要注意材料工具及操作方法与自己的适配性,不宜选用一些复杂或难度大的、不易操作的工具与方法,而是要尽量选取一些具有趣味性、新鲜感及经过简单学习就能达到效果的工具与方法。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操作使用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感受到美术学习中不仅有美的体验,还有操作上的无穷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美术教学时,笔者常用Photoshop软件授课,教给学生一些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这些工具进行构图移位、色彩变化、形体变形等练习。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联系性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与美育的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纵向顺序是指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排列顺序,横向联系是指美育内容相互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绘画、手工等与其他课程甚至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融合,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例如,在教学“远去的路”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与应用透视知识。若教师只是进行范画教学,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笔者现场用手机拍摄走廊与班级课桌椅,随后将其投屏到多媒体设备上,用画笔工具在屏幕上画出照片中的透视延长线,并引导学生用数学中的“射线”“垂直”“平行”“相交”等知识来理解美术知识中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

(四)规律性

教学内容与美育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有超越其接受能力的内容。例如,素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只在六年级安排了一课,学生只要能了解光影的变化使物体产生空间立体效果的五要素,并能简单地用铅笔线条画出一个明暗素描的正方体即可。若教师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让学生过早地学习各种形体明暗与结构素描,必然会让其产生枯燥感,进而导致其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

(五)综合性

美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其他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语言、文学、科学、音乐活动都与美术活动紧密配合、相互渗透,而正是这种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同时也对美术教师的美育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教材中的各类手工课与欣赏课就是美术综合性的体现。如五年级的器乐制作就是材料与音乐的结合、导游图的绘制就是地理景观与美术的结合、欣赏课中的秦始皇兵马俑和中国陶瓷就是人文历史与雕塑的结合、趣味文字就是与生活中的广告设计相结合。以上事例充分说明,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是具有综合性的。

(六)审美性

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审美及学生能接受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不能不进行审美教育活动,也不能因为内容太过浅显而忽视美的教育。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社会中、自然中的一些事物进行观察,进而从色彩、图案等方面来进行对比,能够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并从中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例如,在写生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把手机借给学生,让他们拍一张照片,要求是必须把一些平凡、不起眼、司空见惯的事物拍下来。随后,笔者要求学生说出照片中想表现的美在哪里。最后,笔者在手机上對照片进行适当的处理,强化学生所说的美感。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结 语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汲取着中外美术文化的营养。对各类大师的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讲解与欣赏,学生能够从内心对美术产生情感,在不断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美,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贯彻美育思想,是美术教育之本,有着极高的价值。这不仅是简单的技能技巧的培训,还是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孕育美的种子、美的希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基,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努力为祖国、为社会奋斗终生的好青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周海宏.美育有什么用?[N].文艺报,2021-05-10(2).

作者简介:陈鹏程(1973.9-),男,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镇岭小学,一级教师,2019年获部级一师一优课,福建省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南平市教坛新秀,光泽县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美育教学策略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美育教师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