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盐贸易与齐、莱关系*

2022-03-09 01:50路灵玉
农业考古 2022年1期
关键词:盐业齐桓公齐国

路灵玉

莱人是山东半岛的土著居民,兴于莱州湾沿岸,后逐渐将活动范围拓展到潍淄流域,其族建立的莱国一直是山东半岛地区重要的诸侯国。学者对于“莱夷”相关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莱夷”起源、莱都莱国地望等方面,也有学者根据考古遗存及青铜铭文内容对莱夷创造的物质文化及莱、纪、三国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但少有学者对齐、莱两国关系变化展开针对性研究。作为山东地区的最重要的诸侯国,齐国也是与莱国交往是最频繁的诸侯国。齐、莱关系的演变对山东地区的地缘政治也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盐业考古发现也证实,齐、莱在鱼盐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有着密切的合作。本文拟依据文献,结合考古遗存和青铜铭文,试图通过分析齐、莱对海洋资源的合作开发来理解齐、莱关系演变,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从“营丘边莱”走向军事合作

《左传》有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商纣王就是在平定东夷人叛乱时元气大伤,给了周武王问鼎天下的时机。西周初年,面对实力强劲的东夷人,周武王选派了灭商元勋姜尚赴东夷地区封邦建国。太史公记述了姜太公就国时与莱夷部族首领发生的第一次战争冲突。《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姜尚带兵前往营丘之地,到达后即与本地土著首领莱侯爆发了冲突, 太史公谓之 “营丘边莱”。《史记·高祖本纪》有“齐边楚”之语,集解注:“边,近也。”“营丘边莱”,谓莱夷逼近营丘,其势力范围已辐射营丘一带。这是传世文献中有关“莱夷”族群军事活动的最早记载。“营丘边莱” 一事是西周初年以姜太公为代表的周王朝与山东半岛地区东夷部落激烈斗争的缩影。此次攻伐,是莱侯欲趁齐太公尚无根基之时,以攻代守的自卫战。姜尚带兵而来,是欲得“营丘”而立齐国,进而震慑东方诸夷。前文逆旅之人所言,“难得而易失”可谓此。姜太公听闻逆旅之人所言,“夜衣而行,犁明至国”,足见齐、莱边境之争的紧迫性。王献唐先生甚至认为,太公所封之营丘,本来就是莱国地方,太公非就国,甚至是去抢国。

齐、 莱两国此次冲突的结果太史公未书,据相关青铜铭文内容来看,莱人应该是在与齐莱数次交战后,逐渐臣服于姬周王朝的统治。周孝王时器《史密簋》铭云:

十又一月, 王令师俗、 史密曰东征,“颌放”南夷。……广伐东国。齐师族徒、驭人乃执图、宽、亚。师俗率齐师驭人□□伐长必。史密司玄族人厘(莱)伯、僰、属,周伐长必,获百人。

此器为纪念“师俗”“史密”二人受周天子命东征而作,此次东征是为了讨伐南夷。放颌,即合,谓合围剿灭之。“族徒”,是指步兵;“驭人”,谓驾驭车马之人,是指车兵。齐师率步兵、车兵首先出战应敌,并捉捕了名为“图”“宽”“亚”的三位敌方首领。主将“师俗”率领齐师,“史密”率领莱伯、僰、尿的军队。两队于“长必”激战,取得了俘虏百人的战绩。此铭中,“莱夷”部族首领已获得“莱伯”称谓,莱国之民需要承担军事保卫的义务。齐师是此次攻伐的绝对主力,在周天子派遣的统帅到来前就擒住了三位敌方首领,在后续兵分两路的攻伐战中, 也承担了主力战队的全部军事任务。 齐师在此次战争中彰显了较强的军事实力,并且具有一定的行动决策权。

比《史密簋》制作年代更晚一些的周宣王时器《师寰簋》铭云:

今余肇命汝率齐师,□、□□(莱)、僰殿左右虎臣,征淮夷……(《集成》4313.2)

铭文中记,“师寰”受天子命率齐师及□、莱、僰之师,征伐叛乱的淮夷。从铭文的用词排序来看,此次征淮夷,齐师又是“伐夷”主力。□、莱、僰之师作为军队侧应,配合作战。

两条铭文都为我们探讨西周时期莱人与周王朝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补充。 与不驯的 “南夷”“淮夷”相比,莱人已臣服于周天子,在平叛战争中配合齐军,承担了重要的防御任务。以莱夷为代表的本地归附夷人则辅助齐师共同承担起平定地方叛乱、屏卫周天子的军事义务。从西周初年齐、 莱两国在营丘之地的战争冲突到周孝王、宣王时期两国军队的配合,齐、莱两国在军事上从竞争转向合作。以莱夷为代表的东夷人逐渐臣服于新兴的姬周贵族集团。齐莱在政治、军事上的配合也为两国在经济贸易上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开发滨海鱼盐

近年来,通过对该地区大量盐业遗址的普查与整理,研究者认为:“大规模盐业遗址群出现同时,渤海南岸内陆地区殷商文化、经济突然繁荣起来,聚落与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并形成了不同功能区的聚落群分布格局,因而可认定该地区属于殷墟时期的商王朝盐业生产中心。”而且经过分析发现,“殷墟时期至西周早期是渤海南岸地区第一个盐业生产高峰期”。这一时段正是以“莱夷”为代表的东夷部族发展壮大的时期。同时有学者指出,山东半岛地区考古发现的珍珠门文化遗存,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中期的一支重要的青铜文化。其中珍珠门文化会泉庄类型遗存就是莱夷创造的。根据考古遗存的分布范围推测,这一时期莱人主要分布于潍、淄河流域,北抵莱州湾,南至泰沂山脉东段,东达胶莱平原,西到淇弥河流域。从盐业考古发现来看,该地区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西周早期的盐业遗址群。由此可以推断,莱人可能是殷商至西周早中期渤海湾沿岸地区盐业生产的重要承担者。

前文所记“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是有着多重政治意图的。周天子不仅想要凭借姜尚的军旅背景抵御东方诸夷,还想要进一步控制殷商以来渤海湾南岸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姜太公就国后制订的经济政策,也体现了这一点。《史记·货殖列传》载: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江舄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汉书·地理志》载:

太公以齐地负海江舄卤, 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

滨海地区的鱼盐之利的是齐国立国的重要条件, 齐人也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变得富足。“通鱼盐”“便鱼盐之利”之语,也指齐人所获鱼盐之利更多的是依赖畅通商贸之路以获利。莱人还是盐业生产环节的主要承担者。言齐国以鱼盐富国,并非谓其生产食盐,而是齐获鱼盐商贾之利。事实上,直至两汉时期,莱州湾沿岸地区依旧是汉代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汉书·地理志》所记,莱州湾沿岸的当利、曲成、平昌、长广、昌阳等地,皆设有盐官。齐国核心区域都城临淄附近, 未见明确的盐业考古物质遗存发现。言齐国富有鱼盐之利,盖非谓其富有鱼盐,而是齐获鱼盐商贸之利。

西周早期,在经历类似“营丘边莱”这样的齐、莱战争纠纷后,莱人不敌。莱夷首领最终选择与齐人在军事和盐业生产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莱国得以保存,齐国凭此立国。至此,齐国不仅凭鱼盐富国,还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周王朝对殷商盐业经济的继承与延续。

三、齐桓公重建盐路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赵肃侯语:“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旃裘狗马之地,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韩、魏、中山皆可使致汤沐之奉,而贵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鱼盐之海”是齐国最具特色的经济产业基地。鱼盐生产与贸易在东周时期齐国经济结构中依旧占有重要比重。《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率先成为霸主的原因: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在齐桓公时期的社会改革中,“设轻重鱼盐之利”依旧十分突出的经济政策,也是齐国崛起的重要条件。《管子·海王》 篇中通过管子与齐桓公的对话讨论了强齐富国之策。管子在此篇中提出了“海王之国”的概念,将齐国定位为“海王之国”。他希望通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具体到盐业生产,管仲提出了“海王之国,谨正盐筴”的主张。此“正”即征,“筴”通“策”。“正盐筴”通常被释为征收盐税的政策。马非百则认为,此处正当训为征收或征集,“正盐筴”是主张通过征集盐以达到国家专营的效果。无论是哪种解释,管仲时期的盐业政策都有非常明确的效果。 宋人李纲言:“齐以盐筴富,吴以铸钱强。”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时代实行盐铁官营,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受到齐国“正盐筴”经济政策的启示。

《国语·齐语》中介绍了齐桓公时期的盐业生产情况:“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 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韦昭注:“言通者,则先时禁之矣。东莱,齐东莱夷也。”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周王室衰微,各地诸侯趁势崛起。负责盐业生产的莱夷可能在此期间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潍、淄流域的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割据自立。 这些都导致了山东半岛地区的盐业之路阻断。直到齐桓公时期,这条重要的盐路才得以畅通。《国语·齐语》载,齐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凭借其强大军事优势,齐桓公通过战争手段使得东南诸国臣服, 实际上打通了齐东至胶东半岛地区的商贸之路。 故而虽周王室衰微,但齐国又重新控制了东莱地区的盐业生产。东周时期的盐业遗址发现也佐证了这一点。

殷墟时期至西周早期是渤海湾南岸地区第一个盐业生产高峰期,在此地“还发现了规模和数量远超过殷墟时期,制盐工具也不同于这个阶段的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群”“说明东周时期是渤海湾南岸地区第二个盐业生产高峰期”。 考古学者通过对盐业遗址群出土生活器皿、所见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等分析认为,该地区流行的物质文化属于齐文化范畴,“目前在渤海南岸地区所发现的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群应是齐国的制盐遗存”。

齐桓公“使关市几而不征”的食盐政策,也帮助他收获了政治威望。韦昭注曰:“征,税也,取鱼盐者不征税,所以利诸侯,致远物也。”《荀子·王制篇》也有“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之言。杨倞注:“几,呵察也。但呵察奸人而不征税也。”“几而不征”是指虽查问盐政却不多征税。这一食盐政策减少了食盐运输、销售环节的成本,使得食盐可以以较低的市价进入他国市场, 让周边诸侯国获得平价食盐。“几而不征”的食盐政策是齐桓公“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政治主张下的具体经济手段。在实际控制食盐销售的基础上,齐桓公通过惠及周边诸侯换取政治支持,也助其成就了霸主地位。

无论是“正盐筴”以获利,还是兑盐税“几而不征”以收获政治威望,齐国的统治者都深刻地认识到了滨海盐业资源的重要价值。在齐桓公时代的食盐经济中, 东莱地区是盐的原料一级市场,莱国从中获利不大。齐国凭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和销售渠道,实际掌控山东半岛地区的盐业销售市场。在齐国国势强盛时期,莱人是食盐的生产者,但确是齐国主导盐业贸易。这种经济环节的不平衡使得齐、莱两国的合作极为脆弱。齐国也对莱国之地势在必得,莱人也会希望摆脱齐国控制。在春秋时期愈演愈烈的兼并战争中,齐、莱两国也多有冲突。

四、齐对莱的战争蚕食

莱国作为齐国近邻,又涉及齐国核心经济利益,一直是齐君的心腹之患。当齐国衰弱时,莱侯势必会趁势反抗。齐桓公去世后,因桓公诸子争位,齐国发生内乱,齐国由此式微,莱侯也不再臣服。直至齐昭公继位后,齐国政局才稳定下来。昭公继位后, 马上发起对莱国的征讨战争。《战国策》记:“曹恃齐而轻晋,齐伐駦、莒而晋人亡曹。”駦,即莱也。此次战争发生在是晋文公五年(前632),晋国趁齐国征伐莱、莒两国时灭掉了亲齐的曹国。

《春秋》记载,鲁宣公七年(前582),齐惠公伐莱,“夏,(鲁)公会齐侯伐莱。秋,公至自伐莱。大旱”。此次伐莱,是以齐兵为主导,齐鲁联兵共同伐莱。同年秋,鲁国大旱,鲁公自伐莱的战场上撤兵回国。《公羊注疏》注:大旱“为伐莱逾时也。”鲁国大旱,齐地距鲁不远,也会经历旱灾。自夏至秋,持续了一个季度的伐莱之战,或因天灾, 或是莱国坚守得当, 未能有太大收获。于是,宣公九年(前580):“(夏)齐侯伐莱。秋,取根牟。”杜预注:“根牟,东夷国也。今琅琊阳都县东有牟乡。”齐惠公上次伐莱未能达成所愿,两年后,卷土重来。此次攻伐,将莱国南部的邻国根牟纳入版图, 对莱国形成包围之势,为其后齐灵公灭莱打下了基础。

齐灵公灭莱, 是一场逐步推进的侵略战争。《左传·襄公二年》:“(前571)春,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 皆百匹, 齐师乃还。”齐灵公使正舆子对莱侯进行军事勒索,获得牛马百匹。齐公收获牛马后撤兵。此次攻伐,意在试探莱侯底线,消耗莱国战备资源。莱侯的绥靖政策, 似乎更激发了齐灵公灭莱的决心。同年夏天,齐宗室女齐姜薨。“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偪之”。 齐灵公命莱子为齐姜送葬, 意在轻辱莱子。莱子不至,灵公以此为借口派将领晏弱进驻东阳城,对莱国形成军事上的直接威胁。此次攻伐,《左传》未书结果。莱侯或又以财货作赂,或又作其他退让,暂躲过一劫。鲁襄公五年(前574)四月,晏弱再次帅兵进驻东阳城,并对莱都形成包围之势, 开启了对莱都长达十一个月的全面封锁。鲁襄公六年(前575)三月,莱军突围与齐军短兵相接,大败。齐兵入莱城,莱子逃奔棠地。四月,齐军迁莱之宗器于齐国宗庙,莱国覆灭。十一月晏弱又围“棠邑”,莱子最终为晏弱所杀。灵公灭莱一役,于齐国获益颇丰。齐国吞并了莱国土地,铲除了齐国东进的最大阻碍,齐国疆域扩至胶东半岛地区。齐国据此控制了莱州湾沿岸地区的盐业生产,也将往来胶东半岛的商贸通路置于国境之内。

五、结语

从西周初年爆发的“营丘边莱”到周孝王、宣王时期齐莱配合的征夷战争,莱人逐渐臣服于新兴的中原王朝统治,齐国也顺利地接管了殷商以来渤海湾南岸的盐业生产基地。齐国凭借对滨海鱼盐的开发走向富强。 齐国靠鱼盐之利富国强兵, 并逐渐将鱼盐之利视为本国的核心利益。东周时期的齐、莱之争也多源于此。齐桓公时代,齐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莱国等诸侯国臣服,重新连接起了因地方势力崛起而一度中断的盐路。此后齐昭公、齐惠公不断通过兼并战争加强了对莱国的控制, 直至齐灵公时彻底吞并莱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控制权,是齐、莱之争的核心所在。东周时期的兼并战争也促进了土地和鱼盐等海洋资源的集中。

山东武梁祠西壁画像:曹子劫桓此图讲述了鲁国臣子曹沫在齐鲁两国会盟时挟持齐桓公的故事, 表现了齐桓公时代齐国与周边诸侯国激烈的领土、政治纠纷。图像故事中共四人,齐桓公居中,曹子左手抓齐桓公,右手持剑,作威胁状。齐桓公和曹子身后分别为鲁庄公和管仲。(图像采自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①关于莱国的疆域范围,学者多认同其发迹于莱州湾沿岸,其后活动范围拓展至潍淄流域。关于莱都的具体位置,学界则有不同看法。一说为山东黄县,郭沫若、范文澜、李白风等持此说。(参见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19页; 郭沫若:《中国史稿》 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98页:李白风:《东夷杂考》,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52页。)王献唐认为在昌乐、临朐附近。(《黄县·器》,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3页)杜在忠认为在潍水中游附近。(《莱国与莱夷古丈化探略》,载《东岳论丛》1984年第1期)王恩田认为莱、纪为一国,莱都在寿光。(见《纪、忌其、莱为一国说》,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

②参见宋承钧(《胶东史前丈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载《东岳论丛》1984年第l期)、王树明、刘王兴(《山东乳山县刁虎山莱夷祭山遗迹的推定》,载《北方文物》1988年第2期)、杜在忠(《莱国与莱夷古文化探略》)、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版,第280页)、王献唐(《黄县忌其器》第60页)、王恩田(《纪、忌其、莱为一国说》)等学者研究成果。

③学者对于齐、 莱两国关系的讨论多集中在两国战争纠纷的过程和战争结果的影响方面, 没有关注到两者之间在鱼盐经济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关研究成果参见夏麦陵:《叔夷钟铭与齐侯灭莱》,载《管子学刊》1993年第2期;迟克俭:《古莱国初探》,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1期等。

④《左传》注曰:“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杜预注:“‘与谋者,谓同志之国。相与讲议利害,计成而行之,故以相连及为文。’莱国在齐之东,鲁国在齐之西。鲁与莱,既不接壤又素无嫌隙,鲁仅纵兵往助之,即《春秋》经曰‘会’,左氏曰‘不与谋’。”(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755页)。

⑤杨伯峻注:棠仅为一邑,左氏郑重书其月日,又言“灭之”,谓莱君为之死。(参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040页)

猜你喜欢
盐业齐桓公齐国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赵启三:从创造“金丝猴”到进军盐业新蓝海,七旬“剑客”为实业鼓与呼
齐国强 作品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