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北方鲜卑族图腾崇拜演变及现代价值分析*

2022-03-09 01:51
农业考古 2022年1期
关键词:图腾崇拜鲜卑图腾

朱 丽

一、图腾崇拜

弗雷泽对图腾崇拜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图腾是一种虚拟亲密关系, 且由两方面构成,即存在血缘关系的一组人以及实在的自然物或人工产品;图腾的目的,首先让人们成为社会团体,然后使他们能够集体行动, 最后达成共同意识。布朗认为,弗雷泽为主的老人类学关心的是图腾制度起源问题, 弗雷泽称之为的观念的图腾制度,即对于母亲怀孕的胎儿是来源于她曾吃过的某种食物(动物与植物)的信仰。这种信仰在澳大利亚和美拉尼亚的不少部落中都存在。而布朗质疑,这种图腾制度形式是否存在普遍时间下的广大地区?在弗雷泽眼里,这种信仰是图腾制度的所有不同形式据以发展的胚芽。那些不知道怀孕的生理原因但却渴望知道某些解释的人,被引导到这样一种观念上,这种观念认为:一个妇女吃了某种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这种食物就是怀孕的原因。两者就是这样联系起来。

对于图腾制度的宗旨,涂尔干在其《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有明确阐述。他利用老社会人类学的方法, 对图腾制度的起源进行了分析,尽管他力求赋予“起源”这个术语不同的意义,但他考虑问题时仍然远离图腾制度的本质和功能理论的含义,认为群体的崇拜物,对于其成员来说是“神圣”的。布朗则认为群体的人与其图腾间有一种“仪式上的关系”,是社会迫使群体的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对某种物体的态度,称之为仪式态度。这种态度涉及到对这种物体所存在的崇拜感和多种多样的变体,无论是同一社会或不同的社会中。涂尔干认为,仪式态度中的基本目标就是社会秩序本身,只要与社会秩序有关联,任何事物就会成为这种态度的目标。布朗基本认同,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秩序之前,置于这种关系的仪式态度对象是否是在社会秩序生成还有待于确定。布朗的观点,“如果一个像氏族这样的社会团体想要团结和延续,那一定是其成员情感的对象。但是,为了保持这种感觉,必须给予相应的集体表达, 而这就是整个社会的共性原则”。 涂尔干把图腾崇拜的基本部分当作是对于图腾徽记或图案的运用,即对于图腾动植物图像的表达,并认为人们之所以要选择自然物种作为社会群体的象征,是因为这些自然物种容易被利用。图腾具有神圣性和仪式性的特征,主要是由于它所代表着的社会群体徽记的地位。可是, 在一些没有这种图腾崇拜形式的民族中,我们仍能发现像动植物这样的自然物种仍是他们的仪式对象,或他们用神话表现的仪式态度所涉及的对象。即使在那些具有图腾崇拜的形式的民族中,与自然物种有关联的仪式习惯也可以不是图腾性的。图腾崇拜只能是更广泛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而这种反映仍然是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一切仪式关系。涂尔干的理论只是解释了图腾崇拜,并没有考虑更多的社会现象或者更普遍的理论,他的缺陷也在于此。

研究图腾的本质与功能,布朗认可采用比较社会学的方法。首先,任何已知的文化中的图腾制度都是更广泛的信仰和习俗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们都可以像许多澳大利亚部落中那样,在那个体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或者可能占据微小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的地位。在不同的文化中,图腾的制度也是不同的。图腾可以看作是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即人与动物或植物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分或方面。 不管是畜牧民族的牲畜崇拜、耕作民族的谷物崇拜, 还是其他族群的气候崇拜、季节崇拜等,都是族群与某些圣物之间的仪式关系。 布朗总结,“图腾制度看作是一个特殊形式,即由文化的普遍因素所造成的,所有文化都有某种信仰和习俗的体系,通过这种体系,外部自然世界被引入,并与由信仰和习俗组成一简单观念结构的社会发生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布朗假设从对澳大利亚的图腾制度的一些不同种类的功能进行研究,并指出澳大利亚部落总的整合体系中图腾制度的功能的某些一般结论。虽然没有实地验证,他不敢对美洲、印度、美拉尼西亚或非洲的图腾制度的功能下定论, 但他假定,文化发挥效果是平稳的社会结构由被团结的个人形成稳固的社会群体系统,此系统规范和调节人的关系。“这种外部适应和那些组合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内部适应,使有序的社会生活成为可能”

二、北方鲜卑族图腾崇拜演变

鲜卑民族以大兴安岭为分界点分开,成为两个胞族,南为东族,北为北族。从两汉至魏晋,他们不断向南和向西迁移。东鲜卑沿乌桓内移的方位往南迁徙,部分向西迁徙;在东鲜卑和北匈奴的迁移行为影响下, 北鲜卑逐渐移动到大泽地区,然后从南至河套、阴山地区;剩下的继续向西迁至河西。“总体来说,鲜卑自其发源地分别向西和南迁徙, 且迁徙路线大致构成了一个扇形。从出土文物来分析,这两部鲜卑人有可能是语言相通、族属相同的两个氏族集团,故相关的出土文物差别也不大,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由此推测,两个支系虽属不同氏族,但生活在同一地域,同以狩猎、采集为生,早期原始图腾崇拜应基本相同。 下面试着对其早期原始图腾崇拜做一概述。

(一)大自然崇拜

日月轮转,亘古如是;风雨雷电,自然如常,这些都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远古人囿于生产条件的落后, 对这些现象是无法理解的。尤其是自然现象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无法解释的奇特现象引发了原始先人最初的幻想。他们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相同, 都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情感, 性格与意志。因此,大自然被不断神化的过程,也成为原始人各种复杂情绪不断滋生的过程,这些情绪促成“灵”的敬拜,产生早先的自然崇拜。

(二)森林崇拜

鲜卑先祖栖居在大兴安岭的丛林中。他们的物质资料都来自于大森林, 无论是狩猎禽兽,还是采集果实。所以,在鲜卑人看来,森林乃“生命之源”,要时时敬畏,定期祭拜。“秋,马肥,大会显带林,课校人畜记”,这是鲜卑人祭祀山林的一种传统习俗(图1)。每年秋天,牲畜活跃,膘肥健壮,植物成熟,果实丰硕,是狩猎采集的最佳时节。此时举行祭林活动,一方面,祈求众神保护部落的粮食;另一方面,祈求上天保护部落免受冬天的侵袭。西伯利亚昔日的狩猎族群以树木为神,对此,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他们不盲目崇拜,而是会选择特定的树木,尤其是那些被他们视作避难所的丛林中的树木。

图1 云冈石窟11窟门楣须弥山雕刻(象征森林崇拜)

(三)星宿崇拜

“乌恒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鲜卑与乌桓风俗无异。自然灾害频发,对自然力量的恐惧,鲜卑人类只能选择顺应“天意”,天神可以掌控人的命运。鲜卑人尤其崇拜太阳。史书曾记载鲜卑“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即鲜卑人的房屋,都是东向开门,以方便接收来自东方的阳光。鲜卑人生活的地域,夏季仓促、冬季漫长, 严酷的自然环境加上简陋的生活条件,使得太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心目中占据着崇高地位。远驻北部的少数部落(匈奴、突厥)如匈奴,也都有面东祭拜太阳之俗。

(四)赤山崇拜

鲜卑人历来视“赤山”为圣山,围绕“赤山”繁衍生息,并在死后葬于此地;此外,水草丰美之地往往是鸟兽聚合之地,聪明的鲜卑人正是认准了这一规律,将其当作绝佳的游猎场所。

(五)鬼魂崇拜

泰勒与弗雷泽泛灵论认为,原始人希望解释做梦和死亡的现象, 他们臆想人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在人死后依附在尸体上。这个臆想一旦被接受,他们就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许多诸如和死亡和葬礼以及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和习俗。鲜卑先民会对自然力顶礼膜拜,又会对鬼神虔诚求助。“敬天、敬地、敬鬼神”,在鲜卑人的思想观念里,人死魂不散,灵魂依然如常生活,死去的仅仅是形体。因而,在下葬时, “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长期以来,这种丧葬风俗一直都在延续。考古人员曾在位于辽宁省“将军山的北燕冯素弗夫妇墓中,发现了两只殉犬,从而有力地佐证了‘肥养一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的东胡旧俗”。

(六)鹿崇拜

鲜卑人在辽阔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狩猎,在呼伦湖及阴山等水草之地逐水草而居,动物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鲜卑先民将动物人格化,认为动物与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并将其视为神灵加以崇拜。这其中,以鹿最具代表性,并慢慢发展为鲜卑人的图腾崇拜(图2)。《魏书·序记》载:“圣武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而今,有关学者肯定“神兽”乃驯鹿。而以驯鹿为表现主题的岩画在大兴安岭地区到处可见。自20个世纪以来,相继发现驯鹿的刻纹文字。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埃古纳(Eguna)埃穆尔河(Emur River) 上游的悬崖上发现了大兴安岭祖先和驯鹿的岩画。 上述史料与发现的岩画当中,鹿已成为一种祥瑞之兽,一种图腾象征,被鲜卑奉为神灵,指引他们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因而,自东汉末到北魏以来,对鹿的崇拜从未间断。这个时期出土的如双鹿纹陶壶、三鹿纹青铜饰牌等都是最好的杰证。从陶刻到铜镂,技法多样而娴熟。此后, 伴随着拓跋鲜卑进驻中土、 佛教的传播,鹿的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麒麟、天禄、辟邪、赤鹿、驯鹿等和鹿相关的动物型配饰具备了多种象征意义,统治阶级还将其用作年号,成为王权与王室的象征标签。

图2 大同考古所正在修复大同云波路华宇二期(2019年)出土北魏墓葬壁画中驯鹿图

(七)天地与祖先崇拜

早期的自然崇拜更多是对自然力的依赖与恐惧,鲜卑向南迁移至匈奴故地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祭天的习俗也随之改变,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 祭天之仪也逐渐代替了自然崇拜。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移居盛乐后,每逢夏四月,举行祭天典礼, 各部落的君主都会协助祭祀。由此可知, 传统的祭天之俗已成为权力的象征,并形成定制。如拓跋珪在登基时“郊天,建元”,六年后“夏四月,祠天”。北魏政权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 鲜卑族与汉民族的杂居交融,汉民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与生活习俗不断得到鲜卑人的认可与吸收,这其中就包括汉人的祭祖活动。天兴二年春,“初祠上帝于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降坛视燎,成礼而反”;在平城修建太庙,将神元、平文、昭成、献明四帝灵位供于太庙之上,与汉人的祭祖活动大致相同。在北魏墓葬壁画内容中可见伏羲女娲图(图3),伏羲女娲图本是中国传统图像,汉晋墓葬比较多见。而出现于北魏的墓葬中, 推测墓葬主人虽是鲜卑族,但他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并开始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

图3 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室甬道顶部的伏羲女娲图

鲜卑创建北魏政权时,重视佛教传播。在政治行为上,鲜卑人的依佛治国理念,映射出鲜卑文化的自卑心理。在艺术雕刻上,平城西“昙曜五窟” 的主像分别隐喻平城北魏五位先朝皇帝。北魏造像高度逼真,富丽堂皇,既有西域犍陀罗艺术的痕迹, 又有鲜卑人粗犷而无拘无束的特征,作为一种逼真而又寓意深刻的物化形式,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与佛教文化充分地结合了起来。另外,我们在昙曜五窟上也多少可以看到一些萨满教的本义,这是域外佛教与鲜卑本土宗教交融的结果。这尊佛像(图4)便是以皇帝的形象为基础,实际上具有皇室寺庙的性质,并融合了祖先崇拜的意义。魏孝文帝倡导佛教,有助于消除文化障碍,实现与中原文化的全面融合,在协助汉化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兼顾中原地区的文化和信仰。后期鲜卑后代的宗教信仰,在建筑、造像、习俗不断沿袭以及中国化的逐步推进,与其他民族相比,鲜卑少数民族影响华北地区一个多世纪。

图4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第20窟祖先崇拜(象征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如今,北魏鲜卑已消逝1600多年,留下后人慕名参观的云冈石窟,有关的鲜卑的图腾,少有人记得。而在鲜卑族的图腾信仰中,无论源于血缘关系崇拜,还是氏族群体标志象征,都是不同社会现象的再现。 这种图腾信仰强化群体认同,维护社会组织,密切血缘关系,团结社会群体,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延续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意义。而北魏后期兴盛的佛教信仰巩固了汉人眼中的胡人社会群体,正是因为北魏政权以国家信仰的方式确立了佛教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北方鲜卑族图腾崇拜现代价值分析

有关图腾的产生和演化,在某些学者考证和研究下,他们认为图腾崇拜是距今为止可能发现的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在原始人心中,图腾是神的象征,又是氏族和社会的象征。原始人把社会神圣化可以有各种象征形式,最原始的形式是图腾、后来才发展为各种神灵”。北方鲜卑作为兴起于大兴安岭的少数民族,其图腾崇拜形式比较复杂多变。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北方鲜卑族的原始崇拜不再是简单的图腾崇拜,而是衍生出更多的文化价值功能。总结起来,主要有族群认同功能、文明发展功能、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等。

(一)族群认同功能

原始社会早期, 人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不仅受到饥饿的困扰,还会受到猛兽、疾病、自然灾害等各种死亡威胁。而图腾原意为“亲属”“亲族”等。通过图腾崇拜,氏族成员建立血缘关系,形成集体意识;通过图腾仪式信仰,氏族成员形成集体力量,依靠集体力量获得生活资料及抵御外界灾害的威胁。

图腾崇拜在氏族成员中最重要影响是:凝聚民族精神,形成族群认同。图腾文化包含的民族精神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形成的集体的文化认同。 这种认同对凝聚集体、区分群体、维护社会秩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明发展功能

“原始宗教的发展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几个相互关联而又各具信仰特征的阶段”。北方鲜卑族图腾崇拜也经历了从自然、动植物图腾崇拜,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等过程。原始崇拜的阶段体现原始信仰文化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只有从低级的生活生存需求发展到高级的制度和精神需求, 才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才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形成。图腾崇拜推动有序社会形成,促进宗教信仰形成,因此图腾崇拜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关键。

(三)文化保护与传承功能

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文化资源,是先民遗留的珍稀文化遗产, 是先民的精神寄托与凝聚,后人必须保护与传承。而早期北方鲜卑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通过图腾文化符号,专家能够推测鲜卑族生产与生活, 进而还原早期鲜卑族建筑、饮食、节庆与风俗。黑格尔说过:“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可要暗示并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艺术家将图腾符号衍生出文创产品(图5),实现图腾本身的价值,并将民族文化不断繁衍与传承。

图5 祖先、鹿图腾衍生艺术设计产品(来源云冈文创)

四、结语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人类由蛮荒到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所伴生的重要因子,映射着人类在面对自然或未知时,发自自我的思考和观念。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图腾崇拜是一个普遍和必要的文化成分或过程所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情况,但其本质相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氏族成员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己族群的寄托。在不断发展中,他们以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进而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与标志。社会学视角的图腾崇拜促进了文明有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早期族群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

有关北方鲜卑族图腾文化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图腾文化传承有着非常重要意义。鲜卑族图腾象征具有浓厚的文化艺术色彩,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能够彰显鲜卑图腾无穷的魅力。鲜卑图腾崇拜经历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它的历史进程能够为现代设计提供广泛的题材, 多角度表现手法。现代设计借助图腾符号象征,不仅表达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赋予新的社会寓意。古为今用,才能真切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图腾崇拜鲜卑图腾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鲜卑民族初探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浅论几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婚姻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