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微视频的教师培训手段应用与反思
——以国培班主任项目为例

2022-03-12 06:02王宏方李安琪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刚案例培训

王宏方,李安琪

(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教师学习领域的变革,并改变着教师培训的模式。自2010年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国培)以来,各高等师范院校承担了大量的教师培训工作。国培是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而推出的教师培训项目,至今整整十年,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用显著。有学者认为国培体现了国家公共价值、社会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价值[1],是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战略的扶智之举[2],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救援队”“加油站”[3],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教师学习机会[4]。

然而,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项目驱动式的培训,国培十年来反思的声音不断。反思的焦点主要有:第一,国培的“传递-应用”式培训思路,忽视个体教师独特需求与学习选择性;第二,培训供给方的强大控制性与精准性,忽略参培教师的主动性与自然性。问题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模式方法相对固定单一,以专家集中授课为主、学员参与性与积极性不高[5]、缺乏针对教师需求的个性定制[6],等等。笔者作为国培项目亲历者,一直关注这些结构性问题,领导培训团队不断进行各方面创新的尝试与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所介绍的案例微视频即其中之一。

一、案例微视频活动的源起

所谓案例微视频,简单来说就是以学员小组为单位,将班主任教育故事拍摄、剪辑、制作成短视频,再现真实故事。通过对教育事件的可视化,促进学员对工作中的典型教育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层反思。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技术手段上的支持,更赋予教学活动美学的意义。参培教师体验与学习一项新的技术,既与时代共同进步,更获得了团队合作、有效参与、深层反思、发展同理心、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机会。这种新型培训手段所收到的另外一个更大的惊喜是参培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它是一种做中学的过程,同时因其本身所带有的故事性、表演性、悬念等非传统培训特征,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学习投入。

现代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通信与信息、媒体艺术、虚拟空间设计等,早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手段以增加感性经验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7];有的教师利用视频媒介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积极性[8];亦有更多学者看到信息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9][10];有的学校将教学案例视频与其他教研整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生的校本教研形态[11];有学者在教师培训中应用信息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协作、对话与意义建构等重要元素[12];信息技术进行案例教学在高校教师[13]、新手教师[14]等各类型教师培训中均有尝试,并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纵观目前案例视频手段的使用,大多体现在教师个人教学以及教研活动方面。从教师个人教学看,它使教师的内容性知识获得了一个新的载体,教师个人可以通过对录课视频的反复观看、准确定位、揣摩学习以及捕捉细节加深教学反思的深度;对教师教研来说,教师观摩示范课的方式有了新的选择,将现场听课转变成观摩视频听课,突破了教师听课的时空局限。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很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拍摄制作微课,利用各种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突破了学生学习的地理局限。

二、案例微视频活动流程

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启发,从2014年起,我们在“国培置换”项目班主任学科的培训中设计了“用微视频讲好班主任教育故事”的活动项目,后来将该活动简称为“案例微视频”。“国培置换”项目参培学员以县乡村等非都市教师为主,院校集中时间长(60天),技术设备有保障(培训方提供摄像机,有专业机房与指导教师),开设了相应信息技术课程,这些是设计“案例微视频”活动的前提条件。

根据“案例微视频”活动的目的,基本流程可概括为“讲好故事—创作脚本—角色扮演—拍摄剪辑—展示提升”五步曲。每一步都是在项目负责人指导下由学员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见表1)。

表1 国培班主任项目“案例微视频”的基本流程

(一)讲好故事

故事来源于教师们真实的教育活动,对重要的、困难的、偶发的、有意义的、典型的校园与课堂事件实际过程与完整场景的回顾与描述。我们特别向学员强调“讲好故事”的基本原则:(1)真实性,故事必须来源于本组教师的亲身经历;(2)突出问题,故事是以一个或几个方面问题为缘起的,是班主任工作中经常性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或疑难情境;(3)典型性,故事所涉及的问题或情境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引起其他班主任的共鸣;(4)不强调故事的成功或失败。

可能是出于前期选题原则的引导,故事主题集中于初中生常见问题,如学习困难、青春期同伴关系(含异性交往)、问题行为(如小偷小摸、打架、损坏公物、网瘾)、亲子矛盾(包括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等几大类。基于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很多问题本质上是相互交织的。以下选取某组老师的故事做进一步说明:

小刚是某学校七年级的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一般,父母因在外打工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主要方式就是给钱,导致孩子平时花钱大手大脚。为了维持与同学们的关系,经常请同学吃零食或上网。以强子为首的几个高年级学生盯上了小刚,经常以借钱为名向他索要钱物,不给就会挨打。为了逃避这种霸陵,小刚每次都是乖乖给钱。有一回强子想买手机找小刚说是借500元,强子在课堂上玩手机,被班主任周老师发现。周老师追问手机来源,才知道小刚被人勒索金钱的事。周老师与小刚父母取得联系,将孩子在学校为取悦同学花钱请吃零食以及被勒索钱物的事情与家长沟通,家长为自己平时对孩子只知道付出钱物、缺乏情感沟通深感懊悔。

这个故事来自一位学员的亲身经历,就是“周老师”的原型,在分享阶段得到其他学员共鸣。该案例中涉及青春期学生的金钱观、友谊观、校园霸陵、亲子关系等热点话题,涉及父母教育理念、班主任的责任心以及处理学生关系问题的技巧等元素。

(二)创作脚本

脚本(script)原指拍摄电影或戏剧时所依据的本子,记载台词或故事情节等。有了故事,就要对其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筛选,创作出脚本,为接下来的拍摄与制作做准备。学员在创作脚本过程中,对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仔细整理,对实际过程做有选择的描述、记录和点评,要有针对性地从中筛选出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情景与对话,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事件交待清楚。

就上述案例,学员制定了以下脚本(梗概):

场景1:老师下课,同学们起哄让小刚给大家买饮料、上网。

场景2:强子和另外几个男生在路上拦住小刚,索要500元,说是买手机。

场景3:小刚在家里,偷偷从妈妈钱包里拿钱。

场景4:班主任周老师向小刚与强子了解手机的来历。

场景5:周老师办公室,周老师与小刚父母谈话。

在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下,小刚承认自己花钱讨好同学的行为不妥,这不是建立与维持真正友谊的办法。小刚父母认识到自己平时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对孩子遇到交友、校园欺负问题时感到困惑和无力要承担责任。班主任周老师借用这件事召开了以金钱观、友谊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脚本必须对故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突出人物形象和言语表现力,才能在限定时间里揭示主题。这一阶段我们会为学员留出充足的时间,学员小组一般都会反复推敲,几易文稿。很多学员在创作脚本的过程中有很多领悟,有的学员说“感觉自己平时跟学生说话真是太随意了,有的话可能会伤孩子的心”“当初真不应该这么说话”等等。

(三)角色扮演

分享故事、创作脚本之后,便是学员认领角色,记住台词,安排拍摄了。角色扮演可带来对事件的深层投入,并设身处地思考教师行为的影响。角色扮演环节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每位学员能真正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去感受与表演,是一次最佳的滋养同理心的过程。

在布置任务时并未特别强调角色扮演的艺术性,毕竟我们的参培教师不是演员。这一环节的要求主要是角色的忠实性,做到真实自然流畅地表达作品的意义即可。但是在最后展示阶段,我们惊奇地发现,当初低估了学员的表演才能,也可能是因为故事的真实性和常态性,使学员扮演如此自然。在上面故事中扮演“小刚”的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通过扮演这个内向的、在学校里被排斥、被忽视的孩子,该教师表示设身处地站在“小刚”的立场,深刻体验到孩子的无助与绝望。想到自己班上也有这样的孩子,感受到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以后一定要多多关心这样的“边缘学生”。

(四)拍摄制作

角色扮演以拍摄微视频的形式来呈现。用镜头记录下来角色扮演的过程,拍成情境剧,再现师生、生生间的教育教学故事。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声音清晰、画面稳定流畅、作品完整即可。事实上有的学员比较熟悉摄影、制作、配音、合成技术,能创造出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作品。在培训前期已经开设了一些教育技术类课程如课件制作、白板技术等,还有学员对当前流行的微课、慕课也比较熟悉,并无畏难情绪。

根据培训的硬件条件,我们要求微视频作品在8-12分钟之间。视频格式可选择标清分辨率或高清分辨率,用兼容性高的视频文件格式如AVI、WMV、MPEG等。培训方提供摄像机、数码相机,当然也可以使用学员自己的相机拍摄。后来根据某些小组的尝试,发现使用智能手机、ipad拍摄的效果也不错,而且非常方便。拍摄后的影像素材在专业的计算机教室以及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成员独立剪辑制作完成。

最初设计案例微视频活动时,作为培训者,曾经担忧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可能导致任务难产。因大多数培训学员来自县域或乡村学校,只有少数学员有一定的计算机专长。好在前期的多媒体技术类课程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专业的机房和指导教师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再加上参培学员年轻教师居多,对于掌握新的技术手段充满期待。最终所完成的作品,尽管称不上多么专业,但大多画面流畅、叙事完整,有的作品还加上了配音、配乐、画外音、字幕等,呈现出非常好的效果,可看性大大增加。

(五)展示提升

“案例微视频”活动的最后一步是作品展示提升。为了促进学员的积极性,我们是以“展示赛”方式,按抽签顺序依次播放微视频。在项目负责人主持下,特邀专家点评,专家与学员代表投票,决定最终名次。每个小组展播后,就提问进行解答,之后由特邀专家当场进行点评。活动最终的名次并不重要,热烈的现场气氛,伴随着专家犀利的点评、概括、教育与道德意义的挖掘,学员普遍感受到这样一种培训模式的趣味性,欢声笑语过后是深刻的反思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育智慧提升。

多次运用案例微视频活动之后的经验是,展示提升环节对于促进学员反思、达成活动目的至关重要,主持人与点评专家的综合素质决定着活动的成败。主持人一般由项目负责人亲自担任,作为培训项目的整体设计者、实施者,当然也是案例微视频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过程的督促者,对整个活动设计的目的、组织、流程、规则掌握于心;在主持展示活动时,必须把握活动目标、营造参与氛围、控制时间,特别是对学员作品中有可能出现的“不适当”或“负能量”言论要及时发现并纠正。点评专家通常至少两位,一位中小学一线优秀班主任,一位高校教授,他们必须理解活动的深层意义,懂得尊重学员的劳动,特别是对不太成功的作品,能够适时反馈并引导,鼓励学员走出困境。点评专家对数码作品再现的教育故事的评议和分析,能从理论高度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利弊、得失和感悟。这是一次专家引导下的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接着是各位学员结合各自的情况完成反思日志,再一次进行思想的沉淀。

事实上,在这一环节中,每位学员看到视频里的自己都非常开心。后期从学员个人日志中可以看出,有的故事因其独特的示范性,引发深度共情,促进教师理解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大多数学员教师都能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剖析而获得理解和认知提升。

三、案例微视频活动的优势

案例微视频虽然并不算多么新颖的技术手段,但应用于教师培训并不多见,与其他传统教师培训方式——听讲座、参观、工作坊、研讨等相比,从学员角度来说是一种更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讲故事、拍故事、演故事,参与、协作、分享、反思等成人学习要素都得到了体现。

(一)促进教师合作

教师都是带着丰富的经验与成熟的知识结构走进培训的,培训者要努力创造多种渠道加强这些经验与知识的分享。教师合作就是教师为了改善学校教育实践,以自愿、平等的方式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从而形成的一种批判性互动关系。教师合作究其本质是关注教师间的关系,要求教师间以平等的个体身份结成一种互助发展的关系。

利伯曼等人在研究教师工作时发现,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孤立的事业,教师虽然有一致的使命,却在大多时间里处于自我“划线”的孤立之中[15],我们“国培置换”项目的参培教师绝大部分来自非都市、甚至是偏远乡村。不少教师到大学放下行李后第一件事就是找老乡,接下来吃住行、上课、活动都泡在一起,沉浸在自己的小团体里。这种“同乡小团体”一般会带来认知同质化与观念固着,有时甚至产生与培训方的“集体对抗”。为此,必须设计一些“团队任务型”学习活动,并且在组建团队时,拆散这些“同乡小团体”,搭建各类不同目标取向的“学共社群”,帮助教师开展更多元的互动,形成个体学习与团体学习相结合、领袖教师引领的正能量培训环境。

(二)强化培训的参与性

随着近年教师培训项目数量迅速增加,教师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评价方式不具激励性等问题经常被谈起[16]。“案例微视频”活动是通过做,而不只是听、说、想、写来完成学习任务,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强调小组成员任务分工,责任明确。活动设计之初衷是在规定性与选择性之间达到平衡,在活动的每个时间点上,培训者都会要求承担不同任务的教师提交作业,以强化每位教师的责任感和参与度。同时,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中,教师又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度,这增加了教师对活动的认同感和投入感。

(三)发展教师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个人通过语言分析和心理移情来再现他人真实、本源的意愿,或通过复制与重构来体察他人的心理或精神以达到对他人理解的心理能力。简言之,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能力。要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就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珍惜、接纳和信任,并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感同身受其情绪情感,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知情统一、协调发展的促进者。班主任是学校中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教师,班主任作为长辈和师生关系的引领者,更应该主动地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互动,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能够换位思考、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明确班集体建设的方向。

“案例微视频”活动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角色扮演,实现师生位置互换,把教师本人带入到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里,帮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学生,并促使教师反省行为的适当性。在展示视频的环节,很多教师真切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有生命的、鲜活的个体,都有表达的渴望与需求,他们都有权要求被理解,其基本心理需求都应得到尊重和满足。就上文的案例,几位教师表达了他们对角色的反思:

“小刚”扮演者:在拍摄以及展示时看到自己被其他同学孤立排挤、被勒索钱财、不给就被推搡,那种无助感困扰了自己好几天,想到自己的班级、学校也有一些这样的孩子处于这样的情境中,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支持,自己心里非常难过;

“周老师”扮演者:自己平时对沉默少语的学生关注不够,对学生课堂以外的行为了解不多,自己正在积极思考如何有效帮助这样的学生;

“家长”扮演者:理解家长处于生活压力之中,工作忙碌,对孩子的忽略,以后对待家长要更有耐心,与家长沟通要更细致、考虑问题更周到,多为家长提供有建设性的帮助。

还有更多的教师表示以后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加强对青春期学生在金钱观、交友观方面的教育。另外,专家和学员还就这个故事提出的家校合作、家长教育、校园欺凌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促进教师深层反思

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使教师根据实践进行总结,并改善自己的实践,就是我们常说的“反思”。所有教师培训都会强调“反思”,但创造条件促进有效、深层反思的手段并不多,多数反思活动停留在写日志、检查听课记录、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上。卢红芳等人认为“叙述性思维通过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将之放在特定的时间脉络中,抓住的是人类经验中意义的丰富性和微妙差别。这是无法通过概念界定或者抽象命题来表达的。”[17]“案例微视频”活动就像是一次棋手的复盘行为,直观再现一个典型而真实的故事场景,模拟现实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重建与经验的联结,同时以观察者的角度再度审视事件发生过程与结果。而这次“复盘”带来的“团体反思”,更突破个人反思的有限性。

(五)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在信息化的时代,任何人若不能随时保持学习的心态,及时补充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欠缺,就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这一点对教师而言尤其重要。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必须有较强的技术适应力。“案例微视频”活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能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在培训前段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理论学习与上机练习之后,来一次实战体验,教师见识到的明显效果反过来能激发自己掌握信息技术的动力。在小组成员协作以及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很多乡村老师快速地从“技术素人”变为“技术达人”。

四、结语与反思

“案例微视频”是一次教师挖掘深埋心底经历的手段。在多轮培训中使用这个手段,我们在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培训同时,也在不断检讨与反思每一个环节上的改善空间。

在分享故事环节、小组讨论以及班级分享时,项目负责人都会对学员强调故事的成功或失败并不是作品评价的标准。但是在作品呈现出来时,看到的几乎全部是成功、甚至是非常完美的故事。有些问题情境本来蕴含着极大的挑战性,但当问题被极有智慧地“灵机一动”突破得以解决时,一些教师会因为“顿悟”而产生突然释放的感觉,但也可能会让一些教师产生挫败感,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这样的智慧层级。如果教育故事过于独特,无法达到理性认识的最大数量,针对故事问题的解决也几乎无法成为其他教师的模仿对象,因此我们在选择或编写故事时并不推荐这种需要考验教师极大机智的案例。

在展示提升环节,主持人和特邀专家必须提前多做沟通,在鼓励多元观点的同时,也要努力形成主流共识;既不希望教师形成针对某一类问题的模式化应对策略,更不主张因观点过于多元化而偏离核心价值。实际活动过程中,受制于教师素质或社会与网络舆情的影响,有时出现带有负面倾向的作品也在意料之中。因此,主持人与专家需要提前观看作品,并在展示过程中通过提示、引导、论证甚至辩论等,及时纠偏,加强正向力量。

经过几年在教师培训中使用案例微视频手段,保留下的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还产生另外一些附加的意义,如它们成为师范生顶岗实习前教师技能培训的案例。当笔者偶尔重新观看这些视频作品并反思这一活动的意义时,还能回忆起当时每一位学员的音容相貌,仍然能感受到学员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做为教师培训者所发挥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者的价值。

猜你喜欢
小刚案例培训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不足为奇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