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

2022-03-13 23:14王建红何劲辉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数字化

王建红 何劲辉

摘 要:当前企业普遍面临VUCA时代挑战,企业从数字化管控到赋能发生巨大改变,企业需要加强个体人才,即“基础技术+共性赋能技術”的深度融合人才。基于产教融合模式推进“数字化”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基于数字化的市场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数字化驱动下企业人才需要的专业能力和培养内容,从哲学视角分析了高校人才思维能力,完善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数字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5.001

1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企业数字化是指在整合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效能。数字化应用到企业,将重新定义企业上下游关系。企业产生价值的空间由工业时代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扩散到数字化时代价值链所有环节,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

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必须以新的意识、新的世界观和新的方式重构整个组织和运行。首先,加快企业信息传递效率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当务之急,数字化时代信息对称非常高,数字化成为企业沟通效率核心要素。其次,相较于工业经济时代,数字化时代是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化为以顾客为中心,依据顾客需求的定量分析数据来构建企业产品与客户之间的链接。最后,在数据时代协同共赢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共享数据、规模协同互动是企业发展之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数字化人才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因素。

2 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未来5年云计算、创建数据、使用数据的人才缺口将达150万。面对大量的人才缺口,在培养模式上创新为了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应全面提升大学生“数字化”“智能化”能力与素质,这样才能在技术进步浪潮下,趋利避害,抢占先机。

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化人才培养更注重专业结合培养、多方面协调发展,学校应该把学生打造成知识面宽、专业精通、横向协调能力与上传下达能力强(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化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第一,专业精通且懂管理协调;第二,拥有将专业技能和数字化结合(可视化、模拟化);第三,具备运筹推演能力。数字化人才承担着数字化平台的规划、实施、运营和持续改进的责任。基于其在企业承担的具体职责分为数字化领导者、数字化应用人才、数字化专业人才三类。数字化领导者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数字化变革和数字化创新的能力,能持续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拥有超人的洞察力与领导力;数字化应用型人才要求能基于不同业务场景,应用新技术助力数字化定量分析,为创造新的价值的业务、管理和决策人员提供依据;数字化专业人才要求聚焦数字化技术加数字化精专业技术能力打造的不同能力等级层次人员。

3 新时代产教融合培养改革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革新应与时俱进。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技术融入各行各业,映射到人才培养模式上,行业需要交叉复合人才,传统人才受到冲击,企业需求专业知识、兼具创新和统筹决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市场人才需求,迫使高校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1 推进“N+n”专业结构改革

学校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产业结构变革,构建灵活专业结构,推进“N+n”专业结构改革,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其中N指专业知识,高校对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该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将其与产业紧密结合。让教学理论能跟上前沿产业发展。高校应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利用实践技术驱动进行专业重塑。 n指专业数字化课程。是具备能将专业数字化的能力的人才,例如工程类专业BIM课程、管理类专业python课程等、财务类专业。此外,区块链作为近年行业“黑马”,是未来大数据的重要载体,但目前区块链人才稀缺,区块链将成为未来教育新方向,高校可以将区块链学习纳入n课程培养体系。

数字化专业与多个基础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要根据这一特征整合资源,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改革,最大效度地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产教融合要将学校本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与企业实际的资源有机整合。“N+n”培养模式改革将让学生学习更具有挑战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热情,也将为数字化企业提供更加精准、有用的人才。

3.2 哲学思维理念培养

现阶段数字化人才培养要构建系统工程知识体系,体系的形成需要对学生哲学思维的培养,哲学思维理念是强调反复多次的“简单-复杂-高层次再简单”的循环迭代的能力,遵循简单、复杂、再简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实现螺旋上升。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框架,做到由“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以哲学思维推动创新思维,实践创新,完成整合提升能力的培养。

面对市场的挑战,高校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搭建知识结构三重培养体系得到保障。首先是简单层,基础课程的培养,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着重原始知识的积累。在此基础上,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实践融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使学生知识体系进阶到复杂层。最后要进行知识的整体优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将大数据、智能化等先进理念技术加入学生培养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模拟推演、管理集成的能力,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再简单化。

3.3 运筹决策能力培养

大数据作为复杂数据处理的前沿性技术,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发展,而教学过程与前沿产业发展具有时间差,并且具有周期性,一方面,高校要以实践教学、专业共建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关注行业创新趋势,共同打造校企合作课程,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对人才运筹决策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系统、前瞻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未来变幻莫测的数字化浪潮中,数据分析和决策能力是人才的立足之本。

不同于知识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倾向于实践。前沿性、实践性是数字化企業主要特征,学生既能从数字化企业的实战中了解到行业一线发展趋势,又能综合提高其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筹决策能力,产教融合模式下对人才培养的优势体现了出来。

3.4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当前企业普遍面临VUCA时代挑战(V:volatility市场竞争炽热化U:uncertainty企业经营环境面临高度不确定性C:complexity企业战略定位高度复杂性A:ambiguity国家政策的模棱两可),在VUCA时代背景下,不确定性竞争更加残酷和惨烈,“基础技术+共性赋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市场的一种革命性变革,自主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加速变革,培养基础专业知识+数字化+管理决策推演能力的综合性自主创新人才是一项教育革命。只有双重改革和推进学校在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高校人才评价体系的重建,才能提供社会需求型人才。

数字化时代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要打破传统评价方法,教学空间也从校园内延伸到了企业、实习单位。传统的“试卷打分”评级方法存在较大的客观性,学生甚至可能通过考试作弊等行为来获得更好的成绩,导致学生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此外,学生的管理、思维、运筹能力不能简单从卷面成绩体现,而从实践中更容易评判。因此,对学生的最终评定要缩小期终试卷打分占比,加大学习过程考核分值,并且由老师、同学、企业三者共同打分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4 结语

数字化是社会发展整体趋势,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是满足企业数字化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搭建“产学研”平台,是目前解决数字型人才培养的钥匙。文章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以及数字化背景下企业、高校面临的人才困境,基于产教融合提出了“N+n”专业结构改革、哲学思维理念培养、运筹决策能力培养、教学和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等一系列高校人才培养策略改革,旨在为社会培养实际、灵活型数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健,许秀清,詹友基,等.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07):55-57.

[2]王海军,王天雨.企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54-157.

[3]陈春花.AIRS价值增值环——面向顾客的四大价值增值空间[EB/OL].https://mp.weixin.qq.com/s/UzpkX87hSdILzPGIunw2Tw.

[4]张立军.数智化时代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人力资源,2020,(14):26-31.

[5]王安.工程哲学应从三个层面推动工程创新实践[EB/OL]. https://mp.weixin.qq.com/s/Xhsu6Y0ejRP U2LHJyX0NGw.

[6]谢易,杨杏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J].广西社会科学,2020,(02):185-188.

384850033822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数字化制胜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