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了吗?
——基于财经类高校微观证据的断点回归分析

2022-03-13 03:02刘晓凤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断点普通高校

刘晓凤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是国家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2019—2021 年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与一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双万计划”实施以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备受关切。有学者认为“双万计划”没有改变东强西弱的人才培养质量,[1]东西部高校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西部高校人才培养面临与区域协调的问题。[2]也有学者认为“双万计划”鼓励高校差异化发展,有利于缩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3]从理论角度看,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双万计划”是拉大还是缩小了高校间的差距。

专业基础本就相对强势的高校在进入“双万计划”后,与之前相比,后续发展如何,研究者和社会都非常关注。断点回归设计可从制度的外生变化环境中找寻适当的驱动变量,使其能够引起高校人才培养发生跃迁,但不直接扰动人才培养质量,由此测算出人才培养质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高校人才培养的外生变动引发,来验证两者的因果关联关系。断点回归分析可充分利用政策冲击所引发的跃迁效应,对变量本身的外生性要求不高,且有利于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取得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无偏估计。在“双万计划”实施中,如果断点回归方法能够识别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万计划”实施前后发生突变,而其他影响因素是持续变动的,就有理由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变是“双万计划”这一干预引发的,即“双万计划”有效;若未观测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发生突变,则“双万计划”无效。

研究结构安排为:第一部分是理论假设和实证方法;第二部分是对选择的变量与数据来源的诠释;第三部分是对实证结果的归纳分析;第四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理论假设和实证方法

(一)理论假设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双万计划”的直接受益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浸入式的体验与感受,这会直接影响到其对高等教育总体状况的评价。“双万计划”的目标是实现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同发展,激励高校差异化发展,各展所长,增进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完成度与社会满意度,并进行动态调整,不达标的专业要取消建设点。2019 年,4054 个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中央高校有1691 个,地方高校有2363 个;2020年,第二批3977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中央高校有1387 个,地方高校2590 个。平均每个中央高校有26.76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平均每个地方高校有4.28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仍然凸显了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上的不均衡状况。因此,虽然更多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双万计划”获得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机会,但建设机会不平等的状况未得到显著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差距。由此,研究提出理论假说1。

理论假说1:“双万计划”可以显著影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双万计划”让更多地方高校获得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机会,增进了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能力,使更多地方高校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打造一流本科专业,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有研究也反映了“双万计划”的实施对于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提升作用,因“双万计划”而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专业可能会因为建设加码而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4]但另一方面,2019 年我国开展为期3 年的“双万计划”的直接动机是希望经由20 000 个左右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让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不受冷落。[5]“双一流”建设虽然增加了地方高校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机会,却也降低了一流本科专业含金量,降低了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期望值,人才培养质量相较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言,也会相应降低。由此,研究提出理论假说2。

理论假说2:“双万计划”会影响高校专业发展差距,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是否拥有同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机会,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展开一流专业的建设、打造一流本科专业,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地方高校在专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双万计划”虽然把地方高校也纳入进来,但从相对规模来看,“双万计划”虽然使更多高校专业纳入一流本科建设点,但未必改善了地方高校在专业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中央高校仍占优势,故“双万计划”能否提高高校专业建设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实证检验。由此,研究提出理论假说3。

理论假说3:“双万计划”可以显著影响一流专业流动性,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证方法

2019 年、2020 年的“双万计划”将更多高校专业纳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事实,为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双万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其理念是:若未实施“双万计划”,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年度间应为平滑变动的,“双万计划”实施前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一旦显著改变,则可认为这一变动主要由外生的“双万计划”所致。

这里使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其中,处理变量T 为是否评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当专业被评为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时,处理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驱动变量X 为专业评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年份。定义中心化的驱动变量R(专业建设时间距离“双万计划”起始年2019 年的距离):R=X-2019。定义虚拟变量D 为是否受“双万计划”影响:若R≥0,D=1;若R<0,D=0。

“双万计划”从2019—2021 年连续三年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评价,2019 年、2020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评出,由于2021 年结果未出,因此采用模糊断点回归,不采用精确断点回归。

在X=2019 临界点附近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为:

其中,Y 是结果变量(人才培养质量)。式(1)的分母为处理变量的期望值在断点两侧的差值,也就是处理变量发生变动的程度,分子为结果变量的期望值在断点两侧的差值。可认为断点附近的样本,在专业特征和社会声望等主观变量和客观变量方面不存在系统差异,专业评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时间的差异可看作随机抽样的结果。择取断点附近的样本展开估计类似于局部试验。在异质性假设下,把式(1)估计量诠释为局部平均处理效应,即由于“双万计划”的实施,原本没机会展开一流学科建设的专业在获评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后的结果。

使用模糊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可使用两种方法。

一是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其中,第一阶段的回归方程是:

其中,f(Ri)是驱动变量和处理变量关系的多阶项,反映了“双万计划”实施时间与是否展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间的潜在关系;X 是影响专业是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其他外生解释变量向量,式(2)中X 需符合连续性条件,即在临界点附近(“双万计划”实施前后)X 不能发生显著的跳跃。μi是随机误差项。核心参数是a1,反映了“双万计划”对专业建设的影响。第二阶段的回归方程是:

其中,h(Ri)是驱动变量和结果变量关系的多阶项,反映了“双万计划”实施时间与人才培养质量间的潜在关系。W 是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其他控制变量向量。δ是随机干扰项。核心参数β1,反映了因“双万计划”而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二是非参数估计。使用Kernel 密度估计对式(1)分母与分子中的各项展开点估计。利用修正后的交叉验证方法[6],采用可使拟合均方误差最小化的带宽作为最优带宽。模糊断点回归中,把分子分母设置相同的带宽,择取一阶段方程与结果方程最优带宽中小值为共同带宽。[7]采用Triangle Kernel 作基准回归估计,并使用Epanechnikov 核函数进行稳健性检验。[8]

二、变量和数据

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官网、教育部网站、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名。为确保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采用2017—2020 年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断点回归模型中的驱动变量为“双万计划”的起始年2019 年。断点回归模型的结果变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用在校生的代表性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毕业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用人单位评价表示。并进一步考察“双万计划”对多个具体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评价,构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组成部分。具体涵盖如下变量。

一是师资队伍与资源。师资队伍与资源主要看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支撑平台和重大仪器情况。二是科学研究。主要看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数量和质量。三是社会服务。主要看社会服务贡献(横向课题数量)。四是社会声誉。主要看国内声誉和国际声誉情况(软科财经类高校专业排名)。

为增进断点回归估计的精准性,在模型中控制一些解释变量,具体涵盖省份哑变量、样本年哑变量、教育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社会服务收入、教师工资水平、毕业生工资水平等。

研究涉及54 个财经类本科高校的2542 个专业,其中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48个高校中,有562 个在2019 年、2020 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不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行统计的原因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若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则取消原有省级建设点的名额,在2021 年国家级第三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结果出来之前,还处于变动之中。表1 为处理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处理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断点回归第一阶段估计结果

对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声誉等5 个结果变量的断点回归进行第一阶段估计,分别对5 个模型是否受“双万计划”影响哑变量与驱动变量对专业是否获评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影响进行甄别。发现在断点前,只有“双一流”高校有一流学科,财经类高校只有5 所属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且都只有一个大类的学科作为一流学科建设点;“双万计划”实施后,财经类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发生了明显跃迁。断点回归第一阶段估计的系数显示,在最优带宽模型中,“双万计划”对财经类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影响系数平均为0.368。“双万计划”实施后高校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概率平均提高了约36.8 个百分点。

(二)“双万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从“双万计划”实施前后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的变化情况看,在“双万计划”实施的断点前后,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有波动,上升为主,师资队伍与资源呈显著提升态势。为精准识别断点处的变动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开展断点回归的参数与非参数估计,结果方程的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结果方程估计结果

首先,因“双万计划”的实施而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师资队伍与资源水平、社会声誉显著提高。在“双万计划”实施之前,“双一流”建设的高校较少,有机会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专业也不多,能进行一流专业建设的高校仅仅是少数。在这一时期,“双一流”建设退出机制引发高校间的激烈竞争,造成普通高校即使拥有一些特色专业也难以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使得普通高校也有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机会,激励着普通高校向卓越化发展,既要专业有特色,也能够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已有研究也显示,“双万计划”减缓了高校间差距越拉越大的趋势,缩小了高校专业间的发展差距,弱化了高校间发展的马太效应。总体来看,“双万计划”提升了普通高校进行一流专业建设的机会,促进了高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均势发展。

其次,因“双万计划”的实施而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本身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方面就有不错的基础。根据断点回归的原理,断点两侧的区域,专业除了能否被评为一流专业建设点不同外,其他方面是类似的。因此,因“双万计划”才能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专业与“双万计划”实施前没能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并不存在太大差别。“双万计划”实施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激增强化了专业间的竞争,因“双万计划”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有不少是普通高校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上相较于重点高校而言,竞争力处于相对劣势。然而,“双万计划”实施前后,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没有很大差异,尤其从毕业生就业收入看。

最后,因“双万计划”的实施而开展一流专业建设的高校专业在社会声誉上有一定提高,表现在有些普通高校在专业排名中有所提升。基于最优带宽选取样本及全样本估计的结果显示,“双万计划”实施后普通高校专业也有了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机会,加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退出机制,激励普通高校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力度;重点高校同样没有放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虽然“双万计划”为普通高校提供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机会,从平均指标看也确实推动了普通高校和重点高校专业发展的均衡,但重点高校在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上有更大优势,发展更为迅速,人才培养质量相对更高,“双万计划”实施后,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间的发展差距仍然不小,普通高校要想在特色专业上赶超重点高校,仍有较大难度。

从短期看,“双万计划”使得许多原本无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普通高校专业能开展一流专业建设,这是一个正向利好的政策。但因“双万计划”而加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普通高校专业在与重点高校专业进行竞争时,仍然难以弥补两类高校间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差距,普通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为什么因“双万计划”的实施而参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间的发展差距没有缩小而是在扩大。

(三)断点回归模型设定检验

为确保断点回归结果的有效性,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驱动变量在断点两侧呈连续性分布

若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处理组还是控制组,那么断点附近的分组为内生而不是随机的,这会造成断点回归失效。在研究中,内生分组蕴含着2019 年参评“双万计划”的高校专业提前知道2019 年国家将实施“双万计划”,从而只在2019 年下功夫;2018 年“双万计划”还没实施,先放缓专业发展。基于两个理由,这种情况应该是不成立的:第一,2018 年6 月,教育部首次提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 年4 月9 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正式实施“双万计划”,高校对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的具体时间、要求只是被动接受,难以自主选择;第二,考虑到教育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性的,没有哪一所高校能今年不发展,明年就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教育部是否实施“双万计划”,高校始终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不进则退。这里对驱动变量在断点处的连续性进行检验,以验证断点临近区域局部随机化假设是否成立。针对不同结果变量采用的样本,驱动变量(“双万计划”实施时间)的概率密度函数及其连续性检验的结果显示,驱动变量的密度函数及其置信区间在断点处没有出现显著的波动,连续性检验统计量在统计上都不显著,表明高校专业建设时间的分布是连续的,样本个体无法对驱动变量开展精确操纵,没有内生分组问题。

2.协变量在断点两侧呈连续性分布

在断点回归模型中控制协变量与否,不会对断点回归估计量的一致性产生影响。但若对结果变量有影响的协变量在断点处也存在显著波动,就不能认为完全是处理变量造成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断点回归的隐含假设之一为协变量的条件密度函数在断点处是连续的。为了验证该假设,把协变量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开展断点回归估计,结果如表3。

表3 协变量连续性检验

(四)机制分析

能否普遍获得进行一流专业建设的机会、能否获得与自身专业投入相匹配的产出、能否突破高校身份固化的枷锁实现身份的流转,构成了评价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三个核心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开展一流专业建设和培养高质量人才构成了高校专业建设的阶段目标,而实现身份突破(成为一流)则成了高校专业建设的终极目标。

因此,采用两种方法来检验“双万计划”与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的内在机制,以合理解释基准回归结果。将目前高校专业排名与2017 年专业排名进行比较,构建身份向上流转与否,若目前专业排名高于2017 年专业排名时,定义为身份向上流转,反之则为身份未向上流转。分别对低、中、高三个专业排名的子样本及身份向上流转与身份未向上流转两个子样本展开类似于基准回归的断点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当高校专业在排名中处于靠前的位列(排名在1—18 之间)时,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反映出“双万计划”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也存在正向作用,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因此就排名较高的财经类高校专业而言,“双万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推动作用。当高校专业排名居中时(排名在19—36 之间),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显示出“双万计划”有助于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声誉,但对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的影响是负向的,且在统计上显著。当高校专业排名靠后时(排名在37—54 之间),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显示出“双万计划”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但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的影响是负向的,且在统计上显著。在这两类子样本中,由于对社会服务的负向影响,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没有显著提高;当高校专业已实现了向上身份流转时,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社会声誉上升,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这类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出现提升;当高校专业未实现向上身份流转时,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提升,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社会声誉下滑,且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

表4 机制分析结果

前述分析显示,是否处于较高排名及是否实现排名提升,是影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双万计划”对社会声誉的影响又扰动着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影响“双万计划”和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的中间机制就是“双万计划”是否让受益高校专业实现身份的向上流转。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利用2017—2020 年财经类高校专业的数据,使用断点回归分析法,检验“双万计划”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从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声誉等多维角度,考察“双万计划”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显示:“双万计划”的实施给更多高校带来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机会,使得许多高校也能够进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在建设后获得高于非一流建设高校专业的产出,获得师资队伍与资源水平的提升,但因“双万计划”的实施而开展一流专业建设的处于后位的高校社会服务、社会声誉发生少许下滑,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总水平。机制检验结果反映,若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在建设后身份仍处于中下或不能实现身份的向上流转,则该类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会有明显上升甚至下滑。

研究显示,2019 年“双万计划”更为重视扩大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数量而忽视了提升高校专业的建设质量,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数量扩张带来的一流建设专业激增但人才培养质量下滑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声誉下降等问题,因“双万计划”而进行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难以获得身份向上流转的机会,“双万计划”反而弱化了高校专业特色化发展的身份重塑功能,从而无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的身份固化问题及提升高等教育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研究以为,未来应在坚持“双万计划”鼓励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一流建设的高校专业数量与质量的有效平衡,重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专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弱化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造成的高校专业的身份固化,推动“双万计划”这一普惠性政策真正发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9]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断点普通高校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砂泥互层断点组合类型及其合理性分析
——以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为例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用Eclipse调试Python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