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高校学生社团育人路径探究

2022-03-13 12:26王云飞胡桂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王云飞,胡桂锋

(1.云南农业大学校团委,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展示特长、接触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发展平台。[1]对于大学生而言,社团是大学生业余生活中最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社团的发展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交友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而且衔接了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促进了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让社团育人的成效更加明显。“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在第一课堂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补充,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开展高校社团工作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新探索,可以激发高校学生社团工作活力,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完善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工作模式。随着“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尤为突出,探索学生社团建设的优化路径,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和关注的课题。

1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学生社团工作中的作用

1.1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提升综合素质。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协同合作、动手操作、与人交往等能力。

1.2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效促进高校共青团、学生社团活动方式改革创新

新时代高校学生思维敏捷,爱好广泛,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活动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可以了解高校共青团、学生社团工作的优劣势,及时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的劣势和不足,提高学生社团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社团工作活力。在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中,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兴趣所在,尊重大学生在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和水平。

1.3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与第一课堂学习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专业涵养和五育能力的要求愈发严格。在高校学生社团工作中,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广泛征集学校、企业等不同用人方的意见,利用学生专业课余时间,打造新颖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 当前学生社团育人现状

2.1 思想上育人

思想教育始终是大学教育的根基所在,是所有大学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平台,丰富课外学生活动,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不同于高校系统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社团能够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指导下,通过思想政治学分的约束,在共青团的管理下,通过开展学生愿意主动参加的一系列思政文体活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思想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例如:“青年大学习”“主题团日活动”“思政大比拼”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2 行动上育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大学育人应该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专业学习与行动学习两手抓,不应该只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让大学生整天在教室、自习室里读万卷书,更应该鼓励大学生去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第二课堂”行动、进行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行万里路”,同时又从实践行动中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校共青团纷纷响应,进行相应改革,学生社团组织百花齐放,文体类社团、竞技类社团、科研学术类社团等“百团大战”,高校结合时政热点,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给予大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大学生为呈现出最佳的表演状态,利用课余时间不断排练、提升,让行动的力量最终在舞台上发光发热。一些志愿者类的社团,在“第二课堂”学分系统上纷纷申报“学雷锋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疫情防控先锋队”等系列活动,走出学校,返家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提升了参与度,执行能力。

2.3 经验上育人

人的成长,离不开对以往生活、学习、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作为大学生来说,高校育人主要是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些育人内涵,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在校园实践中锻炼,积累成长的经验,更好地迎接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人生的挑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分改革,社团创新形式,丰富活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成长经验。比如在志愿实践性社团中,社团成员能够经常性的参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爱心衣服救助”“疫情防控我先行”“各大型展览会志愿者”等项目,大学生增加了组织策划活动的经验,获得了专业技能、管理与沟通等方面的经验值。

3 学生社团育人存在的问题

3.1 社团行为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目标不匹配

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的育人平台,应该要与高校育人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目标一致,但在社团运行中,部分学生社团的运行活动和育人目标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育人成效不明显和育人目标错位。[3]众所周知,学生社团的定位是由学生联合自发成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运行,社团成员可自愿参加相关学生活动。学生社团的育人过程表现在学生群体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社团的自我运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受社团负责人以及社团的骨干成员影响,社团负责人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会影响社团是否愿意参加“第二课堂”系列主题活动,例如:某些科技类的社团会思考参加“第二课堂”文体类的活动是否有意义,经访问,部分负责人认为与其社团定位相悖。这些成为导致育人目标错位的重要原因。另外一方面,由于社团是在高校共青团的指导下,由社团成员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成长。部分社团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存在没学透“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分改革精神,导致社团建设的水平不均衡,存在育人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3.2 学生社团育人资源不够完善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较多,参与活动的人流量较大,存在着场地、经费、指导老师、项目等资源不完善的情况。一是体现在因社团数量多,社团种类丰富,部分高校社团专项经费投入分配比例不均,导致部分社团活动经费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育人成效。二是社团活动使用场地不够,主要表现在各社团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因时节、课余时间等问题,部分社团开展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相冲突,导致需要排班调整安排,影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活动的效果。三是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力度不够,体现在少量指导老师因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原因,很少参加社团的活动,制约了社团的综合发展。

3.3 学生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全面育人意识不强

目前,一些高校开展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社团特色品牌活动,打造了精品社团,开展了新颖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社团为获取“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盲目追求数量,不求精益化,开展大量活动,导致活动质量缺乏趣味性、文化性,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应体现在德育、美育、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等,但在社团实际开展工作时,存在着就社团论社团,就活动论活动的问题,导致全面育人意识不强。具体体现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时,没能较好地考虑育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喜欢什么活动就组织什么活动,缺乏指导和规范,影响了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性。就育人主体而论,部分学生社团主要是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生社团的育人活动、育人项目均由社团负责人自行组织开展,指导老师未能深入参与,发挥作用不够,育人不到位;在育人空间上,学生社团开展活动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很多高年级学生因学分不够,随意报名参加,应付性的参与社团活动,影响社团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4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学生社团育人路径创新

4.1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办的保障和引导机制

学生社团的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育人成效。通过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来进行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使高校素质教育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在进行学生社团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分析,对学生社团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并做好分类引导,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水平的提升。只有将学生社团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升高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视性,才能够保障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性[4]。

高校学生社团想要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办必须发挥保障和引导作用,形成长效机制。首先,“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办应该结合新时代育人目标和要求,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育人的极大作用,给予足够的支持。结合“到梦空间”系统的使用,提供学分发放多样化,活动审批申报简化流程等支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如此能开展高效便捷的活动,育人力度将会有所扩大。在“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办的引导和支持下开展社团品牌活动,“孕穗计划”“百团大战”“社团星级评定”等活动,学生社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所规范,有所精进,引导社团建立相关考核评级制度,加强学生社团之间的正向激励和竞争,使得社团行为与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目标相匹配。

4.2 合理配置社团专项资源,提升社团育人质量

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长远发展来看,对学生社团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社团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保障充足的资源供给。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学生社团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社团负责人反馈的情况主要集中在经费、场地和项目等。针对经费资源来说,加大对学生社团日常开展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加强经费分配的导向,通过“到梦空间”系统的二课活动评价指标,进行相应考核评级,发放分配社团专项经费。

其次,结合“孕穗计划”申报社团项目的方式,向学生社团发放立项申报书,通过项目孵化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相一致,引导学生社团活动正向稳步发展。针对场地资源来说,高校应合理安排学生社团活动,尽量通过“到梦空间”系统申报,进行社团同类活动合并开展,尽量避免场地拥挤或闲置。

4.3 重视学生社团的品牌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育人

结合“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目标,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多样性相统一原则,打造“五育并举”系列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志愿服务专项、科学技术竞赛等品牌项目。持续加大对社团扶持力度,推进社团活动项目化管理。持续推进学生社团品牌化建设,从育人主体上,定期开展学生社团负责人“青马工程”,从思想上、行动上、经验上加大培训宣传,使社团负责人树立标杆,起榜样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育人成效;从育人空间上,深入改革“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课程体系、课程项目、课程学分上改革学生申报学分活动准入机制,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第二课堂,持续推进学生社团全面育人。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成绩单的妙用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