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特色职业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建设路径研究
——以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2022-03-13 14:09王傲冰赵良伟孙祥云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军民产学研职业院校

王傲冰 赵良伟 孙祥云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05403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陆续出台《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12号)《 “十三五” 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等系列文件,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91号)指出,军工企业、军工科研单位要和高校以及民营企业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一、职业本科院校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的使命担当

职业本科教育是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类型化特色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继双高建设后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是把国防与军队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体系,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相互融合,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军民两用人才相互转移转化,实现协同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三大职能[1],而本科职业教育则承担着适应国家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

(一)承担军民融合领域人才培养使命

实现军民两用人才的相互融合是促进军民深度发展的重要基础[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与军工单位、军民融合企业深度融合,开展国防科技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定向培养士官、退役军人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军队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同时,将军队文化纳入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开展 “军风育人” 是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科技与军队建设方面,加强国防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满足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的保障,职业本科院校通过与军工单位、军民融合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可以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军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力量。

(二)承担军民融合领域科研与技术服务使命

国防科技与军队建设领域的科学研究有良好的基础科研资源与条件,投入了雄厚的资金与设备,国防科技领域研究所、军队高校等在国防科技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一些研究领域却不能满足当前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需求[3]。军民融合产业的壮大是军民融合实现深度发展的主要内容[4],职业院校与区域产业的合作基础较好,而具有军民融合特色职业本科院校与产业企业、军民融合企业合作更为紧密,尤其是在应用研究领域以及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领域,更具有 “接地气” 式的应用研究优势。通过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助力军民双向交流,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是职业本科院校承担军民融合科研与技术服务的重要使命。

(三)承担军民融合领域服务产业发展使命

军民融合产业是军口和民口两用技术在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实现应用,产生相应商品或服务的统称[5]。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是创新成果不断产品化、市场化的过程。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壮大意味着军民两用技术的不断应用,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在国防和经济社会产生了较高的军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是办学的主要特征,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是本科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方面。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为军民融合产业输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应用技术研究、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以及继续教育培训,最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职业本科院校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军民融合特色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特征与问题

在军民融合领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及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展的新模式[6]。一些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职业院校在与国防、航空、军工等单位的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产学研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强化,企业军民融合创新协同系统需要不断优化[7]。

(一)职业院校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缺乏平台支撑

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实现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各方资源有效共享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各方实现稳固合作的重要纽带,在吸纳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防科技与军队建设,助力军民融合实现深度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8]。当前,我国国防特色教育高职院校达到百余家[9],国防特色教育的高职院校方阵初具规模,然而,高职院校大多数是基于历史合作单位开展国防特色教育,为合作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支撑,合作载体缺乏良好的平台支撑。基于不同合作内容建设不同特色的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平台是当前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职业院校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一方面,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军工单位、国防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需要系统化设计。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服务军民融合发展往往是 “点对点” “一次性” 合作,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连接桥梁、保障机制、发展战略、激励机制等不够健全,各方利益主体无法建立稳固关系。最后,国家政策的理解与落实由于缺乏细化指导,职业院校只能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探索,职业院校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奖励惩罚、职称评审等管理制度在军民融合方面无法有效体现。

(三)职业院校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形式不够多样

一是合作对象方面,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对象主要以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企业为主,与政府、军工大学以及国防科技研究所的合作较为缺乏,科研力量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二是合作形式方面,职业院校与单个军民融合单位的合作往往限于人才供给或技术服务,合作随着项目结束而结束,单一合作形式使得职业院校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不够稳固。三是合作内容方面,由于职业院校在军民融合领域缺乏科技人才,军民融合领域师资力量薄弱、学科建设不均匀,导致产学研合作质量不高,不利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10]。

三、职业本科院校服务军民融合发展产学研合作的策略与实践

军民融合职业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搭建军民融合平台,建立军民融合机制,构建各方合作桥梁,深化合作内容,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国家构建创新体系和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一)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第一,要以军民融合发展需求为起点,职业本科院校应深化与国防科技研究单位、军工大学、军工企业和军民融合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建立产学研联盟,打通信息交流通道,畅通协同共享机制;第二,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建立科研平台,保障职业本科院校与其他利益主体形成共生共荣、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良好科研生态;第三,基于科研平台,在学校内部集中优势科研人才和资源,建立研究所,以研究所为引领,不断提升自身军民融合技术创新能力。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拥有20年军队办学底蕴,打造形成 “一联盟、一基地、四研究所” 的 “114” 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平台体系。基于学校军队办学历史和与军队机关、军队保障性企业等优良的校企合作关系,2018年9月,在省国防科工局、省教育厅、市政府、军工企事业单位、军民融合型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 “军民融合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发展联盟” 。联盟100余家单位参与,联盟致力于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推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培养国防科技工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军民融合共同体。基于联盟建设,学校不断夯实载体支撑,拓展融合渠道,统筹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合作,2018年12月获批 “河北省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 。以联盟和平台建设为依托,学校面向航空航天领域,积极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设 “先进热工及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 ,开展航空航天领域热控、蓄能等先进热工方向技术研究;面向军用特种车改装方向,与河北金后盾集团合作,积极建设 “军用特种车改装技术研究所” ,着力在河北省特种车控制技术、特种车轻量化改装技术、特种车电动化控制技术三大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面向军用特种服装设计方向,与际华3502合作,建设 “军警特种服新技术研究所” ,在特种服装个性化定制、成衣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面向应急救援装备领域,与河北润泰合作,建设 “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所” ,在消防安防设备、应急救援装备领域开展技术研究。

(二)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制度保障

在学校顶层设计方面,应从服务军民融合战略目标、军民融合领导与组织机构、军民融合服务内容与措施等方面,完善出台学校层面服务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制度,明确发展定位与机制;在军民两用技术对接机制方面,应建立对话沟通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研讨会、走访企业等方式建立稳固的对话机制;在服务社会方面,政校企应协同构建退役军人职业发展服务联盟共同体,建立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协同区域就业创业服务系统,搭建支撑性拓展性协同培训、就业、创业平台。

2021年6月,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成立 “军民融合学院” ,进一步明确学校军民融合发展定位和体制机制。军民融合学院是面向军民融合产业,统筹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与培训,与军民融合型企业共建军民融合专业、实训基地和企业学堂,推动军民融合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工作的办学组织机构。依托军民融合学院积极构建 “军融学校统筹+教学校系培养+军融企业学堂协同” 的运行机制,精准对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挥学校人才培养优势,根据军队、军工企业和军民融合型企业专门人才需求情况,以优势专业为依托,为军民融合产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学校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对接机制,2019-2021年,学校定期牵头组织举办 “特种服装技术研讨交流会” “军民两用装备技术研讨会” “军民融合企业走访调研活动” 等系列交流对接会,与百余家军工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和协会研讨相关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方向与转移转化途径。在服务退役军人方面,与邢台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信都区军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县域军创园区等构建协同培训、协同推进就业、助力创业的战略合作框架,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致力于打造政校企共建、资源共享、能力共育、就业共推、创业共助的退役军人职业发展服务联盟共同体。

(三)丰富合作内容,打造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

职业本科院校要避免与军工企业或军民融合企业的单一合作,合作对象和合作内容应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从而构建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生态,实现军民融合参与主体的共生共荣。第一、联合政府机构,面向退役军人、消防官兵开展多元化培训服务,提高社会服务影响力。第二,以协同创新、科研项目共研等方式加强与军工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提高学校军民融合项目研究水平。第三,以共建科研平台、产业技术联合攻关、技术创新服务等方式强化与军队保障型企业合作,不断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四,以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共建产业研究院等方式加强与军民融合型企业合作,提高合作效益与价值,不断扩大军民融合产业服务贡献度。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构建军民融合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生态,通过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内容质量化、合作对象多元化等方式不断强化各方合作纽带,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第一,学校面向退役军人、消防官兵等建立了 “菜单模式” “定制模式” “对接模式” 等多元培训机制,2018年以来,面向退役军人、消防官兵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商务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等共5100余人天,建设100余家退役军人就业信息库,为退役军人畅通就业渠道;为后勤保障型企业、军工企业开展技术技能、管理等培训服务,年均可达万余人天;设立消防转制退役官兵 “救援消防定制班” “后勤保障型企业定制班” ,年在读学生100余人。第二,学校不断加强与军工科研院所合作,2018年以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空间飞行器总设计部等单位合作完成载人航天计划、重大军工项目等科研项目研究14项,国防领域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第三,通过共建科研平台和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学校2018以来,依次与润泰救援、际华3502、金后盾和邢台信产集团深度合作,共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及微器件研究中心。依托研究中心,在应急救援、军队工装设计与开发、特种车改装、微器件等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10余项,获批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1项,成立河北省应急行业学会,不断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第四,学校不断强化与军民融合型企业合作,2018年来与50余家军民融合领域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81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成果转化20项,科研经费608万元,服务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贡献度得以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军民产学研职业院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