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2022-03-13 22:11安徽六安市丰安小学237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3期
关键词:女娲景色课件

安徽六安市丰安小学(237000) 汤 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学校语文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大教师开始积极地探索把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新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更高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但因为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教育整合认识不够深入,使得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探讨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安排语文教学过程,强化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整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检索是指像电脑检索一样,从文本中找到显性信息(如人物、事实、概念、定义)的过程,可以将其细分为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找到指定的信息两项内容。

1.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带上我们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心,跟随作者和她的母亲一起去“走月亮”!

(课件出示:“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学生阅读思考后,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小路、小溪、田埂)

2.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在天晴了的时候》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诗歌意境)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生: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

师:泥路、小草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请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诗歌意境,用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凉爽又温柔的泥路……

这两个例子中的问题,属于非常浅显、简单的检索信息类的思考题。学生只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就能直接找到答案,因为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隐藏于文字中。

二、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并适当丰富课外读书活动的内容。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手段进行融合,通过形象生动的素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动画效果和语言文字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进而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记忆。

1.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从书面信息中建构意义的能力,可以将其细分为用自己的话解释、举例、比较、推论、概括、说明、探究言外之意等能力。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flash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

师:梅兰芳蓄须是要明什么志?

生1:抗议日本帝国主义。

生2:誓死不为侵略者演出。

师:是的,梅兰芳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民族气节的伟大艺术家……当时,他为了养家,只能卖房糊口,而他的眼前出现了什么诱惑?

生3:金钱的诱惑。

生4:戏园老板劝他不要卖房子,只要演出就有钱了。

师:那戏园老板是怎么劝梅先生的?

生5: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师:(课件出示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6:反问句。

师:你能把它改为陈述句吗?

生7:梅先生,您不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不愁没钱花。

师:(课件出示陈述句)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对比一下,哪句话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生8: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对比阅读反问句与陈述句哪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更强烈,体会梅兰芳崇高的民族气节,感受梅兰芳蓄须明志背后的爱国情怀。这样,在对比阅读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2.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

运用能力是指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主要包括仿作(补白)、转述(引用)等能力。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课文的朗读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

师:作者用排比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使我们仿佛看到了宝贵的光阴。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作家,来写一写时光是如何来去匆匆的吧!

(学生写后交流)

生1:聊天时,日子从嘴边掠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耳边跑过去……

生2: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前走过;课堂上,当我埋头写字时,日子从笔尖滑过……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联系生活实际的所思、所得用笔描述下来。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课堂知识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介绍语文课堂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和形象化,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1.训练学生的评鉴能力

评鉴是指对文章思想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进行评价与鉴赏。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flash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

师:女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进行说明,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

(1)女娲善良的特点

“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2)女娲勇敢的特点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3)女娲不怕困难的特点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结果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哇找哇,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女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进行朗读、品悟,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关注文中描写细致的地方,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的美景。

师: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再与同桌交流一下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第一处

生1:我觉得这一处景色描写交代了雨来的生活环境很优美。

生2:这一处景色描写为下文写雨来喜欢到还乡河里游泳并练就高超的游泳本领做了铺垫。

师:是的,这一处景色描写还为故事的发生与接下来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处

生3:美丽的景色让我们觉得有些伤感。

生4:我认为这一处景色描写表现了乡亲们对雨来惋惜、不舍的心情。

师:很好,你体会得很到位!

第三处

生5:还乡河静静的,大家都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我感受到乡亲们的心里很悲伤。

生6:河水的声音、虫子的叫声,仿佛在说:“雨来,你在哪里?你不能死,你快回来!”

师:是呀,读着这样的语句,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怎样的心情?

生7:这一处景色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无比难过的心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段,并理解景物描写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语言的美妙,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2.训练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质疑创新能力是指能针对不理解的内容,甚至对文本的思想观点、表达方式等质疑问难的能力。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纪昌学射》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flash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

师:文章题目是《纪昌学射》,照理文章应该主要写飞卫如何教纪昌开弓放箭,然而作者却用了整整两大段写纪昌练眼力,这是为什么呢?

生1:只有下功夫练眼力,才能学会射箭。

师:是的,练眼力是练射箭的基础。

生2:我明白了,练眼力是基础,是基本功,只有把基本功练好了,才能学好本领。

师:所以——

生3: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很详细。

师:说得太对了!看来啊,要想学好本领,必须先练好基本功。比如,要想练好游泳,就要——

生4:要想练好游泳,就要先练憋气。

……

这样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深度阅读,从而顺利达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堂只有全面融合现代网络技术,才能更进一步地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并扩展语文教学的课外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需要警惕信息技术的滥用,既不能过度地依靠技术,又不能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是要合理地运用新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女娲景色课件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女娲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女娲造人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