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笔记:助推儿童深度阅读的有效形式

2022-03-17 22:51曹静芳
江苏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阅读教学

【摘 要】视觉笔记作为一种将信息进行提炼整理,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的新型笔记形式,能以可视化的方式促进儿童阅读整体性、思考力、分享欲的自然生长。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视觉笔记通过助力挖掘知识深度,为阅读开辟精准路径;通过助力拓展思维深度,为阅读提供可视支架。

【关键词】阅读教学;视觉笔记;深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9-0034-04

【作者简介】曹静芳,南京市成贤街小学(南京,210018)教科室副主任,一级教师,玄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所谓视觉笔记,是指将信息进行提炼整理,并用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的新型笔记形式。视觉笔记由外到内可以分为视觉层、结构层和逻辑层。视觉层是视觉笔记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色彩、图像以及文字信息;结构层指信息间形成的不同结构,即“构图”;逻辑层代表信息间隐含的各种关系。传统笔记往往仅将信息线性输出为静态文字,而视觉笔记是指经由阅读、聆听、归纳和分析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等一系列步骤后,视觉化输出的一种表达方式。相较于传统笔记,视觉笔记呈现的逻辑关系更清晰,重点更突出。

一、价值分析:以视觉笔记助推儿童深度阅读能力的自然生长

(一)以视觉笔记建立完整语义关联,促进阅读整体性的自然生长

“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成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1]可见,视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以视觉元素呈现的视觉笔记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视觉笔记的绘制过程内含儿童化文字为图片的联想力,而联想作为学习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助于儿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语义关联,摆脱知识零散化、言语碎片化的浅阅读模式。

(二)以视觉笔记实现信息再次加工,赋能阅读思考力的自然生长

外界信息输入儿童的感知阈,引起儿童认知结构的重组与完善,这相当于儿童对信息的一次加工;而当儿童将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系以视觉笔记的形式输出时,这实际上隐含着儿童对信息的再次加工和处理。经由“输入—输出”的归纳提炼与关系梳理,儿童在悄然间实现知识内化和思维成长。

(三)以视觉笔记涵养信息领会能力,唤醒阅读分享欲的自然生长

有研究显示,在说明书中附上图片能让使用者的完成度高出323%。可见,大脑对于图像信息的领会速度远远高于文字信息。与此同时,人类自婴幼儿阶段开始便喜爱涂鸦,有趣且个性的图像表达暗藏情感的流动,生发趣味的想象,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分享欲,使儿童收获分享的快乐,萌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视觉笔记暗含儿童领会力和分享欲的提升,使儿童真正实现“通过笔记成长”。

二、实践探索:以视觉笔记助推儿童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挖掘知识深度,为阅读开辟精准路径

知识深度是评价儿童阅读深度的核心指标。深度阅读中的知识习得不仅局限于知识识记,还与知识的批判理解和迁移应用相关。

1.以视觉笔记开发阅读“反刍区”,落实知识的整合构建。

深度阅读是一种包括自我唤醒、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动态过程。儿童在深度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重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发生持久的改变,即一次“反刍”的过程。

例如,五下“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笔者引导学生回顾阅读过程中的方法运用,以视觉笔记的形式呈现阅读名著的建议梳理(见图1)。学生在绘制视觉笔记时,会自觉地进行信息提炼、结构思考:运用图形框、引导线等视觉元素构建知识的逻辑层级,运用简单生动的图形给抽象知识赋形等。儿童绘制视觉笔记的过程实则是将输入信息视觉化输出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认知圖式的“反刍”,实现知识体系的整合构建。

2.以视觉笔记形成阅读“问题链”,催生知识的批判理解。

“阅读深度绝不止步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和章法套路的简单概括,学生应始终对阅读的文字知识、语言知识、鉴赏知识、背景知识、写作知识等保持一种批判和怀疑的态度,这样才能让阅读摒弃‘集体主义’的统一模型,由共性走向个性。”[2]由此可见,深度阅读要求儿童在探讨某一问题领域的过程中,保持适当的反省性怀疑。

例如,三下《池子与河流》是一首寓言诗,诗歌通过池子与河流的对话表现他们对生活、人生的不同态度。作者克雷洛夫对结尾的描写暗藏着教育人们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为生命增光添彩的思想。但教师在引导儿童感悟人生哲理时,一定要强调向积极进取的河流学习吗?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引导学生绘出池子、河流的不同形象起步,逐步让学生产生并提出问题,形成如下问题链(见图2):他们各自代表生活中的哪些人呢?池子就一定是不好的人吗?河流就一定满意自己的生活吗?你想成为哪一种人呢?能不能寻找到两者间的重合地带呢?……借助视觉笔记,笔者引导学生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视角,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提出新问题,不断思考并表达新观点。由此,学生在对阅读内容进行批判理解的同时,其阅读深度也在一步步向下沉潜。

3.以视觉笔记搭建阅读“摆渡船”,联结知识的迁移运用。

深度阅读旨在实现阅读内容的迁移运用,即个体将在阅读情境中学到的内容应用到新情境中。视觉笔记结构化的特点决定了设计者要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探寻信息间的共性,建立某种有机联系,并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去激活、联想、调动先前知识,从而在阅读知识固有关联和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再关联、再建构。

例如,学生学习完四下古诗《墨梅》后,自然联想到同样运用“借物喻人”手法的《竹清》《赋得古原草送别》《题西林壁》《咏柳》。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视觉上的文字与画面比对,探寻这几首诗的共通之处(见图3):前两句均为对事物的描写,第三句作为全诗的转折点,均含有一个“不”字,第四句或暗喻品质,或点明道理。由此,学生习得同类诗的写作结构和规律,并据此自行创作古诗,如《松现》,实现“特殊—一般—特殊”的迁移与运用。

(二)拓展思维深度,为阅读提供可视支架

针对思维的内隐性特点,我们可以借助视觉笔记这一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过程和结果以“可视化图像”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实现思维的外显化。

1.前置性视觉笔记:在探索与纠偏中发展儿童的理解性思维。

阅读教学重在实现文本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开掘文本价值,尽量贴近作者的表达意图,以复原其创生意义。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过分钻研、肆意解读,导致师生自教学伊始便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为了探寻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很多教师开发了课前研学单,但往往因设计的刻意性而掩盖住学生真正的理解盲区。前置性视觉笔记指学生在阅读学习之前绘制的视觉笔记,其不仅承载着学生对课文的原生理解、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起点,还启发学生自发探索阅读文本中的矛盾点与闪光点。

例如,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阅读寻宝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开展前,将自己最有成就感的阅读发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笔者依据学生的记录情况,设计并实施了如下教学:

师:请大家结合这位同学绘制的配图(见图4),再次朗读《村晚》,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草满池塘”说明池塘周围长满了青草,而不应该是池塘里面长满了草。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吗?

生:我还发现了太阳的位置应该在山腰处,因为“衔”字是说西山像嘴巴一样含住了夕阳。

师:如果像他这么画的话,应怎样改编这句诗呢?

生1:山悬落日浸寒漪。

生2:山托落日浸寒漪。

生3:山望落日浸寒漪。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笔者从学生设计的前置性视觉笔记出发,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并纠正自己的理解误区,真正实现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际上,前置性笔记起着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不仅为教师课堂教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还有助于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实现。

2.類比式视觉笔记:在比较与归纳中发展儿童评判性思维。

罗伯特·恩尼斯将评判性思维定义为“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 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尝试跳出读者视角的局限,对文本信息进行辨别与分析,为独特而深刻的个人见解的形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完成《三国演义》整本书的阅读后,笔者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人物形象设计视觉笔记。随后,教师先组织选择同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引导其发现相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如就李逵这个人物而言,有学生发现他为人忠直,如孩童般天真烂漫;有学生认为他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性情凶狠;还有学生认为他虽然可怕,但是忠心耿耿,十分可敬。再启发学生对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共性比对,如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学生总结出二人虽然政治立场和性格迥异,但均精通音律、均为计谋百出的军事奇才等。类比式视觉笔记的呈现背后隐含着学生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经验的冲突和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学生在不断比较和归纳中,开展自主思考,形成对事物更准确、深刻的理解。

3.补白式视觉笔记:在想象与表达中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表达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表达中逐渐深化。视觉笔记作为创造性表达的一种,不仅可以描绘文字无法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也可以将学生的思考脉络展现为一张可以延伸出无限可能性的图像。

例如,在四上《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视觉笔记的想象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画面补白(见图5)。学生通过“道边李树多子”的画面描绘,展现李树枝繁叶茂、果香四溢的场景;通过“诸儿竞走取之”的画面描绘,展现诸儿采摘的不同样态等。这种视觉输出不仅是创造性表达的一种方式,还孕育了创造性思维的无限生长。

【参考文献】

[1]W.J.T.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注:本文获2021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有删改。)

3868501908284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