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17 07:23赵翠翠
护理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病耻条目量表

赵翠翠,徐 凤

1.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130117;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现存脑卒中病人约1 100 多万例,且每年约有240 万例新发脑卒中病人[1]。研究表明,脑卒中康复期病人伴有躯体、语言等严重并发症,致残率高达75%,导致病人产生较高水平的病耻感、孤独感以及社会回避行为[2-4]。关注了解脑卒中病人社会疏离感,对促进个体的情绪、行为体验与外界环境的交融互动,对提高病人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延缓疾病康复,减少其照护者的照护负担起到重要作用[5-6]。社会疏离由美国学者Biordi 于2005 年提出,经过Carpenito-Moyet、Fine 等学者补充完善,目前较一致观点为,社会疏离应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估,指个体因各种原因对其社会行为的潜在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自动疏远和隔离的心理和行为表现[7]。查阅文献发现,社会疏离感在癌症病人、慢性疾病病人等群体较为常见[8-9],国内对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其社会疏离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康复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20 年6 月—2021 年3 月吉林省3 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外科门诊脑卒中复查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出院后>2 周,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0],伴或不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处于脑卒中康复期;意识清楚,可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符合诊断标准,但伴有严重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伴有意识、认知功能障碍;伴有严重精神疾病;不愿配合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表 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主要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总收入、医疗支付方式、照顾者与病人关系,以及疾病相关资料,包括脑卒中类型、合并慢性病、肢体功能障碍、脑卒中发作次数。

1.2.1.2 一般疏离感量表 1977 年由Jessor 等编制,用于评估个体的孤立感及对参与活动的不确定感。量表包含自我疏离感(条目9~条目11)、社会孤立感(条目1、条目4、条目7、条目8、条目12)、无力感(条目3、条目6、条目14、条目15)及无意义感(条目2、条目5、条目13)4 个维度,共15 个条目,总分为60 分,分数越高代表社会疏离感越高。量表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1~4 分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分半信度为0.80,重测信度为0.76[11-12]。吴霜等[13]用于老年人社会疏离感的测评,显示Cronbach's α 系数为0.77,具有较好的信度。

1.2.1.3 脑卒中病人病耻感量表 该量表由我国学者朱敏芳等[14]编制,用于评估脑卒中病人病耻感状况。量表共包含躯体障碍(条目1~条目4)、社会交往(条目5~条目7)、受歧视经历(条目8~条目11)、自我感受(条目12~条目16)4个维度,共16个条目,总分80分,其中条目1、条目3、条目4、条目11、条目14 为反向计分。量表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1~5 分分别代表“从不”“有时”“偶尔”“经常”“总是”,分数越高代表脑卒中病人病耻感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6,各维度Cronbach's α 系数为0.771~0.864。

1.2.2 资料收集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门诊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前向研究对象告知清楚本研究目的、意义,取得知情同意后由研究小组成员指导病人进行内容填写,对于肢体不便、年龄较大的病人由指导者向其口述问卷条目并代为填写。问卷当场检查填写完整性并及时收回。本次共发放问卷270 份,剔除资料填写不全及错误问卷9 份,回收有效问卷261 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表格录入数据并进行双人核对,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定性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 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及病耻感得分 病人社会疏离总分为(39.18±7.26)分、病耻感总分为(48.80±7.81)分。各维度得分见表1。

表1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及病耻感各维度得分(±s,n=261) 单位:分

表1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及病耻感各维度得分(±s,n=261) 单位:分

项目社会疏离 社会孤立感无力感自我疏离感无意义感病耻感 自我感受躯体障碍受歧视经历社会交往得分13.58±2.78 10.53±2.44 7.78±1.72 7.29±2.23 14.37±2.89 12.98±2.67 12.59±2.59 8.85±2.05

2.2 影响脑卒中病人社会疏离感的单因素分析(见表2)

表2 影响脑卒中病人社会疏离感的单因素分析(±s,n=261) 单位:分

表2 影响脑卒中病人社会疏离感的单因素分析(±s,n=261) 单位:分

项目分类例数社会疏离感得分统计值P性别男女t=1.286 0.200年龄t=-2.483 0.014婚姻状况F=2.523 0.082文化程度F=0.897 0.409家庭月总收入≤60 岁>60 岁未婚已婚离异或丧偶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及以上<5 000 元5 000~10 000 元>10 000 元151 110 171 90 11 218 32 121 112 28 112 103 46 39.67±7.45 38.50±6.97 38.37±7.26 40.70±7.06 35.45±7.47 39.59±7.20 37.66±7.26 39.79±7.60 38.52±7.07 39.14±6.51 40.25±7.81 39.20±6.06 36.50±7.80 F=4.464 0.012

(续表)

2.3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病耻感与社会疏离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病耻感与社会疏离感呈正相关(r=0.704,P<0.001),表明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病耻感越重,社会疏离感水平越高。

2.4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社会疏离感得分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及相关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α入=0.05,α出=0.10),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自变量赋值见表3。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慢性病、肢体功能障碍、病耻感4 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共解释一般社会疏离总变异度的59.0%,见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

表4 脑卒中病人社会疏离感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水平较高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疏离总分为(39.18±7.26)分,表示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疏离感,此结果略高于李雪雪等[15]对空巢老人社会疏离感的相关研究。本研究社会疏离各维度中,社会孤立感和无力感维度均分较高,可能与脑卒中康复期的病人受疾病因素的影响,失去或部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易导致焦虑、自卑情绪,对自身产生消极否定态度,疏离社会的主观动机更强有关。病耻感各维度中,受歧视经历、躯体障碍维度均分较高,表明脑卒中病人经过疾病发生、住院治疗等一系列应激事件,因疾病对身体造成的痛苦感更强,对长期康复训练缺乏耐心,降低了尽快回归社会的意愿,同时也与病人在康复期得到的社会支持不够有关[16]。这提示社区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脑卒中病人在康复期出现的社会疏离问题,以社区卫生中心为依托做好脑卒中疾病病人预防-咨询-康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和氛围,增加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对生活的信心与安全感,使病人不良情绪得到疏泄,减少病耻感,摆脱被孤立的情绪困扰。

3.2 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的影响因素

3.2.1 年龄 本研究结果显示,60 岁以上的老年脑卒中病人社会疏离感更加严重,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17-18]较一致。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体认知功能、机体功能都处于衰退阶段,随年龄增加导致行动生活不便,进而增加了社会疏离感;另一方面,因受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影响,患有脑卒中疾病的老年病人更容易依赖于亲人的关心陪伴,而随着教育程度及社会进程不断加快,空巢老年人在社会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更容易出现精神空虚和情感孤独[19]。这提示医护人员应多关注脑卒中老年病人社会疏离状况,在康复期给予连续评估,分析其产生社会疏离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给予干预。同时加强脑卒中照护者的健康指导,对子女能够陪伴照护的病人,鼓励家属积极参与病人康复计划,构建良好的家庭亲密度及支持系统;对于独居脑卒中病人,建立完善的有追踪、有评估的数据管理体系,与社区服务机构建立良好沟通,做好延续护理服务。

3.2.2 合并慢性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2 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更高,与王冬菊[20]相关研究一致。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慢性疾病增加了脑卒中病人的治疗康复费用,使病人的自我照顾负担加重,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能力下降,减少了社交范围。除此之外,在疾病长期治疗康复期间,无论是病人本人还是家庭照护者都投入了较多时间及精力,而忽略了对自身兴趣爱好及周边事物的关注,间接导致社会融入度下降[21]。鉴于此,建议经济发达地区的脑卒中康复期病人选择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模式,既享受了整合医疗资源,又减轻了子女的照护负担;对于乡镇地区病人,应加强对其照护者的护理技能指导,尽量减轻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

3.2.3 肢体功能障碍 本研究结果显示,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康复期社会疏离感的不利因素。研究报道,约40%的脑卒中病人伴有语言障碍、肢体偏瘫、吞咽障碍及其他功能障碍等失能状态[22]。肢体障碍限制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Eric 等[23]对5 000 例英国社区残疾人开展孤独、感知社会支持、社会隔离的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残疾人经历孤独、感知的社会支持低和社会隔离的比例比非残疾人更高,与本研究结果较一致。脑卒中病人康复训练周期较长,病人常会因肢体活动受限而认为自己与周围人存在差异,在群体中更容易感到紧张。因此,应重视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长期康复训练计划,做好脑卒中病人出院后随访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传播优势,指导病人通过Bobath 疗法、运动再学习疗法、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等措施减缓功能障碍,增强其融入社会的信心。

3.2.4 病耻感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病耻感越强,社会疏离感水平越高,病耻感与社会疏离呈正相关。研究认为,病耻感是因疾病产生的一种心理应激体验,使病人心理压力增加,导致自身社会适应不良[24]。费囡[25]对脑卒中再住院病人进行调查,认为病耻感是影响健康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脑卒中病人病后会导致生命意义感降低,不确定自己是否会被周围人接纳,因此增加了社会疏离感。降低脑卒中病人病耻感,首先需要护理人员重视人文关怀护理,倾听病人整体需求和感受,帮助脑卒中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社区服务机构、培训学校应重视社会系统对常见慢性病人群的心理影响,定期开展科普宣讲,鼓励脑卒中康复期病人进行自我关怀;此外,通过定期举办正念团体互助性辅导活动,可增强脑卒中病人的心理韧性,减轻病耻感。

4 小结

社会疏离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社会疏离感水平较高,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社会疏离感的增加不利于脑卒中康复期病人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关注,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的同时,更要重视其心理健康的维护。目前,我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亟须进一步完善,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素养能力的提升,将心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做好防范护理。由于研究人员精力有限,本研究仅选取了吉林省3 所医院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略显不足。在今后研究中可考虑扩大样本量并开展干预类研究,以期为减少脑卒中康复期病人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病耻条目量表
乳腺癌患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