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重在以理服人

2022-03-17 03:15
昭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李 兵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思政课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是近年来议论较多的话题,也是思政课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各方面的齐心协力下,经过不断建设和改革,思政课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确有了明显的提升,甚至还出现不少“网红课”和“大神级”的教师,这无疑是可喜可贺的现象。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对教学形式的改革创新关注较多,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拓展关注不够。”[1]更应该引起警觉和重视的是,还出现了某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泛娱乐”化倾向,甚至将高校的思政课降低到小学乃至幼儿园“哄孩子”的水平,咋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很热烈,有说有笑、又唱又跳,一会儿是情景剧,一会儿是模拟现场,的确好不热闹!然而,不仅大学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严谨性、深刻性、学理性所剩无几,而且思政课本身应该传达的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也变得十分暧昧和模糊。因此,在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面向事情本身”进行冷静思考: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关键何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心在哪里?着力点到底应该落在什么地方?笔者以为,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引导教师在“以理服人”上下功夫。

一、思政课不能丢掉“理论”二字

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在论及高校思政课的定位时特别强调:高校的思政课,全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人们在使用简称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理论”二字的重要性。事实上,“理论”二字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分量非常重,它不仅是区别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大学思政课教学的着力点所在,这也是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中需要首先明确的问题。大学思政课本质上是理论课。无论是本科生的4 或5 门长线思政课和1 门形势与政策课,还是博士生、硕士生的思政课必修课或选修课,应该说理论性、学理性都是很强的,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将这些课程内在固有的理论说服力、逻辑征服力、思想穿透力展现出来,且不说能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效果,甚至都很难满足大学生在一般理智上的需求。

不知什么缘由,一提理论,总是与抽象、晦涩、枯燥、乏味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人们还常常以一句名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来为诋毁理论佐证。毋庸讳言,科学理论作为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念系统或知识体系,的确不像经验世界、常识世界中的现象那样,具体、生动、鲜活,它是经过理性思维加工后的观念或思想,其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套有着内在逻辑的概念系统。然而,它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摘录了黑格尔这样一段话:“凡是没有思维和概念的对象,就是一种表象或者甚至只是一个名称;只有在思维和概念的规定中,对象才是它本来的那样。”列宁接着评论道:“这是对的!表象和思想,二者的发展,而不是什么别的。”[2]如果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是停留于生动的感性直观的层面,那么,永远不可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因而也永远不可能真正抓住这个事物。马克思也曾说过:“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1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无疑是立足于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生发于无产阶级争取人类解放和自身解放的伟大实践,然而,它的直接呈现方式却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因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诉求就蕴涵在这些理论学说中,对这些学说的批判,就是对资本逻辑本质的揭露,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解放逻辑的开启,就是对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唤醒,使其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就是对国际工人运动使命和功能的揭示,使其由“自发”的运动转化为“自觉”的运动。恩格斯曾针对空想社会主义说过这样一段话:“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对付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做坏东西抛弃掉。”[4]马克思正是因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而开辟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新纪元。

对于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10这段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论断,道出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像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样的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由于其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洞穿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谛,对任何不带阶级偏见的人来说,必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冲击力和感召力。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5]“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6]170 多年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00 多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变精神(理论)力量为物质力量的结果。

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规范、引导和反思功能[7]。一定意义上讲,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背后都有某种理论的支撑,它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概念系统。恩格斯曾针对轻视哲学的自然科学家鞭辟入里地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科学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8]899一些人之所以轻视理论、拒斥理论,要么是因为对理论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反思的自觉,或者是因为讲述理论的人未能把理论中的道理、逻辑说清楚、道明白;要么是因为理论本身不深刻、不彻底,未能触及事物的根本,或者因为理论背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9]习近平总书记说:“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10]35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的道理,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层的理论根据。因此,丢掉了“理论”,也就丢掉了思政课的灵魂。

当然,强调理论的重要,并不是要夸大理论的地位,颠倒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无视实践在理论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也不妨碍为了更好地宣讲理论、传播理论、普及理论,而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接地气”的方式和办法,就像近年来在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所做得那样,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理论的感悟和理解。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论证理论的重要性,不过是对某些矫枉过正的做法的反拨或矫正,也是对思政课本质属性的重申和捍卫。

二、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理论修养

强调思政课的理论性,重视思政课教学的说理性,必然对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和理论功底提出更高的要求。讲课就是讲理,讲理的前提是有理。而要做到有理,就必须在提高理论修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0]377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八个相统一”时首先强调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思政课承担着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使命,发挥着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关系的功能。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还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离开了坚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理论素养、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是难以胜任的。那么,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笔者以为以下三个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经典文献的积累。正所谓“理科靠实验,文科靠文献。”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都是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3]146离开了世代人类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断认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不懈探索,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所达到的对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无疑对此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就是建立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等前人理论成果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文献是理论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思想凝结,是以逻辑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历史。没有文献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一些抽象概念或名词的堆砌;没有经典文本作支撑的思政课讲授,就难免陷入似是而非的现象描述或者枯燥乏味的名词解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广大干部在学习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把读经典著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他还多次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875,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也是值得悉心理解和深长思之的。

所谓文献积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原著的研读,一个是对思想史的了解。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读原著,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下功夫,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和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在观摩听课时不难发现,凡是理论功底比较深、原著钻研比较透的教师,其教学的品位和效果就大不相同,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强。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这个识见是深刻的。理论只有在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会显现出它的穿透力、洞察力和征服力。对于具有以实践为基础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重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更是只有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中,在这一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性问题、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充分彰显其真理的威力。因此,对人类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了解和熟悉,是讲好思政课的重要思想前提。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工作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的事业,离开了思想,理论就成为徒具形式的语言躯壳。著名学者孙正聿教授认为,所谓思想积累,就是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就是“面向事情本身”的“笨想”。结合思政课教学来讲,我们有多少教师真正将思政课教学和研究当成了思想的事业,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做到“在思想上跟自己过不去”?也就是在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上跟自己较真儿,真正把道理想明白,做到思想通透、逻辑自恰、收放自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可否认,思政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治性。但这不是我们逃避思想、放弃思考的遁词,只要我们对理论有足够的自信,同时,真诚、真实、真切地进行思想,多读一些“引起头疼的书”(列宁语),多思考一些让人彻夜难眠的问题,就能增强我们理论的说服力,教学的感染力。

再次是生活的积累。20世纪哲学解释学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理解和解释首先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是一个存在论的问题。任何理解都隐含着一个“前理解”,亦即理解者必须先行处在某种“解释学情景”中,才能实现理解。这个道理马克思早在100 多年前从另外的角度也做过阐释,他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152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然而,却很少有人结合自身的思政课教学去琢磨其中的道理。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人生历练和感悟,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是很难把思政课讲好的。且不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给学生讲透彻,甚至教师自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可能都会成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讲话、报告为什么读起来会令人感到亲切,容易接受他所讲的道理,这无疑与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与他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分不开,同时,也与他“七年知青岁月”、几十年基层岗位历练、重视家教家风的家庭生活方式、不断深入基层接触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后者为他奠定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情怀、辩证的思想方法和扎实的理论根基。笔者在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成功的奥秘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马克思的成功就在于他实现了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高度统一[11]。因此,思政课教师在读有字书的同时,还要多读无字书,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深入实际,善于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在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的同时,个人多一些真切的人生历练和磨难,自觉将生活的积累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必修课”。

三、思政课教学如何以理服人

如果说上述三个积累是要使思政课教师做到“有理”的话,那么,余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课堂上“讲理”了。做到“有理”不易,而“有理”之后“讲理”也很困难。它对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掌控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里不去谈论讲课的技巧,而是结合思政课教学“讲理”的需要,从有效传达教学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感染力的角度谈几点感想。

第一,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讲理。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1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列举了从古到今一系列思想家及其代表作,认为,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质言之,就是回答时代问题的思想成果。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是为解答现实问题而存在的,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沿着问题本身的规律而展开的。因此,讲理论也应该遵循问题的逻辑,通过问题导入——问题分析——问题解答的“程序”来进行。这里的关键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问题。毫无疑问,思政课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围绕回答上述一系列问题建构起来的,但要说清这些问题,还必须要在每一个大问题下设置一个层层深入的子问题系列,否则,对大问题的回答难免流于空疏和贫乏。强调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讲理”,实际上是将学生带入这些也许他们平时并不关心或关心不多,但经过教师引导,又让他们感到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问题中,认识到这些问题背后隐含的就是我们“生活的逻辑”,引起他们关注、启发他们思考,并通过透彻的讲理对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解答。

第二,用对象融入的方式讲理。所谓“对象融入的方式”,就是把学生带入到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中来。“融入”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切中学生思想和生活的实际问题,从他们关心、关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将其纳入思政课相应课程的理论框架中加以把握,使问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名词转化为概念,由现象升华到本质。在用这种方式融入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就事论事,纠缠于问题的旁枝末节,思维被经验和常识牵着鼻子走,或者用例子解释例子,用现象说明现象。大哲学家康德认为,“概念无经验则空,经验无概念则罔。”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14]没有经验事实的概念,的确很难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没有概念(理论)的经验事实,其实是还没有被人们理解和把握的东西。把经验纳入概念和理论的框架,使其成为可理解、可反思、可批判的对象,才能使学生不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从而达到“视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的效果。二是把学生引入到超越他们日常经验的问题中来,通过撞击他们的理论思维、培养他们的理论兴趣、激发他们的理论思维来达到将他们带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来的目的。在这方面,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例如,他常举的把学生引入到哲学思考中来的例子:为什么人吃羊就天经地义,而狼吃羊我们就认为它残忍呢?再如,他以苏珊·朗格谈艺术创造为例,什么是艺术“创造”,舞蹈家是创造了胳膊还是腿?画家是创造了油彩还是画布?不是,他们什么都没有创造,但是他们创造了意义。这样去引导学生,虽然提出的是一些非常识性的问题,但对大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魅力。当然,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类似的纯思辨的问题或许并不太多,也没有太大意义。但我们能够从中受到启迪,尤其是“原理课”“思修课”涉及很多关于“物质”“意识”“实践”“人”“理想信念”“道德”“法”等一般性问题,就可以通过一些“超验”问题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最后导入到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些问题的正确思路和结论上来。

第三,用“有我”的方式讲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时候,常提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句话。“为了谁、依靠谁”,或许不难理解,但“我是谁”这个提法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主体。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3]161。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35正是因为有了“我”,才有了关系,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关系才最终确立了“我”。无“我”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而是动物的世界,因为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课堂是一个交织着多重主体际关系的场域。教师和学生、教和学、主导和主体就是基本的课堂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自己讲授内容的兴趣,与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把“我”带入到教学中是存在很大关系的。一个在教学中无“我”(注意不是“忘我”)的教师,无异于一个传声筒、一个播放器,他(她)是很难打动学生的,就更不要说对学生产生思想影响、价值引领,即便知识传授也要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思政课是思想课,它要求教师通过对科学理论思想的理解和表达去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建构,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思政课是政治课,它要求教师要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立场,向学生传达和阐释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不断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思政课是理论课,它要求教师要做到“有理”“讲理”,用令人信服的逻辑去说服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以理服人。这样的课程最忌讳虚伪的“作秀”和空洞的说教,如果自己不理解、不相信,就不可能让学生去接受、去认同。它客观地要求教师必须把一个真实的、真诚的自我投入到教学之中,用“我理解、我相信、我践行”的理论自信和自觉,去促使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效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