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技兼修: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公共美育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2022-03-17 06:59陈沛捷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美育职业院校技能

◎陈沛捷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体育系,广东揭阳 522000)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创办以来,就围绕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培养理念,确立了职业性与应用性的办学方向。30 多年来,高职院校秉持着实用性原则,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建设人才大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时代呼吁重建“工匠精神”的文化模式,既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符合企业、学校人才发展的需要。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在职业道路中追求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它包括专业、敬业、严谨的职业态度和专注、耐心、坚持的精神品质。从教育价值的角度上看,工匠精神的追求,实际上是人类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现阶段,“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教育内涵发展的一种指导思想,它不仅契合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职业院校高级人才模式培养指明了方向。国家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品质创新的软实力,职业院校就必须向祖国输出具备专注、认真、较劲的工匠精神式的人才,才能形成人才的良性供给,才能助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职业院校依然存在学生综合素质欠缺、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高素质的人才规格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重拾“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分工逐渐精细化,如果职业教育过于强调“实用”,过于重视“理性”,而缺乏感性方面人文精神的补给,人性会容易产生“异化”的现象。因此,中国政府近几年也特别重视加强人文学科的工作,尤其是在2015 年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这是我国教育政策中,首次将“审美修养”与“技术技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意义十分深远。众所周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其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但是,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两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个是重技能,轻人文;一个是重实践,轻理论。这两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国家的强国战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在今后的一段时期,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会越来越受到青睐。犹如以前的工业产品仅需满足“好用”的功能,现在还要追求“好看”“智能”“新颖”等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精神需求。因此,职业院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就要精准定位社会的需求,适时转变培养方向,改变“技能至上”的功利主义思维,考虑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将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未来重点培育的对象。因此,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职业院校要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审美修养”与“技术技能”都是人的基本素养,将“审美修养”与“技术技能”有效统一,兼顾了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这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道技兼修”的思想。它既包含着精神和技术两种不同的维度,也包含了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同层面的需要,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实际上,以前我国教育领域常认为美育是“弹性需求”,美育工作很少被人提起,就是因为很多人觉得美育是“非实用”的学科。加之我国对高校公共美育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以往公共美育课程在高校中经常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甚至沦为教育环节中的最弱势。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强,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普遍增加[1],人们普遍意识到美育不能缺失,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与社会都在加强美育工作,提升对美育培养工程的重视度,高校美育弱化的现象开始得到很大改变,美育慢慢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家也开始认识到美育是当代理性思维下的一种人文补缺,对滋润人们的心灵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道技兼修”教育思想溯源

“道”往往指的是人的精神层面,是人对艺术、社会、自然等一系列物质条件的思考与体悟;“技”指的是人的技术层面,是人对某种技法技能的领会与掌握。人们倡导公共美育课程培养策略要“道技兼修”,就是基于公共美育的培养目的而决定的。公共美育是一门通识教育,这门课程培养的学生不一定从事艺术创作,但是要求他们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较强的思考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竞争力。在中外的教育史上,人们也能看到一些教育策略兼顾了“道”与“技”,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适用型人才。

1919 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为了改变当时“艺术”与“工业”分离的现状,这所学校首倡了“艺术与工艺结合”的艺术教育观念,积极回应了工业革命时代教育使命的新要求。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力倡在工业文明中,要有艺术精神的坚守,他认为:“对权力和机器的崇拜,使我们忽略了精神的方面,走向了经济上的无边欲壑,”[2]因此,在包豪斯创立的十四年间,学校一直致力于调和“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并努力探寻两者适度的平衡点。前后的三任校长都将此视为教学使命,并贯穿始终。1923 年8 月,包豪斯设计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展览,展览的海报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艺术与技术,一种新的统一”的口号,这标志着包豪斯教育核心观念的形成[3]。这种理念,实际上就是将“审美修养”与“技术技能”统一起来,并提升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层面。此外,学校在师资构成上推行的“双师制”也对艺术设计学生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将教师分为“形式大师”与“技术大师”,学生一方面要接收艺术家的艺术理念教育,一方面要接受工匠大师的技能教育,这种教学手段有机地将艺术与技术、教育与生产结合到了一起,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包豪斯的教学理念,虽是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但在课程设置中兼顾艺术与技术两种维度的教育理念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我国,最早将“审美修养”与“技术技能”的理念统一起来的先驱是民国时期美术教育家汪亚尘,他在1931 年提出了“艺术与实用联合”的理念,强化了艺术教育与其他实用领域结合的观念。他毕生致力于推荐实用美术[4],力将艺术与实用结合,将美育与生产结合。这种理念,原意是想改变当时国内工艺美术生产的落后局面,实际上也是“道技兼修”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公共美育课程的建设策略

公共美育课程的设置,要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实现美育的全面普及,课程要以通识教育为主,采用美育必修课或艺术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开展美育教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好高职院校的现有条件和人才特点,既保障全体学生都能修习到审美教育,又能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修,以灵活的机制,让学生在审美水平、艺术表现、创新精神、文化理解与道德素养上都有明显提升。课程的培养策略要抓住大学生审美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原则,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各种教育关系,才能有序地开展好教育教学。

(一)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

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理性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两者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必备条件。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秉承的就是一种理性教育的模式,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工人,成为行业发展的“螺丝钉”,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同时也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如果过于强调理性教育、理性思维,就容易陷入功利主义的怪圈,一切行为都要合“目的性”,那么人就会沦为“机器”,很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自我,寻找到生活的价值,从而丧失生命的活力。同理,如果过于强调感性教育,那么人们就会过于关注自我,强调自我的需求,而忽略了现实社会对人的“客观需要”。因此,从教育观的发展历程来看,单方面地追求感性教育或者理性教育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职业院校在美育培养上,要寻找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职业潜能和创造力,不会单方面地沦为“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方式去理解世界、体会人生,获取感性认识,然后将这些感性认识代入到人文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中,形成理性认识,最后再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加以运用,最终完成课堂任务,甚至解决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这种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交织的教学活动,也是美育课程基本的教学路径,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二)综合教育与个案教育相结合

众所周知,美育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集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戏曲、影视、设计、建筑等多重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大学美育的本质就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它的目标是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美育课程过于强调专业性和针对性,会导致知识面过于狭窄,难以提升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因此,只有综合性的课程才符合美育的教学要求。然而,由于美育的范畴过大,知识面广,如果美育课程全是综合性教育,那样整门课程又会变成艺术知识的科普,海量的艺术知识犹如蜻蜓点水一般,浮于表象,学生在课堂中就很难深入理解到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具体含义,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内化与升华”的效果。因此,美育课程的实施,要求将综合教育与个案教育相结合。综合教育旨在普及人文艺术知识,个案教育旨在人文艺术主题的升华,相互分工,相互渗透,才能实现完整性教学。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的部分,讲授一个精彩的艺术个案,开启人文艺术主题部分的讲解,比如通过艺术作品介绍,引入自由、幸福、自然、爱情、苦难、道德等话题的讨论,搭建艺术作品与人类之间的特殊联系,引导学生对所讲授的艺术门类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再进行综合性的美育教育,比如在课程环节的设置中,有影像、有音乐、有绘画体验、有模型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共同来丰富课堂的内容与结构,让学生沉浸在艺术体验之中,从而保证美育教学的质量。

(三)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美育课程,一般分为艺术欣赏课与艺术实践课两种类型,但是以往两者之间的搭配尚欠默契,有时甚至互不联系。因此,在设计美育课程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课互补、互促[5],最好能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会贯通。早在1947 年,罗恩菲尔德就提出美育的目的是“提升人格”而不是“专业的训练”。因此,美育课程设计要秉承“理论先行,实践为辅”的原则,不仅要面向学生传授最优秀的人类艺术经典,还要学生掌握基础的艺术实践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育有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

在艺术欣赏课中,教师常常向学生普及中西方美学理论、艺术历史及文化、艺术鉴赏等内容,让学生在认知层面上得到提升。这种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审美得以提升的前提。然而,单纯的理论说教,容易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抽象乏味。因此,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要安排出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参与艺术体验,让学生对艺术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如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如果能够提供笔墨纸砚,让学生感受到用笔时出现的粗细、方圆、偏正的效果,体会到轻重、浓淡、干湿的变化,甚至进一步了解到积墨、破墨的运用,那就会对中国画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如果学校在教学中出现场地或艺术器材不足等问题,也得鼓励教师多想办法增加艺术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从“旁听者”直接转换为“参与者”。比如音乐课如果缺乏乐器,可以采用身体律动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美术课如果缺乏材料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内容上要独具匠心与巧思,让艺术主题更加深入生活,紧扣人心。因此,在公共美育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设置中,既要包含中外优秀的艺术理论知识,也要有深入人心的艺术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认知与审美体验。

(四)审美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中,审美与技术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这两种文化力量不断地推动着文明的发展。时至今日,人们评论任何艺术品,审美与技术仍是两个最核心的要素。因此,美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也要让审美与技术充分发挥,才能体现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与技术教育必须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在教学中,有些课程是先进入审美领域,再进入技术领域,如声乐教学,往往是先听后唱,审美先行;而有些课程则是先进入技术领域,再进入审美领域,如书法教学,往往是先写后评,技法先行。但无论是审美先行,还是技法先行,都必须尊重不同艺术门类的教学规律,实现艺术教育与公共美育的无缝对接。

在公共美育的教学中,我国大学生比较偏爱技术教育而忽略审美理论,这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普遍渴望获得一种技能上的提升。但是,在具体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暂时的喜好而忽略他们长期的发展。要构建完善的美育培养体系,就要将审美与技术并施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关注学生技能上的提高,同时也要观察学生在思维表现上的成长。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生如果过于渴望获得技术技能,就会抑制了自我的主观表现,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一些学生在接触艺术的时候由于刻意追求技巧就会表现得胆小而犹豫,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做出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要具有更强烈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指明技术的训练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而技术只有融入情感的时候,才算是艺术。因此,真正的美育课,既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也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只有将审美教育与技术教育共同融入课堂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发展。

三、结语

在2020 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先生提出了关于加强“美育学”学科建设的提案,这不仅强化了美育育人的作用,也是对当前我国学科分工细致化的一种积极回应。美育的提升工程,已经关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然不再是养在深闺人不知的处境,而是事关中国人民美起来,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重要课题。美育是培养策略,是基于美育的目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所提出来的。[6]它对提升民族的审美水平,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美育工作依然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软肋,职业院校必须全面加强公共美育的课程建设,才能补齐学科知识的短板,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现阶段,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与社会导向,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职业院校的新使命。在工匠精神的视域下,职业院校的美育培养要更加具有针对性。职业院校的美育,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通识知识的补给,而必须实实在在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职业素养。要让工匠精神的教育完全融入到美育的课程教学当中,就要秉承“道技兼修”的美育培养理念,让美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7]。在美育课程建设中,倡导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综合教育与个案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审美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希望将“工匠精神”与“美育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美育培养体系的新内涵,让我国的人才培养更加满足时代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猜你喜欢
美育职业院校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拼技能,享丰收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