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情境的创设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研究

2022-03-17 07:24蒋红莉
课外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渔夫生活化创设

蒋红莉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小学,江苏 常州 213011)

当前的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多,他们习惯了单调的学习生活。教师将生活引入课堂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进而也让他们基于生活更好地获得语文素养。学生的思维在小学阶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比如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等;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情境的创设能进一步推动形象思维的发展,能让学生发现文字之外的更多奥秘;与单一的文字呈现相比,大多学生更喜欢基于生活的情境展现在他们眼前。总之,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他们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而促进课堂实效性提升。

一、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直观化的生活体验

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要让学生能融入生活,能在生活的层面理解课堂要涉及的内容。给学生以多方面的体验能给情境更好的代入感 ,让他们感知教师创设的情境就在身边,进而拉近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一)教师讲述自己的体验

基于生活的情境设置能让教师换一个视角解读教学文本,也能让学生在一个新的层面接触语文认知,最主要的是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与教材文本的距离更近,有时候与教师的距离也更近了。当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时,对准的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学生会觉得这既是教师教学的方式,也是教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教师分享的生活经历,学生从倾听中感知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所要呈现的情感,进而也能更好地理解本课所要涉及的与之相关的内容。教师在讲述自己的体验时,可以将平常要表达的内容也巧妙地融入进去,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当然教师讲述的主题一定是与本课的主题有关,能深化学生对主题的认识,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文本作者的真正情感与真实表达。教师在讲述自己的体验时,可以依据学生听课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音与语调,以让学生聚焦思维。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穷人》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在呼啸着寒风的夜晚,桑娜和渔夫收养了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既然作者使用的题目是“穷人”,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是“穷人”,让他们对“穷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讲述了他的祖父小时,家里非常的穷,来客人了,家里没有油,当青菜倒入热锅里时,就会粘在锅子上,聪明的祖父就先用穰草将锅子摩擦光滑了,再将菜倒入。教师讲述的是他曾经听说的一段经历,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能理解穷人就是在生活上连基本的条件都得不到满足的一类人。同时在讲述中教师使用的语调是带有一点点伤感的,这也能让学生对“穷人”多一分怜悯,进而更好地理解接下来要探究的主题。

(二)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教师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也是让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当前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教师的,学生想自己的,这是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一种现象。如果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成为讲述人,他们就自然地会参与其中。教师可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教师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也能从另一个层面感知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一个调整与铺垫。

还以这课为例,教师在黑板上写上“穷人”二字,教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曾经的一次“穷”的经历。表面上这还是一次情境的创设,其实在本质上教师让学生试着与文本进行对话。一个学生说早上没吃早饭,上午课间时肚子饿得疼,别的学生有钱到商店买东西吃,自己忘了带钱,这时候就能体会什么叫作“穷”。教师让她描述一下当时“穷”的心情,学生说看见别人大快朵颐,嘴里流口水,但是却无能为力。还有一个学生说,早上上学时,因为搀扶一个老人,上学迟到了,被教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但教师说,迟到了就不要找理由。学生说,当时很“词穷”,现在想想词穷才是真的“穷”。通过对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对“穷”有了基本的认识,关键是,他们发现“穷”也可以指精神上的,比如词穷。

二、运用媒体设备,导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多媒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化的场景导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课堂上无法呈现的情境,并给他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一)运用多媒体使课本情境场景化

一般来说,作者在文本中展示的内容大多比较贴近生活,但这些生活离学生现在的生活状态也是比较遥远的。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中的情境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将文本的表述以场景化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亲近文本情境,进而理解作者的表达。

《穷人》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的小屋的门。”教师就先给学生展示寒风呼啸、海涛拍岸的场景,学生说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壮观了,这样的景色真的太美。显然,学生没能将情境与文本的理解对接起来。接着教师将镜头转换,学生看到的是海涛拍打着岸边的一间小屋。学生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环境太难了,他们慢慢能感知文本渗透出来的情感。再接着教师又将镜头转到浪花里出没的小船,学生十分惊讶,这样恶劣的天气之下渔夫仍然冒险出海打鱼?教师问对着这样的情境能发现什么,学生说,这样的情境还去打鱼,说明这户人家真“穷”。

可见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资源使课本情境更加场景化、生活化,以此来让学生进行更直观的思考。对教材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真实地感知文本中人物所处的境遇,进而也更好地理解了文字。同时教材情境的创设也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进而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本中呈现的相关人物的生活。

(二)运用多媒体使事物图片生活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关注教材中的细节描写,教师需要将作者描述的一些事物进行放大,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其中表述的情感。运用多媒体使事物图片生活化不仅能实现这样的放大, 也能实现对相关事物之间的对比。换言之,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能呈现生活的场景,而且能深刻地展示生活,也就是说,它给事物的比较带来了方便。

还以这课为例,“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这是文中的一段描写,旨在让读者能从“吃、穿” 看出这户人家的“穷”。其实如果能将其中的事物进行放大,学生的理解就深刻一些。比如教师依据文本展示出孩子没有穿鞋的图片;展示出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他们的脚还是没有穿鞋的照片;还展示出他们吃的东西,变换不同的季节,但是盘里的食物没有变。接着教师又展示学生每天在食堂吃的不同食物的图片,展示他们在不同的季节穿着不同的鞋的图片,进而让他们明白自己的生活不“穷”,文本中桑娜和渔夫一家才是真的穷。多媒体能给事物的呈现与对比带来方便,能让学生直观又深刻地理解主题。其实从教师要呈现的内容也能看出教师要分析的重点,学生也能更好地探究出主题的实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展示出具体的事物,能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可能会想起曾经呈现的生活画面,再想起相关的文字,再联想起相关的主题。也就是说,学生最后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会从他们见到的最直观的生活化事物开始。多媒体的运用能让学生见到不同场景的画面,进而在直观中就深化了主题。

三、联系多门学科,探究生活化的艺术情境

当前的语文教学要树立课程群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打破学科的壁垒,将相关的认知都融入具体的主题中,能让学生深化理解,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创设生活情境时,教师就可以加入艺术的成分,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化的艺术情境。如今学校提倡的是素养的教育,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以探究生活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要能借助生活化的艺术情境推进语文学习的深入。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热情

音乐与语文教学其实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也可以将音乐植入其中。一方面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文本。本来学生对语文的感知就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语文这门学科上。对情感的表达人们不但借助文字,也借助音乐;借助音乐能帮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直观地理解文本。

《穷人》这课中,作者用自己特有的语言魅力与深刻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同时也赞美了桑娜和丈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但是学生对这样的主题体验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需要教师建构相关的生活支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教师先是让学生读,让他们体悟这平静的描写背后渗透的情感,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去读这段描写。教师选用的背景音乐是《二泉映月》。学生都听过这样的音乐,这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音乐一放出来,学生就能感知音乐带来的一丝凄美,一丝质朴与深沉。自然地,随着音乐,学生就更容易感知这段所呈现的情感。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作为教材文本的背景音乐,一方面随着音乐的节奏能让他们轻松地学习语文,消除学习语文的几分紧张的感觉。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也是在无形中展示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有什么样的理解才会有什么样的选择。当然情境的创设要以生活逻辑为蓝本,教师可以在讲述部分段落之前,让学生创设一段表演,再配上一段音乐,让学生通过对表演与音乐的直观理解之后,再去揣摩文本的表达。显而易见,音乐情境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探究生活的可能性,触发他们解读上的灵感。

(二)创设绘画情境,激活学生描绘生活的热情

教师在教学语文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好好上课的孩子突然在下面画着画,他们画的大多也都与这课的内容有关,最多的就是将人物的插图进行二度创作,给予教材文本更符合当下生活的再度描绘。教师其实可以将学生在绘画上的天赋运用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让学生以自己的绘画呈现文本中的生活化情境,进而从他们的画作中体悟他们对文本、对生活的理解。

还以这课为例,文中这样描写穷人一家的一次艰难决定,“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一般地,教师都会问这样的问题:渔夫的脸为什么严肃?他忧虑些什么?这样问旨在让学生能与人物进行对话。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将渔夫的样子画出来,能让别的人从画面中就能看出他当时的心情。其实要让学生画出渔夫,他们就需要整体上感知文本,就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想象。比如说,学生就认为渔夫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渔夫有着黝黑的皮肤,此时渔夫的目光是严肃的,但一定是温暖的、坚定的。因此,学生将渔夫画成这样的形象,一边眺望着大海,一边将目光对着别人家的孩子。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通过这些作品,别的学生能从多个方面对教材文本进行生活化的理解,当然也能让观看的学生更好地描绘生活。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才情,绘画既能反映他们对生活的觉察,也能体现他们对文本的生活化理解。对着学生的画解读文本,能让学生觉得亲切的同时,也能促使他们大胆地描绘、表达生活。其实,对学生来说他们的作品就是最好的生活情境,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这一主体,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语

基于生活情境创设的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充分展现,教师实行的是一种开放教学模式,他们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挖掘,对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一方面,教师对文字进行多样的转化,以丰富学生的视觉;另外一方面,教师又创设更多的生活体验以解放他们的双手。生活情境唤醒了学生去建构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他们在情境的体验中感知课堂的重难点,提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勾连,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渔夫生活化创设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渔夫和小猫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渔夫之利
天皇版“渔夫”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