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2022-03-17 09:02刘荣华栾业伟
关键词:三位一体德育工作育人

刘荣华 栾业伟

(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对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完善的、成熟的中国德育体系,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齐抓共管,构建新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一、当前“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现状

首先,在学校层面。虽然形成了稳定的德育和班主任队伍,但是专职率不高、专业性不强,主渠道作用发挥不畅通,学生主体地位确立不牢靠,强制灌输手段仍然存在,直接影响了教育效果。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性不强。社会转型造成价值趋向转变,德育的目标滞后于学生多元价值观变更进程,青少年思想倾向得不到及时地掌握和矫正。德育目标定位太高,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老师的主观愿望超越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就无法理解,也无从做起,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德育的手段方法存在着成人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的现象,造成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二是渗透性不高。任课教师缺乏寓德于智的愿望能力,往往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得以延续。一些教师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程度不高,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政治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者的职责和任务,与自己无关。三是影响面不广。对于不同班级和学生个体存在着德育不均衡现象,学生受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学生的品质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美好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激励学生、榜样示范、自主探索和感知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课堂要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既获得丰富的知识,也能受到相应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熏陶,促进学生养成美好品质、优良品德、优质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以及坚韧的意志力,从而提升对学生的德育效果。

其次,在家庭层面。改革开放红利给每个家庭带来了改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蔚然成风,生产关系的转化带来家庭教育的扭曲。大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缺少关爱又不可避免地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有调查显示:一般儿童,从出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可见家庭中亲情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儿童需要父母的亲情,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学会关爱别人,感受被别人关爱;以父母为生活中的榜样,学习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处世原则;在父母的监督和帮助下,更好地学习知识。可见,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这些需求都应该也必须由父母来满足,相反的,有证据表明,如果一个儿童缺乏亲情,那么他的身体、智力、情感成长以及其社会发展都会受到损害。现在城市家庭独生子女多,城市家庭单亲子女也多,学生在校常表现为孤独、自私、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单亲家庭孩子从内心深处觉得他的家庭已经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了,他们的家庭已经破裂了,所以他们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变得会察言观色,变得会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他们的心理问题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以减缓和排除。不少家长不注意自身修养,言语谈吐随心所欲,待人接物不加修饰,都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短板,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1]63-76

最后,在社会层面。进入新时代,多元文化和全球信息的渗透为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让家庭教育陷入艰难的境地。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社会团体和爱心志愿者也都伸出援手,可以看到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已然形成。但是不管是从面上还是量上都还只是杯水车薪。价值观的转变让社会变得更为现实,一些对青少年成长具有不良的讯息和一些青少年不宜的商品大量涌入,尤其是校园周边一些非法经营的“地下网吧”、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不少学生留恋其中,因此而逃学旷课,夜不归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由此引发早恋、偷窃甚至离家出走的也大有人在,不良的校园周边环境已经危害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各行业特别是孩子们都要面对的乱补课、乱收费、乱订复习资料现象屡禁不止,贪污腐败、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时刻侵蚀着青少年灵魂,消减了德育的成果,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存在问题:一是承担责任落实不到位。学校德育工作说教太多,师生关系不融洽。德育是学校对学生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关于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等人与事的评价与引导,要求学生在正确的时间(年龄),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学校在教育引导时大量的工作是说教,缺失较深刻的体验活动,教育过程乏力无效。家长言传身教与传统美德教育不契合,社会耳濡目染与公共道德培养不合拍,导致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学校唱单出头现象。二是保障机制确立不健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情况给“三位一体”教育带来许多阻力,学校主要是怕影响升学率,认为是“额外负担”,怕麻烦,也有为难情绪。家长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不愿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单位对学校教育也漠不关心,不太支持,一些领导部门抓升学率,对“三位一体”教育支持不够。为了营造齐抓共管的育人氛围,成立了诸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党政机构和社会团体育人组织,但是,由于缺乏融合,缺少沟通,没有制度约束,往往流于形式。三是育人合力发挥不强劲。青少年利义观的转变暴露了社会教育力量的薄弱。有时甚至对学生形成负面影响,出现“5+2小于7”现象。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缺一不可。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切实发挥党统领教育工作的政治优势,不断增强各方担当意识,履行社会义务,探索和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提高育人针对性、实效性,把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共同目标,构建学校主动作为、家庭主动参与、社会主动配合“三位一体”育人新机制、新路径、新方法。

二、新时代对“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提出新要求

第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育部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提出明确要求。高效课堂改革试验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相得益彰,也给学科德育建设提出新课题,课堂讨论教学法既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束缚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科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高效课堂本身就渗透着合作、尊重等德育内容。

学校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提炼出“志趣高雅、谈吐儒雅、举止文雅、形象优雅”的校风和“学问思辨、知行合一”的学风,为广大师生“树魂、立根、打底色”。利用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讲话等教育活动及重要节点、重要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

第二,要加强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给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课。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儿童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视为掌上明珠。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教养方式,使得很多儿童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私自利、依赖、怯懦、怕吃苦、自制力差、任性、情绪多变或感情淡漠等一些不良品格。如何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如何形成一个善良简朴正义的家风,如何当好一个作风正派、勤劳上进的家长人师,是每个家庭、每名家长必须给出的正确答案。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和表率作用,从小培养孩子树立责任意识很重要。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2]22-31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孩子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孩子有了责任感也就有了做好其他事情的约束和激励。这要求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意识,努力形成家庭教育的氛围。

第三,要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党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领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统筹全党全社会力量,共同支持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加大校外德育阵地建设,将劳动课纳入社会实践重点活动,将研学和多种形式夏令营活动引向深入。管理好校外培训,监管好网络阵地,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国家对于捐赠教育事业减税降费政策,各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及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要积极响应、奉献爱心,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德育工作局面。

建立健全“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模式具有差异性,大城市、中小城市、县(镇)、农村的中小学因所处环境条件不一,教育环境不同,社会教育资源差异,所以建立健全“三结合”教育体系模式,要从各自实际出发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方面的整体功能。

三、构建新型“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首先,建好学校这个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要把功夫和着力点投放在主阵地和主渠道上。青少年的主体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是投放在学习活动中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必然是他们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接受教育的环节,这也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国情教育纲要》《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及《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各学科德育的分科计划,在教学内容里、在课堂之中渗透和加强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尊重教育教学规划,在“寓”字上下工夫。

将学科的教材作为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传道于授业之中,达意在不言之中,从而达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之功效。要重在“寓”字,就要努力做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意”就是要有教育意识。即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要求与知识能力的培养要求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有机”就是要使德育有机渗透在知识载体中,贯穿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有序”就是各学科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在内容上、层次上要紧密围绕《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努力形成思想教育的序列。寓德育教育于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挖掘教材内蕴含的教育因素,更要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而且还要重视寓德育教育于学科课外活动之中,于社会实践之中。不仅要重视抓好教师的业务进修,而且更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不仅要立足于言德,而且更要注重于言教。

办好家长学校。[3]通过开展“感受亲情,传承家风”“家庭教育大讲堂”、家庭读书会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入挖掘家风家训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有效发挥家长在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师家访同时,更加重视家长校访、班访、师访,完善家长开放日建设,鼓励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办学思路、文化背景、育人途径等;鼓励家长走进班级,了解班级管理方式、纪律卫生、课堂教学等;鼓励家长走近教师,了解教师业务素养、辅导方式、表率作用等,为家校共建创造条件。

其次,打好家庭这个德育工作的奠基石。青少年从小就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思想的健康成长,因此,实施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教育、引导、纠正孩子不良品质行为,培养爱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尊心、求知欲、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稳定的情绪、主动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坚强的意志。从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从按时起床、入睡、自己穿衣袜鞋等方面严要求,从中锻炼自理能力、自制力、独立性,让儿童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久而久之即形成了好的品质,如谚语所云: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儿童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学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劳动技能技巧,而且能锻炼意志、培养义务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及热爱劳动人民等好品质。同时,建立起帮助父母分担家庭责任的意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儿童有安全感,能感受到爱和被尊重。同时也有助于儿童开朗、友爱、自信等性格的形成。家长应给孩子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为孩子创设一种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要用热爱事业、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感染、教育孩子。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学习的习惯。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和爱好。[4]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特长,帮助孩子从小规划好发展方向。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有关部门要制订家庭教育规划,筹备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积极进行不同形式家长学校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努力使家庭教育走上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

最后,守好社会这个德育工作的桥头堡。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加强德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抓好德育工作,需要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狠抓落实。各级党政部门要关心和支持德育工作。注意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日程,作为本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经常研究,制订措施,及时指导,使这项工作始终处于强有力的领导之下。特别是宣传、文化部门,要配合搞好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和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多创作出版、多上演一些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艺作品,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工、青、妇发挥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好职工思想教育,配合学校办好家长学校。

工厂、乡(镇)、街道(居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要关心和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要把这项任务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按上级要求,建立健全组织,落实人员,制订计划,把这项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作为争先创优的具体内容,形成制度,落实责任。

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主管推动终身教育实施的机构及其职责,相关部门应共同参与,协同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制,做到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社会多方教育参与者不断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关工委和各有关方面要做好校外辅导员的推荐工作。推荐那些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比较熟悉和热心于这项工作的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各级校外教育办公室要掌握校外辅导员的工作情况,采取措施,提高队伍素质,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学校要持续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家校有效连接,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参与,形成育人合力,实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我们要统筹安排,精心规划,周密设计,落实好各项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家庭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密切配合,三者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推动青少年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结语

本文在育人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新型“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理念,强调家长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家长的培养和协同合作。社会要为育人提供正向的氛围及政策引领,保障育人效果的实现,学校要衔接社会、家长,引领育人理念改革,保障育人效果提升。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德育工作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