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社招生思政课程教学工作路径研究

2022-03-17 10:0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沈 君 刘 薇

(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工匠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两年扩招200万人的战略部署。高职扩招带来生源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招生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发展诉求与普招学生存在较大差异,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1]。由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应因势而化、与时俱进,既要着眼立德树人目标,又要兼顾社招生实际,结合新时代特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主动改革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教学重构与创新应对,让思政课程教学更具亲和力、时代性、针对性。

1 高职扩招背景下思政课程教学面临的难题

1.1 教学内容亟待优化

高职扩招带来生源结构的重大变化,社招生源与普招生源存在较大差异性。社招生的心理、思想、价值观等具有多元化特点,其学习生涯存在“断裂带”,理论功底较薄弱,求学功利性较强,给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带来更多难题。如社招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即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或取得文凭,以满足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因而对他们感觉实用性不强的思政类课程产生排斥,不愿积极参与学习[2]。面对社招生源,思政课程还存在教学内容整体规划设计不够、与专业融入不够,以及与社招生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

1.2 教学载体亟需丰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化思想、多样性文化和网络化社交逐步成为主流趋势,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收各种信息,如果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必将引起认知上的偏差,影响个人长远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社招生的需要,对社招生比较有吸引力的以实境拓展为主体的情景教学载体和以虚拟现实为主体的VR/AR教学载体还比较少,思政教学载体还需进一步丰富。

1.3 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目前,社招生的思政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对社招生而言,效果甚微。此外,线下教学法对于企业员工而言,与日常工作时间存在冲突;而线上教学法虽然时间相对自由,但教学效果不佳,一定程度影响了社招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对提升社招生思政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1.4 师资水平亟需提高

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师缺口较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然而根据每年扩招一百万社招生的现实要求,并考虑教师退休等自然减员情况,约需补充近万名专职思政课教师,才能基本满足社招生思政课程教学任务。思政教师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施者,高职扩招带来的生源压力,给高职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带来更大压力。

另一方面,思政教师缺少面向社招生的工作经验。高职思政教师对普招学生的学习规律、生源特点研究较多,对社招生的教学还缺乏经验。思政教师在面对社会经验、阅历相对丰富的社招生时,对如何提高课程吸引力、围绕社招生特点优化思政课程内容等问题缺乏思考与实践,导致教学效果欠佳,让思政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2 高职扩招背景下优化思政课程教学的应对举措

2.1 量身定制,注重课程内容设计的实用性,契合不同成长需要

面对高职扩招,思政教育的内容要切合社招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调整思政课程教学内容。

1)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内容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将思政课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与高职扩招有关的教育文件、与社招生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等纳入学习内容,帮助社招生树立正确的思政学习观念,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思政课程对个人发展,尤其是职业发展的意义,从而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高职院校应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资源和内容,侧重教授适合于中国社会当前和今后发展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知识,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让每个社招生都能够成长成才。例如,面对新冠疫情,我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战“疫”成功,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密不可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以更为鲜活的实例深化社招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思政课程教学的价值所在。

2)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面对社招生,要根据生源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提前摸排其思政基础,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及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思政教学,加强面向社招生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改革与探索。同时,结合社招生的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优化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在确保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活页教材,嵌入时政内容,灵活调整学习内容及其难易程度。

3)贴近社招生实际,选取与其生活、经历关联的事例、问题渗透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思政教学成果最重要的是在社招生的职业生涯中展示。因此,从职业素养的角度开展思政教育必不可少。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在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中,还要突出行业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渗透,让社招生能够直观体会思政教育的本质内涵,如让军人体会到忠诚为国,让工人感受到爱岗敬业,从而让思政课程内容能够入脑、入心,增强思政课程教学的感知力、说服力。

2.2 与时俱进,注重课程载体的创新性,推进思政教育“活”起来

对于思政课程教育载体的创新,要突出实践性、主体性、现实性特征,以顺应目前社招生的认知需求,切实让社招生认识到思政课程的教育价值,提高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1)加强对传统育人载体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利用实践活动,组织社招生参与社会调查、践行公益活动等。还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开展实践行走课堂,开展主题学习教育,追寻党的初心,让社招生将思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同时,也可以采用集体学习、个别谈话、知识竞赛、课堂辩论等方式,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2)注重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注重技术赋能。互联网、数据库、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推进优质思政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类微课、微视频、慕课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思政课程载体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教师要结合现代微媒介平台,组织开展自主学习、个性化、泛在学习活动。高职院校可以结合社招生难以集中组织学习的实际,拓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教育平台,社招生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随时随地的交互学习。互动教育平台大数据可以呈现社招生的学习轨迹,实现教学过程的可测度和可量化[3]。

2.3 因地制宜,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程浸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社招生实际情况,思政课程教学方法要有所变化。教师在教法上,要顺应学情需要,确立“学生导向”,主动变换教法,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4,5]。

1)探究式讨论法。对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而言,单纯讲解思政理论知识,对他们的说服力、感染力不够。围绕思政课程,提炼不同的探究话题,特别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鼓励不同生源类型的社招生讨论,畅所欲言,营造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课堂探究环境,有利于激活社招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提高其对思政话题的参与意识。

2)活动训练法。实践活动的融入,能够让社招生将思政课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引入志愿者、“三下乡”、社会调查等活动,让社招生下基层,走进社会,体验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担当精神,增进社招生德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思政课程,带领退役军人社招生聆听农业方面的专题讲座并体验农活,在劳动结束后将劳动累积所得兑换成粮食,送到志愿者服务中心,将其捐给社区的老人。这种在思政课程中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将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社招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3)网络教学法。如引入微信群、思政课程App、思政“微课”等,将思想理念、政治观念、道德操守等知识,以新颖、快捷、多样的方式,呈现给社招生,使社招生从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2.4 多措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思政育人综合素能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推动者、引领者、参与者,在面对高职扩招生源多样性问题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是确保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的基本条件。

1)加强校内师资。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优选政治素养高、能力强、热爱学生工作的专职导师队伍,构建“专业辅导员+专业导师”为基础的思政队伍,深入社招生实际,了解社招生思想困惑,化解社招生思政教学难题。同时,坚持“能力本位”理念,提升思政教师综合素能。引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家型思政人才,引导青年思政骨干教师的学历提升和职称晋升[6,7]。

2)引进校外师资。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善于借助外力,引导企业适时、适当参与教学活动,拓展校外思政教师队伍,选聘“校外导师”,将行业精英、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人才,与校内思政师资相结合,共同推进思政师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3)做好支持保障。高职院校应在师资建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学习培训上优先满足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提高思政教师的满足感、获得感,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求。

3 结束语

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制订了思政课程建设制度,利用课程标准、教案课件、课堂教学三个抓手,从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研成果等方面打造了思政精品课程,从修订培养方案、落实课程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示范专业等方面推进了思政课程建设研究。但高职扩招带来的生源多样性,给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带来更多挑战。面对社招生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走访调研,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主动梳理、分析不同生源的思想特点,结合思政教育工作实际,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实施更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用更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思政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广大社招生通过思政课程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从思想政治教育中体会到获得感。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