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形成人力资源集聚效应的对策研究

2022-03-17 14:35
关键词:沈阳人力资源人才

邹 颖

(沈阳建筑大学 审计处,辽宁 沈阳 110168)

人才是第一资源,东北的振兴离不开人才,尤其是代表了未来发展的年轻“血液”。近年来,东北人才流失严重,人口结构失衡,已经成为阻碍东北振兴发展的首要原因。如何实施相关人才战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东北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此,要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紧紧围绕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扎实做好引进、培养、使用等工作,促进各方面人才资源加快向沈阳聚集,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

一、实现人力资源集聚困境

当前,国内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变中有危,危中有机。人力资源流动决定危机中的发展潜力,资本、技术等资源流动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配置格局的影响,劳动力跟着资本、企业走的时代悄然变成资本、技术追着人口尤其是跟着人才走的时代。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盛京人才战略”和“24+9”“人才新政3.0”等政策,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和人才贡献率,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决定性作用基本形成,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1年,通过对全市新签劳动合同用工备案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两个实名信息系统数据进行合并比对,我市实名新签劳动合同就业并缴纳养老保险人员,以身份证号区分来源地,省内非沈阳占比24%,省外38%,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市对周边地区人才资源吸纳能力。对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沈阳人力资源及其派生的技术、数据要素集聚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1)人才思维理念滞后。眼界和格局偏狭窄,没有着眼于中心城市的牵引和引领作用,真正树立起大沈阳的大格局,缺乏国家中心城市的大谋略;沈阳城市群人力资源要素一体化进展不大,东北人才中心地位尚未确立,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竞争力还不匹配,人才虹吸效应尚未形成;从工作理念上看,担心输不敢赢、担心失误不敢突破的意识影响着要素流动。

(2)竞争实力严重不足。沈阳作为我国实施计划经济时间最早、退出时间最晚的区域,国有经济规模十分庞大,主导着地区的大部分行业。一方面国有企业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实力薄弱,无法容纳较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许多国有企业由于产能过剩或经营不善,发展活力已经明显不足,甚至部分国企出现倒闭关停的状况,因此无法带给毕业生更多更好的就业空间。“黑土地”难留“金种子”,从沈阳城市形象、地域环境、事业氛围、发展前景等方面看,对人才吸引力严重不足,很多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离开,很多现有人才在利益驱动下选择了“孔雀东南飞”。

(3)市场服务功能低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还比较迟缓,服务组织普遍规模较小,服务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中低端,很难发挥一击即中的市场服务氛围和功能,在提供精准服务、精准引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近期我市装备制造业招聘会看,技术工人需求量最大,而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短缺,难以有效匹配,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一度达到1.3。教育培训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实际变化,人才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现象比较突出。

(4)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沈阳人才管理制度不够灵活,比较僵化,身份、学历、档案、职称、工资等方面限制没能完全破除,由于“人”所在的单位不同而出现流动障碍,人才在体制内外流动不够畅通,存在自主性差、自由度低、自愿性少、自觉性不够的问题;人才评价认定没能突破传统,还只是用职称、学位、名气、影响等判断。科研院所、高校、国企在项目申报评审中,还存在着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审核标准和尺度不够透明、随意性和自由裁量过大问题,影响人才积极性。

(5)政策效果不够明显。政策内容上,表现出人才存量比例大,促进人才成长、促进成果转化功能弱,吸引增量的优势发挥还不够;政策宣传上,渠道单一,普及不高,以官方途径为主,对中介机构利用不到位;政策工具上,主要依靠物质激励这一单一方式,目前多是金钱激励,靠给资金、给奖励、给补贴,在荣誉、事业、服务等其他方面的激励奖励措施还不够,特别是缺乏“量身定制”的精准政策;政策落地上,见效周期偏长,程序偏多,落实政策多是“还债”,不能实现“主动”“积极”落实,特别是由于部分区县由于资金配比存在困难,财力投入明显不足,导致一些政策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补贴方面的政策没有兑现和落实;政策执行上,跟踪问效做得不够,奖补之后产生多少效益,人才成果在本地转化又有多少无从得知,缺乏有效的跟踪和评估。

(6)优质资源外流严重。沈阳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加上一些南方城市财大气粗,不惜重金“抢人”,沈阳优质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2021年,沈阳市接收应届高校毕业生4.9万人,但流失到外省市的本市生源毕业生17 368 人。在外省市就业的沈阳市生源毕业生中,博士和本科比例分别高于本市接收毕业生2.12%和14.61%。近年来,虽然沈阳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但高技能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状况。劳动力市场上,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8左右,有时甚至达到2以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与日俱增。据了解,沈阳市猎头公司中有近30%专门为南方城市“挖人”。

(7)人才环境不够优越。人才氛围不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表态和口号重于实际,对人才关注度不够高,在解决住房、医疗、家属就业、子女教育等人才关心的实际问题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待遇水平偏低,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在人才工资薪酬、安家费用、科研经费、福利待遇等方面,沈阳与南方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培养服务欠缺,不少企业和政府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人才跟踪培养缺乏系统思考、规划和设计,没有搭建起发展通道和事业平台,导致人员的离职率和流动率居高不下,在企业内部缺乏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把握人力资源流动规律

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人才的自由迁移,也包含知识、能力、才华、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应用,因此,应着力实现五个方面目标:一是做优存量,将现有优质要素使用好,整合优秀企业家、优秀科学家、金融家等群体,将沈阳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留在沈阳,形成吸引人力资源的最大牵引。二是做大增量,发挥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外出招聘人才,鼓励企业储备人才、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吸引人才、扩张人口,做大沈阳。三是做高质量,围绕大学做文章,用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里打造“沈阳硅谷”,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成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大学生“大师工作室”,而不仅仅是等待大学生成长成才。四是做强平台。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开展招才引智,最大限度整合全市引才资源,实行以人才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对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奖励激励政策,以利益引诱猎头公司为沈阳市提供引才服务。五是做出优势,充分发挥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开展技能培训,举办全市技能大赛,选拔优秀技能人才,重点打造沈阳蓝领人才,塑造工匠文化。

三、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措施

(1)进一步放大人才格局。着眼建立国家级中心城市、立足“一带一路”北线重要节点,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以国际视野、国际经验、国际标准来规划设计人才引、育、留、用各个环节,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高地。一是树立国家级标杆,加快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国家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全国技能大赛中心及国家级蓝领人才集散中心等一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面向世界打造沈阳人才服务品牌。二是提升沈阳国际能见度和城市美誉度。大力宣传“沈阳制造”“沈阳智造”“沈阳工匠”等国家名片,开展技能大师评选、人才主题沙龙等活动,制作沈阳人才系列宣传片,亮化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让外来青年零距离了解沈阳。三是打造“人力资源管理一体化”辽宁中部城市群,以沈阳为中心建立起人力资源一体化平台,创建人才交流服务品牌,统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一体化维权体系,推动公共资源从按城市行政级别配置向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发挥好沈阳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

(2)进一步创新招引模式。着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招才引才机制,提高人才引进精准度和适用度。一是实行差异化引才,制定“定位差异化、执行差异化、需求差异化、个性差异化”等策略,从比拼资金、追求高大全转向差异化引才、柔性引才,培育特色人才集群。二是搭建具有影响力的聚才活动平台,实施“沈阳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博硕沈阳行”等活动,办好院士、博士后等“候鸟型”人才工作站,依托重大科研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等,引导更多行业领军龙头企业,来沈阳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提升创新人才队伍国际化水平。三是促进产才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人才链”拓展“产业链”,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与发展匹配。围绕沈阳12条产业链持续做好人才布局和人才储备,发布人才开发目录,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做强做大产业规模。四是建立人才发展基金,重点支助关键性领域和关键性人才,“一事一议”制度化,不惜重金延揽产业领军人才、科研团队。

(3)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重点在政策改进、宣传和落实上下功夫。人才政策同质化是人才政策的“通病”,虽然送钱、送房、送户口等“老三样”能取得一定成效,但很快优惠政策就会被“对冲”“抵消”,吸引力就会减弱。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按贡献奖励人才,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率,奖励能创造产业、产生税源的人才,挤掉“帽子人才”、假人才等水分。二是加大对新经济新业态创业支持力度,从创业资金、创业场地、创业项目、创业能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抓紧制定沈阳市新旧动能转换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为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三是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人才公寓建设是沈阳市的短板,至今没有像样的人才公寓。应采取市里主建、区里共建、企业自建三结合,对企业自建人才公寓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四是破解政策宣传障碍,主动转变政策宣传理念,变机械告知为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请进来主动讲,进企业主动宣,提高政策宣传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4)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一是营造重才氛围。各级主要领导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牢固树立抓经济工作必先抓人才工作的理念,改善优化营商环境,始终确保人才工作的高站位,通过开展创业沙龙、企业问诊、大讲堂及创投、龙头企业的对接活动,帮助创业人才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实际问题。二是落实服务举措。推动人才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捷化,对于人才政策实行限时办结制,确保针对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审、创业扶持、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住房等方面优惠政策,全部高效落实到位,全力以赴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关注后续培养。通过支持参加学术会议、参与课题研究、搭建交流平台、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为人才成长提供条件。对人才引进实施全过程进行跟踪,实施全生命周期培养规划,把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好、使用好、发展好。四是丰富激励手段。在资金激励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活动激励,完善人才表彰制度,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单位制定多样激励机制,将事后奖补前置到事前帮助、事中服务。

猜你喜欢
沈阳人力资源人才
人才云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