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论”的哲学意蕴探析

2022-03-17 14:35姚海霞
关键词:两山论银山金山

杨 硕,姚海霞

(沈阳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40的思想蕴含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守正创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表达的“两山论”,言简意赅又生动形象地映射了经济建设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两山论”深邃的哲学内涵,揭示了新时代党的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本质特征、价值追求、实践路径和具体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继承和创新发展。深刻理解和科学认识“两山论”的哲学蕴意,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转型和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一、“两山论”的形成与发展

习近平在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一次现场会上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色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2]。这是他最早提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通过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把“两山”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同、相促进。习近平从浙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不走老路。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他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并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论”的科学论断不断丰富和完善,既回应了人民对生态环境良好的关切,又实现了新时代党的发展观与生态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两山论”从萌芽、形成到成熟,始终呈现什么是绿色发展和怎样实现绿色发展的现实图谱,让“两山论”成为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论,成为共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论,成为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实践论。“两山论”通俗易懂的形象表达,蕴含着深邃而丰富的哲学思辨,以人民的期盼为目标、以发展中的问题为导向,紧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根本要义,围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个核心关系,其基本特征是怎样推进绿色发展的思想表达。“绿水青山”指向美丽优质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向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富。“两山论”科学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对立转向统一,习近平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说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4];同时又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1]62-6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坏了“绿水青山”,尽管GDP 搞上去了,却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人们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使资源逐渐枯竭,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恶化。“两山论”及时纠正了“唯GDP 论”,在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形成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科学阐释了发展观与生态观两者之间的统一。习近平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1]26-27。他还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35。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长期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开展了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加大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力度,强化环境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建设,加强环保督察等。通过“两山论”的不断实践,绿色发展观与生态观得以确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果可以看出,“两山论”是实践和理论不断螺旋上升的认识论,具有理论与实践循环发展、相互促进的特征。

二、“两山论”的哲学蕴涵

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学哲学、用哲学是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5]。他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6]。“两山论”建立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基础上,体现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

1.“两山论”守正创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对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的总的看法。“两山论”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与生态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从根本上演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逻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根本要义。

(1)“两山论”彰显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逻辑起点。“绿水青山”指向自然资源环境,“金山银山”指向社会经济发展,其本质上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7]161。“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7]158。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8]560现代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图谱,地球演化了47 亿年,人类在300多万年前才进化出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现代科学都表明人是自然的产物,先有自然的存在,是自然演化了人,人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的优先存在性和客观实在性。

(2)“两山论”揭示了自然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不仅是“自然的存在”,而且重要的是“社会的存在”。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的演化;人的存在是有意识、有实践的存在,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不是被动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和掌握规律,并不断完善自身。在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成为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两山论”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中国哲学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要求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主客同一。

(3)“两山论”阐释了自然资源环境的客观价值。“两山论”的核心是坚持绿色发展,习近平说:“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是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拒绝。……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1](133)。尊重自然是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顺应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潮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首先要尊重和承认自然的价值,“两山论”阐明了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1]26-27。尊重自然要用“两山论”理念替代已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顺应自然要按“两山论”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要按“两山论”方法实现自然创造价值能力可持续。

2.“两山论”继承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两山论”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丰富。

(1)“两山论”从绿色发展理念层面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山论”追求的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9]825。“两山论”源于社会实践,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从萌芽到形成再到成熟,实现了党在新时代发展观的历史飞跃。建立在“两山论”基础上的绿色发展理念,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先导,习近平说:“首先要把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搞清楚,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9]825。这一科学论断,充分阐释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继承和丰富。

(2)“两山论”彰显了生态环境生产力内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思想。“两山论”不仅蕴涵了价值属性,而且呈现了生产力属性。习近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0]4。“两山论”的诞生地余村,过去靠开矿建厂虽然成为富裕村,但生态资源环境遭到破坏,使发展不可持续。在“两山论”的指引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余村关停了矿山和污染严重的水泥厂,大搞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越环保,越富裕”的目标。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矿山到青山,从污水横流到绿水清澈,创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两山论”反映了新时代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摒弃已往征服和战胜自然的旧思维。“两山论”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蕴意,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生产力思想。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1]。恩格斯也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财富”[8]550。这些论述表明,生产力中包括自然力和自然环境条件,或叫自然生产力。“两山论”从过去强调征服和改造绿水青山的发展观,转向了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

(3)“两山论”赋予新时代绿色生产力新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始终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随着发展变化,生产力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两山论”把绿水青山作为生产力,体现了党在新时代绿色生产力思想。绿色生产力应概括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的能力,将原有生产力定义中劳动者改造、征服、利用自然的单向度,转变为劳动者在生产中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要保护自然的双向度。“两山论”呈现的绿色生产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使经济增长幅度控制在生态的承载范围内。绿色生产力以保护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为前提,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劳动力、科技力、自然力、文化力、社会力等各方面动力优化配置,追求符合自然理性、科技伦理、人本价值的生产过程和结果。绿色生产力作为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逻辑,是绿色发展观和生态观的一场革命。

3.“两山论”科学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路径。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两山论”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

(1)“两山论”揭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矛盾的同一性和对抗性。两者之间的同一性表现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运动,两者互为对象,没有离开“绿水青山”的“金山银山”,也没有完全离开“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1](63)。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将两者之间的同一性发挥到最大。如果不转变发展理念,仍然按照传统发展模式盲目追求GDP增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对抗性就会加剧,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受阻、生态资源环境恶化。

(2)“两山论”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能解决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是“两山论”中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核心要义。“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是构成人们幸福生活的物资条件。在新时代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类在发展中,经济建设对环境损害具有普遍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不考虑生态资源环境承受的能力,结果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从根本上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认识自身所处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经济的普遍性同保护环境的特殊性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

(3)“两山论”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为存在条件,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了主次之分,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绿水青山”是主要矛盾,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享受“碧水蓝天”的生态环境,但同时还要“金山银山”,实现“经济兴、百姓富”的目标。“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金山银山”又不断地反哺“绿水青山”。“两山论”中“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体现了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作用时要首先抓主要矛盾,凸显了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1]7的选择,是为了尽快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

4.“两山论”牢固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观

“两山论”具有丰富的哲学价值观意蕴,赋予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实践。

(1)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习近平强调:“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4]186。“两山论”紧密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主线,客观分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对立统一。习近平说“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然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0]131。“两山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是党在新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

(2)呈现了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标志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两山论”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基础。

(3)表达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价值观。“两山论”主张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中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的作法,既反对一味追求GDP 而破坏环境,又反对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求经济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产业。“两山论”不仅指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习近平指出:“‘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定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1]63这表明“绿水青山”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不可缺少的资源,如呼吸的氧气和清洁的水源,降解消纳废弃物,美化环境,增强人们生活的愉悦感。“两山论”倡导在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基础上实现绿色发展,尊重了“绿水青山”的价值性和财富性。

三、“两山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两山论”破解了长期困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悖论的难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走绿色发展道路和怎样走的问题。“两山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发展观和生态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两山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观、生态观中国化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历来关注人与自然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上,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创造了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辩证法学说,实现了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自然界对于人的优先地位,始终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性看作认识自然的逻辑前提,认为人从自然演化而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存在要以自然的存在为根据,离开了自然界,则人就不能存在;人类依赖于自然并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生产力,物质循环利用和物质变换等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把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提出了植树造林发展林业、重视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综合利用废弃物治理环境污染等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新挑战,提出了保护生态安全科学发展林业,注重经济与环境、人口与资源、科学教育、法治建设、节约资源与减少污染协调发展、综合利用“三废”与因地制宜实现永续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主张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等,树立环保意识,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科学技术是解决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21 世纪初,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全球第二位,国家实力增强,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面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实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则,以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坚持环保和节约的基本国策、建设“两型”社会,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方式。“两山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生态观中国化的守正创新。

(2)“两山论”弘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观。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习近平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多次引用并阐释其丰富的内涵。“两山论”弘扬了“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将“天人合一”追求的“主客合一”运用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合二为一”。从传统自然观角度分析,《易经》提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实践经验角度分析,孟子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吕氏春秋》写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齐民要术》总结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古代先贤从哲学理念到生活实践,表达了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启示后人对自然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不可否认,中国古代自然观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但在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充分吸纳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具有特别的价值。“两山论”汲传统文化之营养、取历代哲理之精华、集诸子百家之大成、汇实践经验之智慧,创新发展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合一的辩证思想。

(3)“两山论”奠定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基础。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两山论”不断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是党的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最新表达,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与超越,是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有效途径。“两山论”把“绿水青山”摆在首位,要求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论”崇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念,将自然资源价值与其不断增值作为衡量发展的依据,有利于摒弃只追求GDP,而忽略高质量发展。“两山论”主张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客观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失去“绿水青山”,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倡导循环、低碳,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最有前途的领域,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绿色发展有效解决资源不足、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饮水干净、食品安全的需要。“两山论”实现了发展观的变革,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实践意义

“两山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现代化建设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两山论”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山论”坚持绿色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模式。习近平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是说不要发展了,而是我们要追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习近平说“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改革开放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12]186。发展是解决所有矛盾的前提,关键要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生态蓬勃发展。“两山论”从绿色经济实践中走来,必将引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2)“两山论”为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习近平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1](2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建设美丽中国和人民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期盼还有差距,环境保护仍然是突出的短板。习近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10]9。要站在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文明成败、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为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

(3)“两山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智慧。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2]46。“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2]272。生态环境污染波及到世界各地,给人类生存带来系统性问题。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的环境问题解决难度大、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害重。由环境问题造成的气候变暖涉及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有效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传播“两山论”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导沿线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针对世界经济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交流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为全球经济良性发展、加强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两山论银山金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读懂习近平在安吉首倡的“两山论”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现实路径
抢险当金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论“两山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