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2022-03-17 17:39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陈卫刚
天津教育 2022年27期
关键词:体育器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 陈卫刚

我国的体育课程经历过多次改革,无论在何种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最终的课程改革目标都是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就在于,教师能否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尤其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奠基时期,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落实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为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的情况。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无效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梳理,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而本文将立足于教学现状,具体阐述当前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思考如何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体育无效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无效教学行为。通过全面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身因素。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亟待改进。简单来说,教学观念是教师关于要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教学效果的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行为会对教学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滞后,所以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掌握的学科知识比较薄弱。教师掌握的学科知识会直接影响教学策略的使用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开展。教育知识的薄弱,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无序性。

第二,学生因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基础比较薄弱。从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经历进行教学,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长期以来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动机。尽管课堂看上去非常热闹,但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教学内容因素。只有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并不合理。一方面,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只顾一味地讲解更多的知识内容,但并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控制不合理。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困难,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和畏惧心理。若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则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由此可见,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第四,环境因素。体育教学中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氛围。课堂氛围可以视为一种人文环境,只有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气氛,再加上教师的恰当引导,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第二,器材与场地因素。场地与器材是否完备,决定了体育项目能否有效开展。若场地与器材条件不理想,必然会造成体育活动领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学体育有效教学组织策略

(一)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无疑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直接因素。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此来满足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通常来讲,小学体育教学中所需的专业知识是极为广泛的,而以下几个方面则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第一,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童心,既要了解学生整体年龄与心理特征,也要在课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第二,全面的体育技能。这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只有教师自己牢牢掌握相关体育运动的技能,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第三,教学组织策略。要能够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讲解示范等。第四,安全教育知识。只有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体育课堂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优化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基于此,教师要利用恰当的方式优化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跑”的相关运动为例,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给学生讲述了阿赫瓦里的故事。阿赫瓦里作为一名马拉松运动的选手,在1968 年的奥运会中出发仅5公里就受了重伤,但他却忍着剧痛跑完了全程。而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出了至今仍然感动世人的一句话: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 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阿赫瓦里也成为奥运系列节目《英雄之歌》的一分子。由于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内容,再加上阿赫里瓦的故事十分感人,因此很多学生都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更有利教师于顺利引出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生成教学,进行动态调整

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而言的。教师应该明白,教学活动中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可以预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中,教学过程更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性与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在教学中进行动态的预设,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以“立定跳远”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一只小青蛙跳到了操场上,立刻就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没有提醒学生注意纪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了青蛙的跳跃姿势,并和所学的跳跃动作进行了对比,想一想是否可以从青蛙的跳跃姿势中借鉴一些技巧。通过对比的方式,学生对课内体育知识有了较为准确的理解。最终,教师利用这种方式,将课堂中偶然出现的情况转化成了一种教学资源。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生成性教学策略十分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尊重学生主体,引导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调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充足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学习的全过程中。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同样以“立定跳远”为例,由于跳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动作,所以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解,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示。同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在立定跳远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进行了整体的动作示范,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对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在小组交流讨论中,学生可以相互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并在不断的总结中逐步提炼出动作技术思维要领。经过归纳,学生发现立定跳远可以划分为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最终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准确把握了每个技术动作的要点。相对于教师的直接讲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无疑可以产生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五)自制体育器材,培养思维能力

器材同样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长期以来的小学体育课程中,由于对体育学科比较忽视,因此学校在体育方面投入的资金比较少,这导致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器材比较匮乏。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制体育器材,不但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自制体育器材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体育器材。在生活中有很多废旧材料都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价值,比如在矿泉水瓶中装入一些沙子,可以当作保龄球瓶,还可以将废旧的皮球改造成保龄球。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二,改造常规器材。为了丰富体育活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改造常规器材,以此来开发体育器材的多种应用价值。比如跨栏架可以当作“门”,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投掷、射门等运动,也可以将其作为穿越障碍运动的器材。再如,体操垫除了可以在体操运动的学习中使用之外,还可以叠放在一起,用于跳跃运动的开展。通过这种一物多用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体育器材的利用率。第三,引入民间传统游戏。体育和民间游戏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很多民间游戏同样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民间游戏中使用的器材进行教学。如“滚铁圈”是一种十分有趣的民间游戏,学生可以利用滕圈或者废铁丝自主设计类似的器材,以此来开展这个游戏。第四,就地取材。如果缺少相应的体育器材,可以借助运动场地中的现有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利用恰当的物品开展体育运动。比如在跑步中如果缺少起跑器,可以用一些大石块代替。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自制器材不但可以丰富体育内容,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共同进步

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学生出现差异是难以避免的,所以统一化的教学内容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分层指导,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整。总之,只有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才能使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一定的进步。在分层教学中,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第一,全面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在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等各个方面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综合考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第二,遵循隐性分层原则。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而显性的分层容易使学生将其视为划分“三六九等”。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隐性分层,以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第三,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进行分层,从前期准备工作,到教学目标的设置;从选择教学策略,到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都需要体现出教学活动的差异性。第四,动态调整。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在学习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分层教学的开展则需要契合学生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分层进行调整。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七)设计体育游戏,优化体育习惯

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应利用恰当的方式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除了在教学起始阶段优化课堂氛围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体育游戏,以游戏为载体,通过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以“足球”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脚内侧传球”动作的学习之后,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课堂游戏。首先,组织学生围成一圈,并在圈中放入一些障碍物,让学生以脚内侧传球的方式朝任意方向传球,若碰倒障碍物则被淘汰,直到选出最后的胜利者。再以“投篮”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了不同的投篮动作之后,教师可以在篮球场的不同位置设置投篮点,并根据投篮点与篮筐之间的距离和角度设置分值,让学生依次在各个投篮点进行投篮,最后得分最高的学生获得胜利。最终,教师利用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八)完善教学评价,强化激励引导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相对于常规的课堂评价,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评价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还要通过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为此,教师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设计更完善的教学评价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中,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以此来相互指出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应避免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应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学生能否自主归纳动作要领,在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等。再次,要注意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教学中的评价要侧重于给予学生精神力量。同时,激励性的评价要针对学生在具体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而非一种空洞的评价内容。最后,要采用丰富的评价方式,比如形成性评价、相对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方法的有机结合。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是极为必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认识特点,及时梳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教学现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同时,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调整,以此来循序渐进地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猜你喜欢
体育器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
室外体育器材的维护保养研究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学校体育器材的使用与保管研究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一种轮滑鞋提送辅助体育器材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