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师计划”看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改革走向

2022-03-17 19:20龙宝新
当代教师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费师范教育优秀教师

龙宝新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710062;陕西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710062)

2021 年4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成为我国公费师范教育史上的一个新里程碑,揭开了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新篇章。无论是从政策意图、参与机构还是培养方式、保障体系上看,“优师计划”绝非一次简单的公费师范教育下移运动,更是新时代我国师范教育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标记。

一、“优师计划”出台的历史意义

从政策归属上看,优师计划是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是国家教师教育深革的重要组成链环,是中国特色师范教育探索中出现的一项伟大教育创造。这就决定了国家出台优师计划不仅仅是处于教师培养方式改进、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的考虑,背后更有国家乡村振兴、文化繁荣、总体安全、长治久安的战略考虑。可以说,优师计划是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是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历史意义令人瞩目,需要多角度予以审视才能深入理解其丰富蕴含。

(一)公费师范生教育的一次全面“扩容”

2007 年后,我国正式进入“后公费师范教育时代”,自费与公费教育混生发展、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融合发展成为该时期我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特征。在这一崭新发展阶段,举办公费师范教育的目的是要打造高品质教师教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主导牵引功能、克服师范教育市场盲区,达到整体提升我国教师教育供给端品质的意图。为此,国家必须持续提升公费师范教育的质与量,善于借力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充来掌控我国教师教育的主流与走向:在质的提升方面,先后启动1.0、2.0 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打造高端公费师范教育的意图逐步实现;在量的扩充方面,推进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启动“优师计划”,确保一定的公费师范生教育规模,增强师范教育政策调控的力度。从这一角度看,国家实施优师计划其实是师范生公费教育的第三波“扩容”行动:2010 年后,北京、新疆、西藏等地师范专业学生陆续实行免费教育,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开始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广东、甘肃、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开始招收地方公费师范生,点燃了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全国风暴;2013 年后,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范大学加入公费教育行列,开启了省属师范大学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新阶段;2021 年,国家实施优师计划,可视为师范生公费教育的第三次扩容,为中西部基础教育赋能增能是其主题,国家主导的师范生公费教育同步实现了向欠发达地区、向广大农村边穷地区、向最底层地方师范院校的“三大扩容”。至此,国家公费师范教育完成了三次阶段性的扩容,即向地方省区、向省属师范大学、向边穷地区的三次扩容,最终将师范生公费教育的触角插向我国基础教育的毛细血管,真正提升了公费教育对全国基础教育的深层覆盖。从这一意义上看,优师计划是我国公费师范教育的系统性自我升级,是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扩展版”“增强版”,是国家与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混血儿”,是公费师范教育向规模、层次、院校、地域的一次全要素扩容,同步实现了公费师范教育的双重扩展目标——“覆盖面的扩展”与“深入度的扩展”,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及的“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问题的一次有力回应。

(二)国家教师教育能力的一次重要提升

国家教师教育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为基础教育培育优秀教师的潜力实力的综合水平,集中体现在教师教育理念、课程资源建设、培养方式模式、教师教育者素质、教师教育现代化状况等方面,提升国家教师教育能力水平是我国全力推进师范生公费教育改革的直接意图所在。应该说,优师计划是我国教师教育能力综合提升的一次关键行动,对于拉升国家教师教育整体竞争力、发展力、影响力而言意义明显。一方面,优师计划的实施必将有效提升我国教师教育能力的底部水平。2014 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指出:“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这一论断表明:中西部边疆农村地区是国家教育文化事发展的短板,同时也是教师培养的短板,在全国各地教师教育能力水平比较中处于垫底地位,成为拉低我国教师教育实力总体水平的底部底线。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实施优师计划,提升西部教师教育底部水平,对于带动全国各地教师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提升国家教师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具有战略意义,在振兴国家教师教育中发挥着“提底促优”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优师计划是我国教师教育理念进化的一个新质点。不同于以前的普通公费师范教育,本计划突出了两个重要培养基点:其一是着力加大师范生思政素养、师德情怀的培养力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四史”“四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放在教师培养工作的突出位置上来,着力造就中西部亟需的“立志从教、长期从教”的教育信念坚定型教师、长期扎根西部的留守教师;其二是着力加强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培养,要求借助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定向培养中西部基层学校亟需的能力卓异的骨干教师。为了落实这两个培养基点,优师计划要求“针对优师计划师范生开设系列特色课程”,深入定向县开展教育实习实训,全力造就“合乎中西部教育情景”的量身定制型优秀教师,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理念全面走向精细化阶段。从这一角度看,精准教师教育、区域差异性教师教育是优师计划实施中秉持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实施对于打破传统普适普泛型师范教育模式具有革命意义,个性化培养与发展宣告正式登台,成为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构成,必将为提升我国教师教育的区域适应力、时代适应力做出历史性贡献。总言之,优师计划中体现的提底促优、精细培养等理念是带动我国教师教育能力全面提升的两大动力源。

(三)面向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制度的一次纵深改革行动

当代中国要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范教育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与发展需要,有利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师范教育制度,其核心构成与实现方式之一便是公费师范生教育。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东中西部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在教育领域中其具体体现是:全国范围内建设优质、均衡、公平的基础教育,缩小东中西部基础教育差距,公费师范教育正是根源上达到这一目标的坚实支柱。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教育宗旨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育使命,将最广大人民的教育利益放在至上位置上来,与之相应,举办公费师范生教育,做强做大师范教育,其意图正是满足广大中西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要求,发挥教育脱贫反贫的独特功能,落实“人民中心”的办教育宗旨。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无疑,优师计划不是普通公费师范生教育,更是更深层次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范教育本质的改革计划,这是由三个方面原因所决定的:其一,优师计划指向国家基础教育的最薄弱链环——中西部地区定向教师培养供给问题,是源头上助推东西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彰显我国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本质的改革行动;其二,优师计划更强调公费师范生的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个引路人”教育,将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贯穿到师范教育的最底部中去,其“中国特色”的属性体现更加深刻、具体;其三,优师计划出台旨在直接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力“根源上阻断贫困”的教育特有功能,借此真正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9个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优师计划突出地体现了其中的“3 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在这一意义上,优师计划借助三个典型属性——公费性、定向性、扶贫性将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制度改革纵深推进,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中西部崛起突击手、先锋队作用,使之在中国基础教育的神经末梢与最柔弱链环彰显存在意义。正是如此,优师计划的时代意义就是:它是“推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实施的一项关键举措,旨在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源源不断输送人才”[1]。

二、“优师计划”的历史特征分析

优师计划绝非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的量增版,而是其质变版,其社会改进意图更为明显,在公费培养政策架构中承担着全新的教育改革意图与责任。在此,我们试图在比较两版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基础上深入透析优师计划的历史性特征与使命。

(一)师范生公费教育体系中的“优师计划”

在师范生公费教育体系中,与优师计划最为相似的正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承担的“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亲缘关联性。其实,尽管二者都采取了一些相似的“公费教育”政策外壳,但其承载的功能、意图、使命截然不同,对之加以细致比照有利于我们深入探查两个公费师范生培养方案间的实质性差异(表1):

由表1 可见,相对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而言,优师计划在目标定向、功能定位、方案设置、人才培养、职后发展、就业方向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日趋定向化、精细化、纵深化、多样化、社会化的态势。一句话,优师计划绝非公费师范生教育的简单扩延,而是面向国家最薄弱农村地区、最薄弱教育链环、最薄弱教师群体的一次纵深教育改革行动,必将给中国社会、教育民生、人民福祉产生更深刻、更长远的教育影响。

(二)优师计划的典型特征分析

优师计划不仅具有普通公费师范生教育的一般特点,更具有一系列时代性、历史性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

1.精准性

相对其他师范生公费教育方案而言,精准性是优师计划的首要特征,该特征是借助“定向培养”的招就方式实现的。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一主张切中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时弊,即没有深入思考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边疆地区教育人才流失、匮乏的现状,缺乏针对性教师培养政策的介入与干预。在这一形势下,定向培养、精准培训成为提高国家教师教育事业精准性的客观要求。面对这一国情分析,优师计划应时而生,敦促我国师范院校调整培养思路,改变过于关注普通教师培养的局面,将教师培养工作指向区域差异,适时造就特定规格型教师,满足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进言之,优师计划的“精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直接将教师培养工作对准县域农村基层学校教师岗位需求、学科需求这一点位上,致力于培养特定区域、岗位的特适型教师,彰显“点对点”式培养的特有优势;其二是精准的课程实施方案,即针对脱贫县、陆地边境县基层教师的独特资质需求开发系列思政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特色课程,在“产出导向”理念指引下反向设置个性化教师培养课程;其三是精准的职后发展支持体系设计,即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师范院校跟踪指导机制,搭建定向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有效克服这些地区远离中心城市、位于教育机体末梢的劣势,确保公费师范生得到持续、动态、先进的专业理念补给与技能强化。正如学者所言:“定向县教师补充需求、地方教师编制岗位实际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院校学科错配、特色不显,地方有岗无人、有人无岗,师资结构性短缺或任教专业错配的情况。”[2]可见,基于定向培养理念的精准教师培养培训方案是优师计划的鲜明特征,是其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多重实质性意义的根源所在。

2.封闭性

定向培养不仅使优师计划具有了创建精准教师教育形态的可能,更使其具备了传统公费师范生教育的一般特征,成为克服开放化、市场化教师培养系统短板的一把利器。相对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而言,其就业封闭性更强,在师范生公费教育史上实现了从“自由择业”到“定省就业”,再到“定县就业”的“二次封闭”。进言之,定向培养、“省来县去”的“招生—培养—就业”机制使优师计划具备了封闭性培养优势:其一,克服了“就业去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师范生培养工作可以瞄准预定教师岗位资质要求来开展,提高了教师培养工作的精准度,促进了中西部新进教师的“人—岗”匹配度;其二,拉长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准备期、定向期、适应期,在四年本科学习时间中可以充分地完成精神准备、心态准备、知能准备、情感准备,进而调适从业岗位预期、环境预期、待遇预期,预防了“城市培养、乡村就业”格局给师范生可能带来的心理震荡摇摆效应;其三,提高了教师教育政策的计划性与调控力,利用公费师范生培养闭环的搭建实现了未来优秀教师在特定区域内的计划性配置,弥补了中西部地区对优秀教师吸引力不足的短板,改变了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起点不平等教育竞争格局。正是如此,学者指出,优师专项招生制度的推进有助于师范生“对未来工作场域、条件和环境提前做好专业、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充分体现了“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的理念站位和实践格局”。[3]实践表明:在中小学教师培养中,开放培养与封闭培养、市场培养与计划培养有各自的优势与短板,最有力的教师人才资源配置机制一定是计划性与市场性的优势互补、有机配合。在当前背景下,作为一种封闭性教师培养方式,优师计划正好弥补了我国开放化、市场化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缺陷,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优势。

3.情景性

当前,我国师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大短板是基于“抽象教育情景”来培养教师,瞄准普适、普遍、普通的教师未来工作场景来设定教师培养规格,开展教师专业知能授受与技能训练。其结果,师范毕业生进入现实职业岗位后要经历较长一段时期的适应期、调适期方能胜任,增加了入职培养环节的难度,延长了教师专业成熟的周期。要破解这一问题,就必须关注教师培养工作的“情境性”要求,即瞄准真实工作情景、职场场景来培养师范生、造就新教师。相比而言,优师教师的明显特征正是情境关注性,即将未来工作岗位——中西部中小学农村教师工作情景纳入教师培养考虑之列与全程之中,致力于造就最适合教师未来工作场景的“情景性教师”,大大缩小教师职前培养与目标岗位需求间的间隙与落差。研究指出,“面向特定区域培育优质师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舆论环境、制度、经费等外部支持,也需要在培育过程中把握好特定区域情境下优质教师的内涵,并依循教师培育的一般性与情境性规律开展实践。”[3]进言之,优师计划的实施需要我们跳出“一般教师”“普通教师”的刻板印象,认真去思考“中西部优秀教师”的观念内涵、素质构成、培养体系、实训方式、评价指标等具体问题,真正将优秀教师培养实践定向沉降到具体实践与工作场景中去。简言之,“中西部优秀教师”的首要内涵是其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与乡村教育情怀,其核心素养构成是:高尚职业精神、小班教学能力、乡土知识情怀、反贫教育意识、信息化教学能力等素养,尤其是利用云端资源、网络技术等来共享先进教育资源的教育信息素养;中西部优秀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一定是能够支撑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知识技能的集成,中西部教育文化、中西部学校生活、中西部学生发展状况等都理应进入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之中;中西部优秀教师的职前培养方式一定是基于“大学—政府—(定向县区)中小学”这一合作培养共同体之上来架构,并致力于培养师范生在未来定向县区中小学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性教育专长,等等。显然,在教师培养中一旦有了“预定教育情景”的考虑与关注,整个教师培养系统都会在“未来岗位适切性”这一焦点上聚焦、施力,抽象、普适、一般性的职前教师培养系统的劣势必将得到有效克服。

4.补偿性

罗尔斯正义论告诉我们:在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不平等安排要坚持“适用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原则,[4]这就是补偿性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东部地区依托其优越经济区位优势,经历四十多年发展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学生发展的外部环境持续改进,日渐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拉开了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补偿性发展,维护基本的教育公平正义,对于全国人民共享文明进步成果、提升全国和谐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意义上,优师计划具有补偿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优秀教师具有补偿中西部地区深层发展力不足的独特优势,相对于直接经济补偿、人力人才补偿而言具有诸多优势,这是因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而言,经济补偿具有一次性与短效性,人力人才补偿具有输入性与不稳定,而优秀教师补偿能够助力地区人力人才自我生产力,属于一种自我发展力补偿,其永续性、稳定性、增值性优势明显,堪称“根源上”补偿中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力与教育竞争力;其二,优师计划具有补偿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缺陷的独特功能,借助优秀教师向落后乡村文化的嵌入与引领就可能达到克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文化,包括发展观念、发展思维、发展意识、发展方式等在内的文化缺陷,进而发挥根子上校正贫困文化的作用,这是因为:优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先进文化文明、科学理想信念、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的播种者、启蒙者、示范者,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地影响着落后地区的成人文化,还借助儿童教育工作直接塑造着这些地区的新生代文化。正是基于这两个考虑,可以说优师计划在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中发挥着经济发展力、文化发展力的双重补偿功能,它不仅仅从根源上增强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造优质均衡基础教育的能力,还从根子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综合发展力提升,对铲除中西部地区贫困文化将发挥釜底抽薪的作用。

5.战略性

就直接社会教育效应而言,优师计划对于整体改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文化面貌而言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因为:要真正、彻底、全面改变中西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发展面貌,还必须依靠中西部自身的自我潜能释放、发展方式转型、产业文化重振、整体协同发力才有可能,定向培养优秀教师在中西部崛起开发中仅仅发挥了唤醒、催生、激发的功能。在这一意义上,优师计划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是战略性指导意义,只能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西部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一个战略支点生效,绝非中西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具体策略、具体方案。所谓战略,就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5]具有方向性、全局性与长远性等特征;所谓策略,就是为实现特定战略任务而采取的具体技术手段,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局部性与即时性。进言之,国家战略考虑一般关注的是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如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部门、战略性环节等。之所以要大力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是因为中西部地区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面向创新型、现代化国家转型升级的薄弱链环,如若不及时补齐这一链环,国家后续整体全局发展将面临更大阻力或压力。在这一意义上,优师计划作为国家“战略性考虑”,其意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及其教育事业发展正处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性环节与部位,敦促国家全力借助优秀教师定向培养方式来补齐这一薄弱链环。换一个角度看,作为一项国家教育行动,优师教师出台也仅仅是国家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出的一项引领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行动,其最终意图是:引导中西部地区科学确定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重点,优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式,促使其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教育、科技、人才这一最具爆发力与增值力的轨道上来,促使其高度关注中西部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民生希求,高度关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守好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教育事业。所以,优师计划是国家的一次战略性行动,其意在消除国家整体发展壁垒,引导地方转变发展方式,为国家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创造条件。

(三)优师计划的时代使命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优师计划背负着一系列国家民族赋予的时代使命,在国家经济、社会、文教事业发展中担负着特殊职能。优师计划起码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着国家大局的设计与重塑,其背后社会意义远大于其表面教育意义。

1.源头上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

在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当代,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而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又决定于教师队伍质量及其培养培训水平。从这一角度看,教师教育是根源上决定地区教育品质、经济实力、社会文明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之,教师教育事业是从根源上服务于地区基础教育品质提升与地区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师计划实施的首要使命是从源头上干预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克服自然式发展缺陷,促使其优质化、均衡化发展:一方面,教师人才是教育资源中最具能动性、增值力的关键要素,优秀教师的增量与输入有利于中西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形成与扩大;另一方面,在优师计划支持下额外增加中西部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数量,有利于缩短其与东部基础教育间的质量差距,从根源上缩小中西部与东部间的地区经济社会差距。所以,优师计划肩负的直接使命是造就一支直插中西部乡村学校腹地的优秀教师队伍,将之作为国家实现中西部与东部教育社会文化事业间再平衡的政策杠杆工具来使用。

2.机制上保障教育反贫政策落地

优师计划不同于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之处就在于其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关联性,地方乡村振兴部门直接参与本计划实施,且直接面向脱贫县开展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为此,优师计划必须肩负起“教育反贫脱贫”“教育扶志扶智”的时代使命,走好国家扶贫事业的“最后一公里”。在反贫脱贫工作中,最具持久性、根本性、内在性的脱贫方式是教育扶贫、教育反贫,借助贫困人群新生代教育来彻底阻断贫穷滋生渠道,促使贫困家庭跳出“贫困陷阱”“贫困死循环”,使贫困家庭获得一种拒贫远贫的永续防范机制,正是教育反贫的独有优势。在这一意义上,优师计划定向培养的师范生是贫困家庭儿童的反贫教育者,就是他们奋斗精神、自强精神、创业精神的启蒙者,就是面向欠发达地区儿童开展精神扶贫、价值观反贫、知识智慧脱贫的实践者。所以,优师计划承担的教师培养工作不单单是一种教育专业知识能力教育、师德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一种帮助儿童反贫扶志的扶贫教师教育。这种教师教育不仅要教会师范生学会教书育人、奉献社会,更要教会他们开展精神扶贫教育,学会如何在“后扶贫时代”开展返贫防贫教育,让中西部乡村儿童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重塑人生”的道理,成为自己美好人生的规划者与掌控者,藉此在中西部儿童心灵宇宙中构筑起一道永恒的反贫钢铁长城。

3.根本上捍卫国家总体安全

优师计划不仅肩负着教育反贫的使命,更肩负着捍卫国家边疆安全的使命,其文化安全、边疆安全、总体安全的意义尤为明显。从教师定向培养的中西部区域来看,它还服务于向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师范生的艰巨任务,堪称根本上捍卫国家总体安全、边疆安全、文化安全的得力举措。众所周知,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内陆边境线较长的地区,是地缘政治、民族矛盾、恐怖势力、文化冲突的集结部位,事关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发展。如何借助优秀教师及其有效教育工作来将国家意志、民族意愿、先进文化、正向价值观植入到这些地区中去,根本上确保这些地区政治、社会、文化长期稳定,事关国家总体安全之大计、之大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看,优师计划的国家总体安全意义尤其明显,每一位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都和这一国家宏观安全意图直接相关。公费定向优秀教师是先进社会文化的忠实代表者,是国家派驻西部的公职人员,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基层建设者,是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民族精神卫士,是守护国家文化边疆的文化精英部队,是当代中国青年师范生群体中的逆行者。伴随着大批优秀教师的培养与输入,一所所优质学校在边境地区拔地而起,它会留住、吸收一批批中小学生在边境地区学校就读,学校作为先进民族文化、国家精神教育的堡垒功能显现,由此带动边疆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稳定,我国边境地区的文化安全、教育安全、边疆安全、政治安全等多项安全建设目标一次性达成。这正是实施优师计划的潜在意义蕴含。

4.行动上为中西部教师队伍立德铸魂

近年来,中西部乡村学校教师不断流失,包括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成为国家教育安全的最脆弱部位,对国家经济社会全局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据报道,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部分村小竟只剩1 名教师,且流失教师主体是骨干教师与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6]不仅如此,教师隐性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留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附应教学,教学工作效率低下,主要心思不能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面对这种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西部教师支援计划,如特岗计划、银铃计划、援疆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试图缓解教师队伍流失问题。进言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源之一就是中西部中小学教师在培养培训上对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师德情怀教育、国家大局意识教育等职业灵魂教育有所忽视。针对这一缺陷,国家出台优师计划的使命之一就是要从根源上解决中西部教师职业灵魂意志教育的短板,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此类课程设置便是其直接体现。对中西部最基层教师而言,其身上最为可贵、独特的教师素质不是教育专业知识能力,而是有一颗高贵、高尚、高远的教育灵魂,是其将服务国家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视为人生价值意义之源的至高教育境界。显然,优师计划的意图正是要造就这种灵魂高贵、师魂高尚、信念高远的中西部优秀教师,其意在通过这样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培育来重铸中西部乡村边疆地区的教师骨干力量,使之在示范引领中带动中西部教师师德风尚的整体升级,从根本上夯实中西部基础教育的根基,做强做稳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底盘。

三、新时代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改进与走向

优师计划的实施给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体系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续师范生公费教育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指明了方向。

(一)致力造就“区域性优秀教师”

优师计划作为国家定向培养优秀教师的一项专门计划,其最大优势在于着力造就的是“情境性优秀教师”“区域性优秀教师”,培育“人-岗高度适配”型教师,而非各地区普适优秀教师、全国通用型优秀教师,它冲击了学界对“优秀教师”概念的普泛认知,促使我们将“区域性优秀教师”培育作为师范生公费教育的直接目标。一定意义上看,“东部优秀教师”与“中西部优秀教师”是两个具有质性差异的教师类型,其关键教师素质构成相差迥异。如前所言,“中西部优秀教师”的关键素养构成是:扎根基层的职业信念、热情奉献的教育情怀、熟谙乡情的文化知识、小班教学的专业技能、精神反贫的教育能力、国家安全的守护意识等,这些关键教师素养无疑是中西部区域性优秀教师的特有蕴含。进言之,“中西部优秀教师”是在中西部地区情景具有特适性的优秀教师类型,其独特素养构成是适应性教育专长,是在欠发达地区教育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优异教育素养,它具有独特的优秀教师认定指标体系,造就这类教师理应是我国未来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新定位、新方向。面向未来,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必将摈弃造就通用普适性优秀教师的政策意图,在“脚踏祖国一方大地、面向全国教育均衡、服务地域教育需求、瞄准区位教育形势”这一理念指引下,开展目标精准、方案对路、定位准确的师范生公费教育,充分利用好公费教育这一政策杠杆,补齐补全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盲区与短板,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好“补丁”与“旗帜”两项功能。

(二)形成与非公费教育的耦合之势

在教师教育开放化时代,公费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首要意义在于弥补教师教育市场的不足,在市场配置无法抵达的地方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助推国家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从这一角度看,普通优秀教师的培养可以交由非公费师范教育体系去完成,而教师职业吸引力较弱地区的教师培养供给则应由公费师范生教育来担当,促使二者间形成相互补充与耦合之势。进言之,公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优势是:计划针对性强、宏观调控容易、教师职业定向早、培养成本流失少、教师教育全程贯通等,更容易实现教师培养过程的专业化、持续化与高效化,但其弊端是:师范生职业选择空间较小、培养过程竞争力缺乏、容易走向僵化死板、不利于师范生多元发展等。相对而言,非公费师范生教育具有的特殊优势是:师范生职业选择自由,利于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利于开展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利于教师培养方式创新,利于“人—岗”预先匹配,利于培育优秀教育人才市场等,相对而言,其弊端是:受教育市场潜在影响,容易出现供需结构性失衡,引发“争抢效应”与“培养盲区”并存现象;受就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促使师范生做好多方面职业准备,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的教育人才浪费现象,造成培养经费、学习精力的隐性流失;受职业资格证获取这一中间环节影响,教师培养过程容易走向应试化,导致全面深入的教师素养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等等。正是如此,利用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致力形成公费教育与非公费教育的耦合之势,对于促使我国师范教育良性、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后续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改进必须面向非公费师范教育的短板调研展开,善于全面研判开放式教师教育、非公费师范生教育的培养方式缺陷,尤其是抓住其招生、培养、就业、发展等主要环节的缺陷研发针对性培养方案或专项计划,勇敢担当起“辅助非公费师范生教育”“抑制教师教育市场缺陷”“参与教师教育短板建设”“引领全国师范教育发展”等四大职能,努力创造公费教育与非公费教育共生共强、融合协同的混生型师范教育格局。

(三)进一步提升师范教育政策的精准度

长期以来,我国师范教育走的是一条“培养—使用”分轨道路,其具体表现是:师范院校只管招生培养环节,不管毕业生就业发展,教师培养严重脱离基层教师岗位需求,供需间的匹配意识不强,对毕业生职后发展与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关注不够,导致教师培养工作始终走在一条粗放的道路上,师范生培养工作的精细度、精准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尽管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宏观引导政策,如建立高校招生与就业间的联动机制,建立了专业招生就业黄牌预警制度,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制度促使师范专业建立“产出导向”培养闭环,等等,但这些政策的效力相当程度上被规模性扩招所抵消,教师教育系统对地区、学校教师素质需求的反应不够敏感。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后续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重点探索的必然是教师培养工作精准度提升问题,即“充分体现出培育目标的情境适切性”,[3]面向特定区域、学科、岗位开展深度的“人—岗匹配”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情境性教育素养”,促使师范生培养走上一条量身定制的轨道上来,进一步缩小职前培养与入职岗位间的“素质间隙”。同时,师范生培养不仅要做到职前精准培养,还要借力师范生职后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来为他们提供持续精准培训服务,确保师范生在工作岗位上最终实现“人—岗适配”目标。换个角度看,优师计划之所以强调师范院校要给定向公费师范生终身提供跟踪服务与学校培养资源服务,其意就在最终达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说在职前培养阶段,定向师范生培养目标仅仅瞄准的是“想当然的预期教师岗位”,为其专业发展做准备,那么,在职后培训阶段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服务则瞄准的是“现实的教师岗位需求”。所以,为其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师资源与培训服务,它是完成师范生人岗充分匹配的最后一步。相对而言,在“高校—政府—中小学”(U-G-S)三方合作框架下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工作只是培养最终版“人—岗”适配型教师的过渡环节与先行准备。基于这一分析,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在后续改革中势必会继续提升培养目标、培养政策的精准度,严格按照“人—岗适配”这一培养目标对公费师范生设计量身定制、全程贯通、全面考虑的教师培养政策,充分达成公费师范生教育的最终政策意图。

(四)着力构筑“师范生发展本位”的终身全面发展支持体系

无论是国家公费师范生教育还是优师计划专项教育,其共同点是致力于构架师范生职前后一体化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将教师教育着眼点聚焦在“师范生个体发展”这一核心点上,相对而言,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在这一点上的考虑稍显薄弱一些。从这一角度看,终身化、立体化、全面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设计是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方案的共同特点,尤其是在优师计划中体现地更为明显:从终身化角度看,优师计划对师范生发展目标、培养体系、培训路径做了全程设计,并清晰规定了教育部、师范院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等在这一体系中的责任分工;从立体化角度看,优师计划强调利用“U-G-S”三方协同培养模式实施师范生职前培养环节,努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体职前教师培养体系;从全面化角度看,优师计划全面关注师范生专业素养形成,统摄了思政素养、师德情怀、专业知识、实践本领等重要素质侧面。因之,全力构筑“师范生发展本位”的终身全面发展支持体系,为公费师范生提供全程、全面、全方位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是我国未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改进的方向。就当前而言,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方案设计中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方面,如中西部定向师范生的职后定向教师培训服务供给、边疆地区定向师范生的专题入职指导服务供给、脱贫地区定向师范生教育反贫专题课程研发、欠发达地区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模块开发、定向师范生校本培训专题研发、定向师范生县区综合服务体系构建等,这些方面建设还需要予以重点关注与集中考虑,否则,就无法实现造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基层教师的最终培养目标。面向未来,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必将进一步做好系统规划与全面保障工作,善于从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两个层面完善师范生专业发展综合支持体系:从内部支持体系建设来看,必须围绕师范生“全面发展、一生发展、定向发展”这一主线全力做好培养院校、培训机构、参与机构间的协调统筹,做好方案设计、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方面的全面规划;从外部支持体系建设来看,必须围绕师范生职后心理支援、生活保障、待遇保障、职称晋升、荣誉奖惩等方面做以全面筹划,将专业发展支持服务深入到师范生所在的学校、课堂、家庭中去,为其最终成长为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希望之星”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公费师范教育优秀教师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湖南: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男教师 完善补充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