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校本化实践
——以黑龙江省实验中学为例

2022-03-17 23:35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涯校本导师

于 淼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在新高考启动背景下,普通高中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开展校本化生涯规划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明确新高考对高中开展生涯规划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并从生涯规划目标实现维度重新审视高中生涯规划工作,是当前高中学校生涯规划工作校本化实践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发展方向。

一、新高考对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新要求

新高考推动着高中教育必然发生深度变革。从上海、浙江试点高考综合改革到2019年8个省市的“3+1+2”新高考改革,再到2021年黑龙江省发布《黑龙江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高考改革正式全面启动。《方案》指出,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这就要求高中生要根据高校在我省的招生专业目录和自身兴趣特点、学习优势、目标方向等,在高一结束时综合分析,做出自己的选择,规划未来发展。新高考更充分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为出发点,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体的发展规划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任务要求。而目前高中阶段学生在自我生涯成长的思考上存在着认识上不清晰、规划显被动、选择上盲目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自我定位、规划自我发展,学校如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全面指导,如何开展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提出的新挑战、新任务。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指导的总体设计

1.全面统筹,加强生涯规划组织制度建设

组织与制度建设对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具有保障作用。在学校管理层面成立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委员会,从整体上把握生涯规划的方向,充分发挥生涯规划的作用。委员会主要负责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总体规划、决策、协调、组织实施,具体开展学生理想、学业、生涯、生活和心理指导工作。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同时还需要建立并执行相关的制度文件,用以具体实施并保证生涯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出台了《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生涯规划实施办法》,成立了生涯规划教研室,对高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地制定安排教育内容,开展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和讲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好自身定位,找到自己合适的高校以及专业方向。

2.精研创新,打造高素质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生涯规划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为适应新高考对生涯规划师资提出的新要求,高中学校需要持续不断的优化生涯规划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生涯规划师资素养能力。具体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教师培训,通过生涯规划师系统培训和线上线下通识培训,强化教师生涯教育理论与能力;班主任、骨干教师队伍以行政班为依托,结合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进行生涯指导;专职教师在课堂内外磨练提升自身水平。黑龙江省实验中学确立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经过专业培训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导师队伍”的目标,在目标指引下通过分批次、分层次的多元培训、课题研究、问题研讨,构建了一只高起点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

三、多元实践,促进生涯规划校本化实践推行

1.依据学生发展特点设置分层目标

生涯规划指导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体学生相结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实际,有计划、分层次地研究指导内容侧重:高一学年指导的重点是聚焦知识建构的生涯通识唤醒,高二学年重点是注重实践提升的生涯拓展体验,高三学年则是突出个体选择的生涯自主规划提升。

2.立足学生素养提升开发校本课程

生涯规划至今并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内容要求和通用教材。为唤醒学生生涯意识,促进学生进行深入自我探索,课堂教学必不可少。不同学校有着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因此,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构建非常重要。以学校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落实核心素养,建构生涯规划学科课程体系,从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深化了基于课堂、基于实践、基于指导的校本课程体系,并通过学校培基课程的生命活力课程、拓展课程及精修课程来实施。

基于课堂的课程是以课堂教学为组织形式,以各学科教师为导师的课程,通过必修、选修课时来开展。基于实践的课程是以课堂教学为起点延伸到校外等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课程。基于指导的课程强调的是课上课下协同开展,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力求满足不同学生成长需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教师自编了《高中生涯规划学案》,并根据学科发展、学校实际和教学反馈完成了六次修订。同时,开发了校本选修课程,如“领导力训练”“影予心说”“情绪管理”“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为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提供支持。

3.关注学生切身体验丰富实践形式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深化生涯实践课程,将生涯实践课程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学生日常学习中和寒暑假期活动中。为保证实践课程的效果,在每一项课程开始之前都有详细的方案,对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的角色进行细致指导,通过过程记录、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实践的深入开展。例如,生涯主题班团会、基于大学专业的研究性学习、生涯规划书设计展、职业零距离、选课走班式的家长讲堂、自选菜单式的走进高校等,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成长体验,在实践中思考,收获颇丰。

4.助力学生发展实施个性指导

助力学生发展选择是生涯规划工作的重要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我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在学生行动规划中及时进行生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日常学习思想动态进行个性化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借助测评系统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了解自我特点,探索发展可能性,强化优势能力;开展学生的心理与考试策略指导,增强信心、培养积极心态;组织高考志愿填报家长培训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面试指导,以模拟情景提升心理素质;编制学长优秀笔记,成立优秀学长演讲团,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及时关注当下状态和学习阶段需求,激发了成长动力。

5.实行学生成长陪伴优化指导模式

建立以学年教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每学期为学生选配导师,细化导师职责。导师在学期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指导,定期召开导师培训会和交流会,提升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学校与社会各机构、企业协作,建立生涯实践基地,聘请家长、专家、校友等作为校外生涯导师;导师们精心备课,与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讲述大学世界,遇见职场经历,引导学生描绘个人成长蓝图。学生们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走进了专业和职业的世界,并真实地感受导师们的职业情怀,深受启发。

6.营造生涯规划环境拓展目标实现途径

在学生对生涯规划从“不知”到“入心”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等具体开展工作,更加重视营造积极的成长氛围。班级“生涯委员”的选拔和培养、班级生涯文化的宣传、课间主题心理活动、校园广播站“大学风向标”的播音、学生生涯成果展、“优秀生涯实践先进个人”与优秀学子报告会等活动,让学生生活在了充满成长能量的校园中。学生发展指导测评系统的应用,为学生兴趣、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自我探索和选科报考提供了数据反馈,为便捷与高效开展生涯规划提供了必要支持;学校公众平台链接“掌上高考”,指导学生关注官方网站“阳光高考网”动态,准确便捷地掌握权威信息;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生涯探索的过程;基于我校学生的信息终端学习平台,开发“生涯+走浸专业”101微课系列,实现了课程资源与形式的校本化,为学生认识专业提供了全面便捷的信息指导。

猜你喜欢
生涯校本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我的教书生涯
吐槽退役生涯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V eraW an g
导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