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人物传记类作品选篇分析

2022-03-17 23:35姚玉笑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物传记课文教材

姚玉笑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教材编者为什么要把人物传记这一题材作为教学范文,其意图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承载着党的教育理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正是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而传记文学是以真实的人物为描写对象,并且很多是在某个领域有重大成就的人物,他们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榜样。就目前而言,统编教材中所选录的人物传记类作品文本,逐步受到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围绕人物传记类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体现在对文本分析的研究。有学者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统编版小学、初中、高中教材在人物传记类选文上的特点,并认为传记的学习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1]也有学者利用人物传记文学独有的文体特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典型的传记作品,掌握写作的基本要素,让学生先去尝试写自传,树立学生信心。[2]同时,也有学者对个别作品的文体产生争议,如《朝花夕拾》,更多的学者认为其属于回忆性散文集,但也有学者认为是以文学形式来叙述史实,称得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传记文学。[3]近年来,人物传记的教学研究正在逐渐增多,这也表明,教师对于人物传记类作品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者孙正庆在《摭谈人物传记阅读》中,立足中学生阅读人物传记的实际情况,发现人物传记选文在“寻求榜样,汲取人生动力;规划人生,树立远大志向”等方面的优势,并希望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4]这些文章或倾向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或侧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或谈教学反思,都给予笔者以很多的启示。本文所谈到的“人物传记”,笔者把它定义为“记叙人物生平事迹,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文学样式”。人物传记类作品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对传记文学进行选篇分析有助于教师掌握编者意图,构建属于自己的教材整体框架。

一、初中语文教材人物传记类选文编排情况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人物传记类选文共有16篇,约占六册总篇目的百分之十。其中,“阅读”版块中的人物传记类选文有13篇,包括教读课文6篇,自读课文7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版块是鲁迅的《朝花夕拾》,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还设置了单独的“写作”版块,让学生学写传记;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自主阅读”版块中有《名人传》。通过以上人物传记类作品在教材中的数量分布可以看出:人物传记类选文是以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年级各个单元之中的,并且阅读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混合编排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选录了三篇人物传记类作品,其中教读课文有《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邓稼先》两篇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属于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提到“要使学生学习精读,能够捕捉细节,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邓稼先》这一课时,主要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精读课文。对于编在本单元后面的自读课文,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在前面学到的方法品读文章。这样,以“教读”促进“自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并且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二者之间也形成了一个较为紧密的配合。

2.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分散编排

这里的分散编排指人物传记类课文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之中。以《再塑生命的人》《美丽的颜色》两篇课文为例,前者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那么,同样在“单元提示”中提到“要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可以看出这里对于学生的要求限于初步的阅读感知方面。《美丽的颜色》选录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学习课文中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的多样性。可以看出,这一单元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对学生有了更高一步的要求,开始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从两课所处的学段来看,两者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不相同,侧重的知识点也不同。所以,编者采用分散编排是较为合适的,类型相近的文章被分散编排在不同年级的各个单元之中,符合当前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有利于学生保持对人物传记类选文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以整个单元形式编排

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录了《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藤野先生》《美丽的颜色》四篇人物传记类作品,一种文体编排在一个单元之中,可以使学生较好地进行知识迁移。虽然本单元四篇选文都是人物传记类课文,但编者所选录的文章是由四位中外写作风格各异的作家所作,时间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去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传主的人格魅力。另外,在本单元后面编者还设计了一个以“学写传记”为主题的写作版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读写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编者的意图,构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二者之间的联系,使“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以名著导读与自主阅读形式编排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名著导读”版块选录的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主阅读”版块为《名人传》。《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的记事”,有着深邃的思想内涵,凸显了鲁迅先生对于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执着,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同时在《朝花夕拾》当中,鲁迅还为我们塑造出童年鲁迅与中年鲁迅这两个形象。在文本中,这两个形象相互影响,学生可以通过这个例证了解到如何在不同社会与文化视野中对人物进行解读。《名人传》属于自主阅读名著,文中的三位名人不仅是历史上的“天才”,更是精神领袖。时间不能倒流,历史不能“穿越”,那么人物传记类文章无疑是学生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类作品时,可以跨越时空去感受人物的非凡气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看到名人背后所经历的不为人知的痛苦。

综上所述,根据课文的分布情况,教师可以灵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结构,即“教读+自读+课外”。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独立阅读,还要会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人物传记类文学作品,一方面符合课程标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统编版教材对人物传记类作品教学价值的重视。

二、初中各学段选文的语文要素特点

从学年分布来看,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数量随着学段由低到高缓慢减少;从知识内容分布来看,又呈现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

1.七年级篇幅较短,题材积极正面

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课文内容的安排上不能过于抽象。《再塑生命的人》原文有八千多字,但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进行了删减,篇幅适合初一的学生阅读。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关注海伦·凯勒面对磨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并以此思考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生刚进入七年级,其心态也需要积极引导,所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人物传记课文都是正面积极的人物形象。选取的文章有介绍博学睿智科学家的《邓稼先》、介绍叱诧风云民主斗士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还有介绍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财富的文学家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上三篇文章为我们选取了三个领域内的佼佼者。《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传记类文章,邓稼先是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创者,是国之重器的奠基者。邓稼先所处的时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他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类作品时,可以跨越时空去感受人物的品格和力量,从而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2.八年级读写能力结合

八年级上册的选文是以整个单元为形式编排的,与七年级不同的是在阅读单元之后,就是一个“写作”版块,并且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学写传记”。学生进入八年级之后,加上前面的学习对于人物传记文章应该不陌生了,但是否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是学生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八年级下册没有选录人物传记类课文,但在“自主阅读”版块选录了《名人传》,学生在阅读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时,不仅能学习文学知识还能感受三位人物对待命运不屈的态度,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同时,在“名著导读”版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书上的方法指导,边读边摘抄和做笔记,对于积累语言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重要帮助。

3.九年级出现古代人物传记

到了九年级之后,可以发现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传记类选文数量减少,主要集中在下册部分,且都是我国古代历史人物传记作品。选文中既有选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也包含《史记》当中的《陈涉世家》。古代人物传记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这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此类选文在“阅读提示”中往往会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主要事件,易于学生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且课文篇幅一般较短,作者往往截取一段精彩的情节来突出人物的品质,比如《陈涉世家》开头就为我们展现出陈涉虽为农民阶级却胸怀大志的形象;作者对于吴广的刻画简略,但通过选取其“谋划起义”“诱杀将尉”的典型事件来勾勒其机智和具有反抗精神。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巧用动作、神态描写把人物塑造的鲜活而丰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借鉴,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出彩。

三、初中语文人物传记类选文的教学价值

人物传记类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在统编版教科书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1.提升阅读能力,调动阅读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赞同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类课文时不仅是去了解传主的人生,而应该学会和文本对话;不仅仅做信息的接收者,还要在阅读中去分析、整理、概括作者的真实想法。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录的人物传记不仅是一幅极为广阔丰富的时代画卷,还对阅读教学有着极大的价值。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文列举名人事例时,往往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说到司马迁总会想到“发愤著书”,却对司马迁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很重,当某位传主的一段生活经历或者是某方面的性格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去阅读关于传主的其他著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探求文章的主旨以及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调动阅读兴趣。

2.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值得教师重视与探究的。学生通过学习人物传记类文章,可以把作品中的素材和提供的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人物类传记的中心是“人”,是通过描写典型人物的生平来表达精神的作品,这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物素材。比如,在写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为主题的作文时,便可以借鉴《美丽的颜色》中的居里夫人事迹来丰富论据。另外,人物传记类文章中也不乏生动优美的语言,很多名人名言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材料,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多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人物传记作品往往要求“真、信、活”,这也是我们写作文时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研读人物传记类作品是如何表现“真、信、活”的,在阅读中思考写作方法,从而用到自己的写作上。

3.学习传主优秀品格,获得人生启迪

与教师每天的谆谆教导相比,人物类传记作品更发挥着“身教”的作用。阅读人物传记,实则“以人为镜”,是在旁观别人的人生,从而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人生。初中学生的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价值观也正处于可塑阶段,阅读人物传记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去汲取伟人的智慧,激励学生前进,使他们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例如,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段落层次清晰,前期写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一条为国为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数十年如一日,后期则表现其身体力行投身于民主运动。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作者在此通过典型的六件事,把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于斗争的高尚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的时候便会情不自禁地以作品中的人物为榜样,审视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好,要去向书中的人物学习,这个时候文中的人物对学生发挥的就是示范的作用。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通过学习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可以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合理选录人物传记类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多层面、全方位的学习语文,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性光辉以及伟大精神。另外,随着学生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选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这体现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提高和认知水平的发展,也突显出教科书选文编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统编版初中教材进行选篇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材设计体系,搭建对整本教材的框架,更好地去利用教材,使教材发挥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课文教材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背课文